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如雪,趙曉明
長春工業大學
青年興則民族興,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社會工作是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專業活動。自從社會工作專業恢復和重建以來,青少年社會工作成為了社會工作領域的重要議題。
然而,青少年時期作為兒童成長為成人的過渡階段,本身就面臨多變、不穩定的、反叛的特殊屬性,在信息飛速更新迭代的時代背景下,當代青少年面臨的問題更加多元化;而發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在構建和應用方面,與本土青少年面臨的困境又有著本質的區別,無法拿來活學活用,適用于中國國情的本土理論還在不斷完善的進程中,無法應對復雜多樣的問題;除此之外,致力于提供服務的社會工作者群體也面臨著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短缺,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社會認同度不足等問題。多重的因素導致在原本青少年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基礎上,又疊加了許多外在的社會問題,使得青少年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積重難返。
因此本文旨在探討這些倫理困境的主要議題,理解困境背后的成因,以探求破除困境的出路。
案主自決產生的理論基礎是來源于西方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而社會工作是以人為本,以助人自助為宗旨。在西方追求自由、自主、人權的大環境中,案主自決原則與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非常契合。然而,在案主自決原則應用于中國本土青少年群體的社會工作中時,卻往往受到一些限制。
從典型的家庭結構來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倫理問題,一、對于在中國式家長的過度干預下成長的青少年,主要集中于社會適應能力差、沉迷網絡、厭倦學習、自控能力差等問題。在開展社會工作時,由于家長對青少年的過度保護心理,往往介入過程會被家長全程干預,導致社會工作者無法對青少年展開切實可行的幫助;二、對于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主要集中于人格缺陷,早早放棄學業,交往不良群體,甚至走向犯罪等問題。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時,工作的重點是糾正青少年歪曲的價值觀,糾正不良的行為和嗜好,引導青少年樹立主流的核心價值觀。由于受到案主自身的限制,為了規避對案主自決可能對自身產生傷害的結果,又無法把自主權完全交給青少年自身。
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如何把握好案主自決和干預的度,解決青少年群體的問題,實現案主利益最大化,是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倫理困境中的重要議題。
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專業關系是社會工作者為了協助青少年處理問題而形成的,當問題解決后,維持兩者專業關系的前提消失了,專業關系也就隨之結束。
然而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化的社會,奉行集體主義,禮尚往來。社會工作者要與案主建立關系,往往要以青少年案主的哥哥姐姐身份自居,了解案主所處的環境,取得案主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產生相處的人情,即便專業關系結束,也不意味著情感就隨之結束。同時,中國社會工作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知度還不高,公眾普遍不明白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和職責范圍。從社會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案主基本信息,提供問題解決策略是建立專業關系的體現;而在案主或案家的認知里,社工可能是一個友善熱心腸的形象,他們會把社工定性成為一種朋友的關系,這種關系需要維護和反饋。
雙重關系的建立可能會幫助社會工作者快速的與案主拉近距離,打破隔膜,贏得案主信任。與此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的弊端,例如有些青少年案主會把社工當成可以依賴的對象,在今后遇到困難的時候屢次求助,很多一線的社工反映有案主向他們借錢卻無力償還[1];另外,青少年群體正面臨生理發育方面的性困惑,對于感情還比較懵懂,有些青少年案主面對異性社工的關懷產生移情,對這種模糊不清的感覺誤以為是愛情,如果這種雙重關系處置不當,會把青少年的問題推向更艱難的窘境。
作為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首要的職責是增進案主的福祉,應把當事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就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層面來看,無論何種情況都要把案主的利益放在首位;然而就社會工作者個人層面來看,同樣也受到所處環境以及自身利益的影響。環境方面的影響體現在,社會工作者服務于社會組織,接受社會組織的制度規則管控,需要維護社會組織的利益,因此當社會組織的利益與服務對象的利益沖突時,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自身利益的影響體現在,在實務過程中,可能出現案主利益與社會工作者自身利益相悖的局面,例如,有基層社工反應:在介入有家暴問題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時,案家對社工造成了生命威脅。也有曾經做社工后來轉行到其他行業的人員反應:社會組織的規模小、人員少,不得不一個人同時服務好幾個案主,導致工作占用全部生活,這樣既不能全心全意為案主服務,又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力不從心……
從青少年自身層面來看,青少年群體同時面臨著生理、心理多方面的轉變,這個階段的呈現出多變、創新、不穩定的特征。尤其他們正處在價值觀、人生觀正在不斷形成的重要時期,價值觀還沒完全成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從家長層面來看,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搖籃,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互動等因素都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就最為典型的兩種家庭結構來看:主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爺爺奶奶幫忙照看孩子。青少年群體面臨兩輩人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往往呈現自主權利缺失,學習壓力大,娛樂方式單一,缺乏朋輩群體的特征。他們希望能夠擺脫家長的控制,又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二、單親家庭: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家庭的穩定性卻在逐步下降,單親家庭不斷增多,家庭的破裂使青少年心理受到極大的傷害。由于家庭系統巨變,父母關愛缺失,使青少年產生不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反叛、攻擊的性格特征,甚至影響到今后的婚戀擇偶觀。
從社會層面來看,信息爆炸的時代,行業監管覆蓋尚不完全,部分直播平臺、游戲平臺輸出扭曲的價值觀,使青少年過早地接觸到一些血腥、色情、暴力、享樂主義等觀念,青少年抵御外界的抗風險能力較差,容易跟風,從而出現沉迷網絡、沾染不良的嗜好和行為等問題。與此同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代的青少年承載上一輩的愿望寄托,爭相追逐各種才藝補習班、培養天才等,使青少年承受著更大的內卷學習壓力。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利他主義的助人專業,價值觀和倫理是其“生命線”[2]。近年來,民政部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各部門的支持下,大力推進社會工作,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然而,社會工作倫理作為社會工作核心組成部分,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倫理體系,無法滿足社會工作日益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亟須加快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的進程。
倫理探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西方在倫理思想方面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西方推崇個人主義,在社會中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目標而非群體目標。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集體主義是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價值觀,對于優先考慮個人目標的行為往往是持批判態度,崇尚團結和集體,例如扎根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孔融讓梨、單者易折等的傳統經典文化故事,無不體現了中國人的對于集體的推崇。中西方的文化顯著差異,造就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面對本土青少年的問題,顯然不能直接“西學中用”。本土社會工作倫理體系研究的滯后,使得中國的實務工作缺乏指引和規范,限制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傳承和發揚。
隨著青少年社會工作問題的多元化,對社會工作者的知識水平、理論基礎、人際交往能力,甚至是熱心、耐心、愛心等性格因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工作者專業隊伍不穩定,服務人員少,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很多社工都不是社會專業出身,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對青少年的困境往往依照自身的經驗和價值觀去介入,甚至在同一社會組織的社工之間,接待和服務案主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另外,社會工作者從屬于社會組織,服務案主的同時也要為所屬的社會組織服務。我國的社會組織主要是依靠政府購買的形式獲取運作資金,政府為監管資金走向、評判社會組織服務質量,會對社會組織提出一系列可量化成果和效率的指標。社會組織為獲取項目資金,提高項目完成率,就會開展項目時對案主的問題解決的難易程度有所傾向。社工被夾在以社會組織利益優先還是以案主利益優先的困境之間,無所適從。
社區工作者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時候,要充分運用系統視角,分析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產生的影響,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共同協助青少年戰勝困難。
從家庭層面來說,要重點幫助青少年改善成長環境。為缺乏教育經驗的家長鏈接親子心理培訓機構,幫助家長正確認識青少年的特殊時期,促進家長和青少年和諧相處,幫助家庭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模式。從學校層面介入,改善青少年的學習環境。建立成長互助小組,增強青少年朋輩支持系統,增強青少年對學校的歸屬感;設置校內愛心社工站,定期宣傳和舉辦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等活動,保障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穩步健康發展。從社區層面介入,改善青少年的生活環境。開展與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相關的親子、友鄰活動,營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長所需的娛樂氛圍;搭建留守青少年服務站,為留守或貧困家庭的青少年提供生活照顧、安全監管服務。社會工作者要積極協調各方力量支持,共同發力,切實保護青少年的權益。
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發展起步晚,社會面普及度不高,中國學者們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非常少,研究也不夠全面和細化。目前,急迫需要構建一套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適用于中國特色社會的倫理體系,為青少年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提供指引。
建議設置社會工作倫理研究專項獎,圍繞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倫理體系、守則及通用過程模式,借此吸引各地高校的學者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共同關注社會工作倫理議題,合力擴充倫理體系深度及廣度,加強對于這一領域
本土化的研究熱度,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社會工作者的行列。鼓勵更多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增加社會工作倫理實務課程,擴充高校社會工作的師資力量,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可鏈接資深的學者或有經驗的一線社工開展講座,切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整體專業水平,助推社會工作倫理的專業化發展。
社會組織應拓寬資金籌措渠道,為有困難的青少年申請政府專項社會工作資金補貼;籌措社會資本,與基金會、公益機構、慈善組織等資源聯動,舉辦公益慈善活動,邀請當代青少年關注的明星或品牌企業出席,號召企業及各界社會人士捐款。不僅可以擴充資金來源途徑,也可吸引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同時擴大社會組織的知名度。此外,社會組織還可以發展網絡救助平臺,建立服務賬號,在校園網或各個學習平臺開展網絡宣傳直播,力求幫助更大范圍的家長和青少年答疑解惑。社會組織要致力于解決社會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做好支持社工工作的后盾,使一線社工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到青少年的服務的當中去。
社會工作者要加強自身專業水平和專業素養,始終堅持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不斷完善工作方法,牢記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時刻保持價值中立,使自己具備更強的專業性、包容性。在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中,不只要關注青少年自身層面的問題,還要善用系統思維,聯系和發現青少年所處的環境的影響,幫助青少年樹立符合社會傳統主流的價值觀,增強青少年對家庭、學校、社會的歸屬感,協助青少年完成人生重要階段的人格培養和自我實現。青少年社會工作需要每一位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為青少年社會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