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琪
吳周文在《散文:“真”的藝術》一文里,將散文的“真”概括為真實的題材、真切的思想、真摯的情感、真誠的人格四個方面,并認為構成散文“真”的內涵,也是散文“真”所表現出的美學范疇。[1]大多數散文教學確實也都圍繞“真”去分析作者筆下景物描寫之真美,探討作者表達的情感之真切。這自然是正確的,也符合散文重在抒情的文體特點,且當前絕大部分語文課堂也都遵循著這樣的思路進行散文教學。然而,經典篇目被如此循環往復地教,就不免產生“陳舊”之感。如何教出新意?如何找到散文教學的問題意識?如何教給學生散文閱讀之法?這都是教師在散文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于好的散文,具有一定文學修養的中學生能夠感受它的美,卻說不清楚為什么美。而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學會為美尋找理由,探尋美學的原理和散文的美學特征。[2]在散文中“真”的藝術背后,作者為了營造意境、表達情感,通常都會有“刻意為之”之處,而這些“刻意為之”往往會存在邏輯不通(包括語言上的邏輯不通或矛盾、情感上的矛盾或糾結)的問題。當然,這并不是否認散文之“真”,而是力求向文本更深處溯源。由此觀之,我們在閱讀文本時往往要重點關注作者的“刻意為之”,這些正是我們解開作者情感的“密碼”,也是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如何解讀散文”的路徑。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本中的“邏輯問題”,再通過這些邏輯問題構建本課教學的問題情境,以及形成真實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情境,最后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習目標,探討散文的主旨(情感),解讀散文背后的“我”。而教師將批判性思維融入散文的教學中,是通過批判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從單純的感性思維中探尋并賞析散文的內在規律,以實現感性認知與理性升華的統一。
學生思考1:為什么“每天都走過的荷塘”不寫,反而獨要寫“今晚滿月下的荷塘”,今晚的荷塘有什么特別之處?
學生思考2:荷塘月色今晚格外的美,但美得不切實際。在淡淡的月光中賞景,作者的觀察卻是非常細致生動的,像是拿著放大鏡在觀察。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圍繞散文中的寫景問題而提出的。很明顯,學生關注到了今晚的荷塘美得“刻意為之”。因此,筆者在教學的時候將景的“刻意為之”作為探究的起點,即探討朱自清寫了什么景?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景為什么會這么美?
從文本中我們不難發現,散文和詩歌一樣,也可以營造意境,這和朱自清先生的寫作功力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來賞析。這個荷塘在朱自清的筆下是朦朧的、寧靜的、芬芳的,所以,可以說今晚月色下的荷塘格外的美。但恰恰是這么美的荷塘,反而與平日里的荷塘“不一樣”。這不得不讓人質疑:有沒有美得不切實際呢?
經過仔細推敲,學生能從視覺角度看到多處不合邏輯的地方:
第4 段: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第4 段: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第5 段: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因此,今晚的荷塘確實與日日走的荷塘有所不同,這個荷塘是虛實參半的,是朱自清“刻意為之”的另一個世界。現實的荷塘,是自然的荷塘;虛構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這是一個寧靜、美妙、朦朧、芬芳的世界,是朱自清寄托情感的“載體”。
學生思考3:文中的江南是怎樣的江南?這個部分可不可以被去掉?
學生對于文中江南之景的描寫頗為質疑。而從荷塘月色的虛構推導,其實除了荷塘月色之外,作者在文中的“所見所想”均是想象的“刻意為之”。而這樣“刻意為之”是作者為了打造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其實在很多作品中,作者都會構建理想世界去填補現實的空缺。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寄托了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的理想;屈原《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承載了作者畢生的追求與信仰。
王安憶曾說:“小說不是現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建筑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小說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3]而散文也是相通的。如此,我們必然要問:朱自清的現實世界是怎樣的?
當然,我們通過外部資料去考證,自然會發現朱自清當時的遭際。但是,讓學生通過文本去找到蛛絲馬跡,通過文本細讀去發現作者情感的“矛盾之處”,讓學生能夠通過作者的語言表達,感受散文背后的“我”,進而掌握散文閱讀的方法,才是散文教學該著重用力的地方。因此,讓學生嘗試回到文本去尋找作者的現實世界顯得尤其重要。而學生也在文本中發現作者除了描景有“刻意為之”外,在抒寫自我的過程中,也存在矛盾、不合邏輯的地方。
學生思考4:文本第1、3、10 段,朱自清像是在自我糾纏,而且邏輯上似乎在自我“打架”。他為什么如此矛盾?
從表1 中我們不難發現,朱自清的內心是矛盾的。而正是這樣的內心矛盾,才會讓人有情感上的拉扯。他想解決自己內心的“頗不寧靜”,但是又很清醒、理性地認知到“無法解決”,因此,滿月下的荷塘只是暫時把“頗不寧靜”給“懸置”起來了,而他清楚地知道“頗不寧靜”是得不到解決的。不過在這樣矛盾糾纏的背后,即使只是短暫的快樂,“我”也呈現了主動的姿態——也想去擁有。

表1
朱自清帶給讀者的絕不是美好理想世界的泡沫,也不是現實世界的殘酷體驗。無論是他寫景的“刻意為之”,還是情感上的自我矛盾,看似邏輯不通,實則正是“我”的清醒與樂觀。
朱自清是個很矛盾的人,夸張一點說,他的矛盾是非常“糾纏的”甚至“黏糊的”,又是很“隱晦”的。但事實上,這樣的心理矛盾、情感拉扯并非朱自清獨有,這是文人們普遍的一種內心掙扎,我們有個專有名詞可以概述——“剎那主義”人生觀。學會短暫地解脫亦是一種人生態度。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些詩句所呈現的,都是他們在自我情感拉扯之后形成的另一種人生之路。《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也吟道“且放白鹿青崖間”。文人們不是悲觀地尋求躲避,而是主動懸置心中的不寧靜,而這也正是普通人在面對困境時的狀態,是普遍的人性。
因此,面對這樣的朱自清,我們也自然會問:為什么朱自清不能向身邊人傾訴或者尋求陪伴呢?
文段結尾這樣寫道:“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走入現實的朱自清,留給我們的是孤獨的背影。朱自清給我們最大的啟示便是,在現實中一個人是不能完全地理解另一個人的,人類的寂寞是永恒的,甚至更多的時候,我們要享受孤獨。文人如此,我們亦如此。
正如遲子建所說:“善待哀愁,也許就是幸福的開端。”《荷塘月色》這篇散文給予讀者的人生啟示,是能豐富人生的體驗的:看似具有個人性的個人情感,實際上又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存在于世,都要創造一片“荷塘”給自己懸置現實的矛盾與沖突,懸置孤獨之身。
在這樣一次課堂教學中,依循著解讀的內在邏輯,筆者與學生一起獲得了對《荷塘月色》主旨的深度認識。學生對于散文背后的“我”,對于相似的人生體驗也有了共鳴。且學生也在課堂探究的過程中,對經典散文的“刻意為之”有了更深層的體驗,其邏輯思維也得到了一次充分的訓練。簡單來說,文學性與工具性兼得。
其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在“課程目標”中就提出學生應“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植科學理性精神,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等要求;在“實施建議”中提出“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的建議。[4]據此,我們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教學,特別是經典篇目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邏輯思維、科學理性精神的訓練。這與文學作品的鑒賞并不矛盾,也是散文教學的應有之義。當老師有了不一樣的教學實施路徑,學生也會收獲不一樣的散文解讀路徑。不過,雖然散文有著內在的邏輯,但是這種邏輯并不是實證的邏輯,因此散文教學依然要注意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與協調,避免理性過強損害散文抒情的審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