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攀枝花市西區是工礦企業集聚區,修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企業職工家屬區,大多存在功能不完善、配套設施不足、環境相對較差等狀況。該區啟動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以來,將群眾關切的城市更新行動作為重要抓手,提檔城區生活配套和生產承載能力,提升群眾獲得感,聚力打造共同富裕新家園。
老舊小區改造恢復城市活力
6月下旬,在格里坪飛歌巷的水泥廠家屬區附近,《當代縣域經濟》記者看到,整潔的休閑廣場上居民們三五成群圍坐在廊亭里聊天歡笑;剛建好的停車場整齊擺放著車輛;簇新的籃球場、羽毛球場即將投入使用……
“過去,這些地方雜草叢生,道路坑坑洼洼?!迸手ㄊ形鲄^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介紹,水泥廠家屬區建成時間很長,小區和周邊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功能單一、綠化雜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體驗感差,改善環境的愿望十分迫切。飛歌巷也是西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先行試點之一。
為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西區以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為契機,推動全區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不僅對小區內的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以及文體、休閑公共設施進行全面改造,還按照“改造一片、提升一帶”原則,對小區周邊區域進行風貌整治、環境提升和文化打造,以點帶面提升片區城市品質。
這次改造一大亮點是強調文化植入——通過深入挖掘三線建設、西區城市發展歷史,并進行主題化、故事化、藝術化方式演繹呈現,突出西區文化根脈和內涵,提升城市品位。
據介紹,西區老舊小區改造十分注重引導群眾全程參與,有效發揮群眾作用。比如,在設計方案階段,建設單位反復向居民群眾征求意見,以群眾的需求作為改造的重點;在試點小區施工階段,充分吸納居民意見,妥善處理違章建筑,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在后續工作中,引導居民參與工程驗收移交等重要環節工作,讓老舊小區改造這項民生實事,真正成為居民自己的“家事”。
“十四五”期間,西區計劃改造66個老舊小區,涉及面積152.6萬平方米,將惠及24000余戶居民。
營商環境改善激發城市動能
攀枝花市晶磊新材料有限公司是西區去年初從安徽鳳陽引進的企業,其主要產品石英砂,是普通玻璃制品和光伏玻璃等高端玻璃的原材料,下游企業包括成都、德陽等地的知名玻璃廠商。在位于格里坪特色產業園區的晶磊新材料廠區內,廠長王少海告訴記者:“企業落戶西區首先是考慮到距優質硅石礦較近,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看中了西區招商引資的誠意和良好的營商環境?!?/p>
“我們去年6月份啟動建廠,10月份就開始試生產,現在已經基本進入正常生產階段,年產普砂和精砂達25萬噸,產值8000余萬元。”王少海表示,企業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入駐、建設、試生產和投產,離不開西區相關部門和園區管委會的支持。目前,園區正在積極協調幫助企業擴展廠區擴大產能。
攀枝花市西區是攀煤(集團)公司所在地。攀煤集團是“大三線”時期為攀枝花鋼鐵基地配套建設的國有大型煤礦企業,礦區總人口近10萬。其開發的寶鼎礦區是西南地區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近些年來,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開采成本上升、支柱產業轉型,西區大量與煤炭經濟相關的煤炭開采、運輸、洗選、加工企業相繼停產。
但生產條件和勞動力也可以成為重要的資源。隨著不少基礎配套設施空置出來,西區積極引進特色工業企業,充分發揮產業基礎設施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了“攀西工業強區”發展質量。據介紹,格里坪特色產業園區以園區發展服務中心、標準化廠房等基礎設施項目為基礎,為項目招引落地、建設經營、轉型發展等提供全要素保障服務、全流程監督服務、全生命周期服務的“三全服務”保障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守住紅線、排憂解難,讓企業愿意來、駐得下、運營好、可持續,推動全區工業成勢見效,牽牢共同富裕的“牛鼻子”。
攀枝花市西區常住人口12.9萬,城鎮化率95.15%,大部分都是“以煤為生”的城市人口。隨著西區支柱產業逐步轉型,不少集體企業、民營企業關停,因之失業的人員尤其是四五十歲學歷不高、缺乏技能的婦女,再就業成為一大難題。對此,西區大寶鼎街道依托原有房屋建筑,打造西區婦女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定期對居家婦女開展社區廚藝、電商創業、自媒體直播帶貨以及家政服務、服裝裁剪、園藝技能、刺繡技藝等培訓?;剡\行后每年可培訓婦女1500人次,帶動靈活就業約500人次,年人均可增收10000—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