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明 羅梓毓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
2023年4月,《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來到融通農發牧原崇州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崇州融通農發牧原”),田間一片金黃,養殖場外的油菜花開得正盛。“我們的油菜花都是用養殖沼液作為肥料的,種出來的油菜花分叉多,產油量能達到普通油菜花的2—3倍。”崇州融通農發牧原負責種養循環沼液示范田的錢廣旺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作為融通集團首家混合所有制企業,融通農發牧原崇州公司2020年底落地崇州市,布局以生豬養殖為主的禽畜養殖行業,目前正試點打造種養循環示范田,致力于成為“天府糧倉”工程中堅實有力的后備軍。2022年崇州融通農發牧原全年生豬出欄16萬頭,占崇州市糧食保供板塊1/3。
從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從“牢牢端住自己的飯碗”到“中國飯碗里裝中國糧”,有無數農業工作者和像融通農發這樣的糧食生產企業,夜以繼日地生產研發,擴產能、提質量、減污染、保安全,書寫出糧食總產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奇跡。
建科學機制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生豬生產和消費國。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政策,助力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并對生豬企業進行科學監管,確保百姓吃上安全肉。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意義非凡,而生物安全防范正是養殖項目的薄弱環節。崇州融通農發牧原深知生豬養殖安全責任重大,建立起一整套規范、完備的人員規章制度,將安全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創造了投產至今零豬瘟的紀錄。
“我們的工作人員從公共區域進入到養殖區,一共需要48小時凈區隔離和8次消毒清潔關卡,確保不放過任何一個病毒,因此我們廠區的豬仔成活率遠高于牧原公司的成熟廠區。”融通農發工作人員王博揚向記者介紹。
高成活率數據的背后,不僅依靠的是安全機制的監管,還有無數飼養員的默默奉獻。廠房門口,“未經消毒和兩天隔離,人員不準進入養殖區”碩大醒目的標語映入眼簾,因此記者只能看到實時監控畫面:豬舍保育段的“產房”里干凈、整潔,母豬安靜地躺在床鋪上,小豬們十分活躍。而最吸引眼球的是“產房”外一張張臨時搭起的床鋪,飼養員們在母豬生產后的3個月里,都在豬舍里和母豬小豬們同睡同住,24小時悉心照料,確保隨時處理突發狀況。生豬養殖的每個環節都不容馬虎,這些飼養員大多是90后,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這份對生豬養殖事業的信念令人敬佩。
智能引領“高精尖”養殖新方式。崇州融通農發牧原擁有時下最先進的新型智能環控系統,可通過無線通信云平臺實時反饋豬群體溫、呼吸頻次、步數等健康狀況;同時配備了智能飼喂系統,精心鉆研17批次的科學飼料配比可通過全場長達4700米的管理鏈系統將飼料直接輸送至各養殖單元每個欄位,實現智能下料飲水,生豬精準飼喂,科學監測每頭豬的采食量。科學引領養殖事業,打破傳統養豬桎梏,成為每一個崇州融通農發牧原人堅守的信念。
作為川內最大的自繁自育生豬養殖場,崇州融通農發牧原先后被評選為四川省畜禽規模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創新循環 變廢為寶促增收
豬糧安天下,轉型正當時。經過崇州融通農發牧原技術人員的潛心研究,結合現有科學技術和本廠區的養殖狀況,探索出一套符合本養殖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種養循環新路徑。
與傳統養豬場不同的是,崇州融通農發牧原的養殖場區里并沒有難聞的氣味。據悉,整個廠區已完成全場“原液直輸工藝”改造,養殖場配備了雙層除臭墻安裝,對部分重點單元實行生物除臭劑,對開放式設施加蓋處理,對除臭墻供水系統進行全面調整,定期梳理檢查,確保除臭設施達到最佳效果。
得益于區位優勢,崇州融通農發牧原立足于崇州市農業核心示范區,通過試點示范種植了大批有機農作物,并灌溉養殖閉環管理產生的后端產品——無菌沼液,不僅將正常畝產由250公斤提升至350公斤,還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帶動當地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本地就業,有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為產量高、收成好,我們的農作物也逐漸有了好口碑,我們向周圍的農民免費提供沼液肥,讓大家一起種出高品質健康有機菜,核心示范區的帶頭作用日益顯著。”錢廣旺對記者說。
崇州融通農發牧原的生態豬養殖方式不僅破解了傳統養豬疫病防治的難題,更通過推進沼液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極大減少了生豬養殖帶來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