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歷史,講述獨屬于炎黃子孫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承托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它是極具力量的存在。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讓精神的血脈綿延至今。汲取好故事的力量,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才能知道我們的腳步將邁向何方。
汲取好的故事的力量,感受英雄人物的魅力,增強歷史主動的強大底氣。
秦時焚書,西漢學者伏生冒誅殺之罪,將《尚書》藏匿于壁中,他一生顛沛流離,饑寒交迫,卻想盡辦法保全了這部儒家經典之作,哪怕年逾九十,言語不清,也讓女兒羲娥代言,傳授《尚書》。伏生此舉,不僅讓“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上古美德流傳后世,更是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以“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為志的徐霞客終其一生,探索江源,他以足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寫下一部六十萬余字的地學百科全書《徐霞客游記》,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記錄下了他對祖國山河永恒的熱愛。徐霞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躬身實踐,傳遞出的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珍貴品質。不論是伏生,還是徐霞客,他們都做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讀他們的故事,可振奮人心,讓人心生萬千底氣。
汲取好的故事的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堅定歷史文化自信,才能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李大釗曾說:“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革命時期,紅軍以天為被,以地為床,以野菜野果飽腹,翻山渡河,勇開新路,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歷盡千險,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譜寫出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建設時期,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應當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改革年代,一座城驚艷一個時代,深圳從一個邊陲漁村蛻變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展翅鵬飛,志在寰宇。特區精神一直激勵著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敢想敢試,敢為人先。新時代,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黨中央堅持生命至上,統一指揮、部署、調度,全國人民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命運與共,最終取得了這場沒有硝煙戰爭的勝利。這些精神內涵豐富,是從無數個故事中提煉出來的,學習好故事,才能更好地前進。
古往今來,興衰罔替,浪花淘盡英雄,英雄逝去不可追,唯有傳頌他們的故事,品讀他們的人生,才能隔著時空去觸摸那璀璨無比的文化力量。我們要從故事中汲取滋養,賡續中華文化精神血脈,永葆充沛飽滿的文化自信,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以昂揚姿態講好中國故事!
■名師點評
立意明確,緊扣材料。文章緊扣材料的關鍵詞——故事是有力量的。通過汲取好故事之力,可以增強歷史主動的強大底氣,也可以不斷鑒定歷史文化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例證豐富,緊貼論點。本文論據豐富,舉證貼切。如第五段以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的故事為例,論證了好故事對堅定歷史文化的作用。例證結合有力,分析得當且到位。
措辭凝練,平穩自然。文章的語言凝練,大量名言事例和修辭手法的運用更是為文章增色。如文章中有引用《尚書》中的內容來說明祖先很早就開始有意識地記錄中國故事,行文生動,內容豐富。
(點評名師:成栗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