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孝莉 陳天航
征信為民守初心,普惠金融助發展。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征信業步入了有法可依的發展新階段。十年來,在中國人民銀行內江市中心支行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資中農商銀行緊扣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建設覆蓋全社會征信體系的戰略部署,堅持支農支小定位,將征信工作貫穿于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以保障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為底線,探索征信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新路徑,深入推動征信促融、征信惠農,煉出信用“真金”,為城鄉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信動力”。
“供應鏈”變身“共贏鏈”
“資中農商銀行的工作人員多次來鎮上宣講征信知識,幫我們出主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成功申請到一筆小額農戶信用貸款開始創業起家,憑借‘信用’這一金字招牌發展壯大。這都是因為一直有資中農商銀行的支持和幫助。”在資中縣歸德鎮,返鄉大學生、血橙種植大戶王先生望著正掛果的血橙樹感慨地說道。他培育的優質高產資中血橙基地,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創收,是讓信用“貸”動致富的典范。
為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資中農商銀行與資中縣委、縣政府加強合作,緊緊依托農業特色產業資源創新金融服務,為資中縣種植農戶制定“一客群一方案”,以“信用+承包經營權質押”的方式進行貸款支持,并通過“特色產業+鄉村振興+兩權抵押”模式加以推廣,以較低利率先后多次發放貸款近800萬元,幫助王先生有效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問題,切實做服務血橙產業鏈發展的“資金鏈鏈長”,讓信用變“真金”。
“整村授信”助力信用體系建設
近年來,資中農商銀行堅持深耕農村市場,深化“黨建+金融”模式。該行以資中縣銀山鎮黨委、陳家鎮黨委為試點,著力打造建立黨委協作、支部共建、黨員行動的三級體系的“整村授信”資中模式2.0版本,通過村“兩委”,推出農戶純信用線上貸款,全面推進農戶的批量開發和“整村授信”,關鍵少數帶動大多數的“雁陣效應”在轄內22個鄉鎮得到有效推廣。
在全面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信用三評定”結果運用中,資中農商銀行探索基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農戶線上小額貸款,通過推動信用戶、信用村建設紓解農戶小額貸款難的問題。結合線下通過移動終端采集農戶基礎信息評定為新用戶后,線上系統評級授信,無需任何抵押、擔保,一次授信、可多次支用相結合的方式,解決了農村市場信貸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截至目前,資中農商銀行已為26萬戶主體建立經濟檔案,評定信用鎮9個,評定信用村174個,評定信用戶23.5萬戶;支持信用農戶7.2萬戶,發放貸款110.5億元。其中,發放信用貸款6.3萬戶,發放信用貸款63.6億元,占全部貸款發放額的28%。
征信平臺助力小微企業
隨著《條例》的實施,征信市場實現重大跨越,省級征信平臺“天府信用通”有序建設,征信普惠功能更加顯現,優化小微企業和農村生態環境,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幫助更多企業實現融資需求。
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擁有20項專利權、2項商標權,主要經營電子技術研究服務,因新增生產車間,導致流動資金被占用。為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借款人通過“天府信用通”平臺向資中農商銀行申請流動資金貸款20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但由于科技型企業多數為輕資產企業,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資中農商銀行第一時間得知消息后,積極引導對接,通過白名單客戶信用培育,最終以信用貸款的方式為該公司提供200萬元信貸資金,實實在在地破解小微企業主“融資難”問題。
長期以來,資中農商銀行通過“天府信用通”的歸集共享,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采取建立“科技產業+信用培育”“特色產業+鄉村振興+兩權抵押”“特色產品+助保貸+省農擔”等方式,靈活實施優惠信貸政策,先后支持多個企業成功獲得流動資金貸款,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廣袤鄉村,為鄉村振興施足金融“底肥”。截至5月末,資中農商銀行通過“天府信用通”平臺成功注冊企業用戶數793戶,個人注冊戶數51戶,成功進行融資對接144筆,實現融資金額9.92億元,今年新增14筆,金額1.2億元。
(資中農商銀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