高睿
越來越多的鄉鎮客運站面臨著關停。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增龍路的永漢車站建在鬧市,設施簡陋,從前長途客運舒適度差、節假日買票難。現在乘車舒適度提升,但仍存在離動車站距離遠,不同交通方式不能無縫對接的問題。
鄉鎮客運站一頭連接著城市,一頭連接著農村。
如今,越來越多的鄉鎮客運站面臨著關停。很多鄉鎮由于道路運輸經營環境差,部分汽車客運站多年經營虧損,已虧損嚴重致無法繼續經營。
但是,當下很多縣城和鄉鎮沒飛機場沒有高鐵站,客運站是支撐這些群體交通的重要一環,很多打工一族從大城市返鄉,高鐵通到縣城,許多地方還有幾十公里才能到達村鎮。如果沒有客運大巴,對這部分人的出行影響非常大。
目前,村到城之間的交通是能做到村村通,但通行的車輛頻次越來越少,客運班次也越來越少,已經不能及時地滿足民眾出行的需求。很多鄉下的村鎮到市里或縣城往往就兩班車,早一班,下午一班,大量客運站的消失以及農村客運站的沒落與客運班次的減少,讓出行的民眾越來越不方便。
永漢車站建在鬧市
設施設備陳舊老化
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增龍路的永漢車站建在鬧市。永漢車站附近坐落著鎮政府、法庭、派出所、永漢中心小學、永漢中學等。車站離居民區近,周圍電瓶車自行車穿梭,人流量很大。
永漢鎮位于惠州市龍門縣西南部,東鄰龍華鎮,西北緊靠南昆山,東南與麻榨鎮接壤,西南毗鄰廣州增城,距南昆山生態旅游區18公里,龍門縣城48公里,惠州市125公里,廣州市102公里。永漢地處珠三角都市旅游圈、粵東旅游區和粵北旅游區的接合部,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黃金交匯點,交通便利,廣河高速永漢段長21公里,永漢出口是廣州至龍門第一個出口,廣州至永漢僅需45分鐘車程。
在永漢車站售票窗口,墻上用透明膠帶粘貼的一張A4紙張手寫版本的車次時間表映入眼簾,上面清晰地寫出永漢站到其他車站的時間安排。
外在的優勢名副其實,而內在的配置卻裹足不前。永漢車站停車場面積小,只停放了兩輛大巴車。車站在農商銀行旁邊,紅色字體的招牌醒目,站內的設施設備顯得陳舊老化,透著一股年代感。候車室只有5平方米,有10多位乘客候車。有摩托車司機在車站旁邊納涼等客,上下乘客隨意出入,匆匆忙忙,維持秩序和服務的工作人員較少。
在從惠州市龍門縣永漢車站開往南昆站的客車上,25座的大巴車上只有8位乘客。這趟約20公里的旅程,以每人14元的票價計算,客運公司僅有112元的收入。
提及長途汽車客運情況,永漢車站負責人說:“永漢車站班次基本上是開到龍門站、龍門新站、惠州站、南昆站、增城站,還有省客運站、廣州天河客運站,我們這邊班次很多,能滿足鎮里面乘客出行的需要。現在很少有開往省外的站點,如果乘客要去省外,需要去大一些的站中轉。周末、節假日大巴上座率很高,基本會坐滿,工作日坐大巴的乘客就比較少。”
從前長途客運舒適度差
節假日買票難
從前,鄉鎮客運站硬件配套設施相對落后,站場規模過小,站場服務水平比較低的特點對鄉鎮居民的乘車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永漢鎮居民何女士經常從永漢鎮坐大巴到龍門縣站中轉,再轉大巴車到她的老家廉江站。她表示:“每次節假日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在鎮上坐大巴,這里對面就是學校,有很多學生坐車。車票上面是沒有固定座位的,你如果需要靠窗的座位,你就要趕緊上去搶座。以前,車上座位很小、很窄,有些乘客會把鞋子脫在座位前面,尤其是夏天的時候車上異味很重,座位靠背不能調節角度,不像現在是可調節的座椅,坐久了身上酸疼,人很疲憊。現在車上環境好了很多,坐大巴車還算舒適。”
永漢車站出現過節假日買票供不應求的情況。梁女士是永漢鎮本地人,平時在廣州上班。回想從前坐車經歷,她說:“永漢站到省客運站一天只有兩趟大巴,以前節假日買從永漢站到省客運站的車票非常緊俏,我們大年初七上班,經常大年初六沒有買到合適時間段的票回廣州,有時候真的會很著急。不過鎮里有些私人大巴車運營公司攬客,大巴車經常在村子里面接乘客,以前我買不到票就坐私人運營的大巴車到省客運站。”
談到乘車環境,梁女士說:“以前窗簾比較臟,我很少觸碰車上的窗簾。大巴車的座椅有時候有明顯污漬,他們工作人員做清潔只是清理一下飲料瓶,倒垃圾這些明面上的。不過現在乘車環境還算干凈,不會出現以前那種座椅很臟的情況。”
現在乘車舒適度顯著提升
尚未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
鄉村汽車客運站是連接老年乘客與外界的重要紐帶。這些老人可能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駕車,或者不熟悉互聯網購票,他們習慣了準時來到客運站,通過汽車來到城市探親訪友、就醫購物,所以長途客運站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勢在必行。
今年65歲的袁女士每周在廣州增城區和永漢鎮兩地來回兩次。她說:“孫女在廣州讀大學,我平時住增城和東莞,有時候來南昆山度假,我住的那個樓盤每天上午11點有一班接駁車,接駁車是免費的。現在是下午,沒有接駁車了,我現在需要等大巴車載我到南昆山的住處。相比其他的交通工具,我們老一輩人還是更習慣看著時間表去坐大巴車。”她對大巴車的舒適度表示滿意。
何女士說:“對于外出務工的人來說,鄉鎮的大巴很方便。這里距離瀝林北站、惠環站這些動車站還有五六十公里。雖然高鐵、動車快,但是很多鎮里的老人家并不熟悉長途客運站到高鐵站各種換乘的流程,或者去動車站根本就不方便。”由此可見,當地需要將客運站搬遷、合并到高鐵站附近,或者是規劃設置到高鐵站、動車站的專線車,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的無縫對接,更加方便乘客出行。
編輯/胡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