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論述。法治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環節,必然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總體而言,法治的現代化立足于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和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服務于黨的治國理政,著眼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終極使命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然遠大理想,非須臾可實現,非一瞬可抵達。法治現代化新道路的探尋與拓展,歷經百年,日臻完善。
在漫長璀璨的中國歷史中,奉法與強國緊密聯系,創造了影響深遠、輻射周邊的中華法系。1840 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屈辱的近代歷史,中華法系隨之凋亡,蘊含現代性要素的法治建設也自此開啟。
為救亡圖存,中華民族拉開了反帝反封的序幕,各個階層、各類抗爭紛紛展開,開展了從器物、制度到意識形態各個層面的變革。康梁為首的維新派發動“戊戌變法”,但封建的舊土壤之上,何以能結出“維新”的果?迫于時局,清政府開始大規模修律,沈家本被指定為修律大臣,他貫徹“參酌古今、博輯中外”的修律方針,進行了中西律法精神的聯結,引入了西方刑法中的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引入了西方民法中的契約自由、所有權絕對原則等,其主持修訂的眾多律法中均飽含現代性元素。其后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大清帝國的統治,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中國打開了現代化的視野。
新文化運動揚起了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猛烈抨擊封建專制,為新思想涌入中國打開了通道。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因“五四”運動而得以加速,青年力量崛起,民心民智覺醒,工人罷工運動此起彼伏。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工人力量的不斷壯大中,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從此舊貌換新顏。中國共產黨站穩人民立場,帶領人民,依靠人民,展開了法治現代化的初步探索。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法治意識不斷強化,法治基礎不斷夯實。在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開創了新型法治體系,以憲法大綱為主體,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打開了憲法實踐的源頭,制定了憲法大綱。在政治、經濟、文化、勞動、土地、婚姻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律令,有力推動了人民民主和民生的發展。在法治實踐中,創造了“馬錫五審判方式”,是司法審判和群眾路線相結合的典范,是嶄新的人民民主審判方式。[1]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法治實踐,為蘇區的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為黨從局部治理走向全國執政提供了豐富的法治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邁開了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的步伐,中國的發展開啟了新紀元,中國的命運握在了中國人民自己的手里。毛澤東同志曾說“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里, 像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2]新中國,新法治,破舊立新,滌蕩舊制度舊觀念,廣泛開展了法治實踐。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破舊秩序,消解舊的意識形態,在廢除以《六法全書》為代表的國民政府舊法統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憲法為統帥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此捍衛和建構新的國家機器。1949 年,各界協商通過的《共同綱領》發揮了臨時憲法功能。在1954 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五四憲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歷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制憲,意義重大,明確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拉開了新中國憲法探索的序幕。同“五四憲法”同時頒行的還有各個層級的組織法,為各級國家機關的設置提供了法律規范。
建國之初,經濟社會百廢待興,思想急需革“舊”迎“新”,民商事領域立法也得到了重點關注。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揭開了新中國婚姻法律關系的新篇章,廢止舊的婚姻制度,改變婚戀陋習,確立了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在第一部《婚姻法》中所體現的基本原則沿用至今,也成為調整婚姻家庭法律關系的基本準則。1950 年6 月,《土地改革法》開始頒行。土地問題關乎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被視為“第二場決戰”,筑牢了工農統一戰線。1953 年,中國正式拉開了三大改造的序幕,為響應過渡時期“一化三改”的需要,制定了農業合作、手工業合作、工商業改造相關的法律法規。
建國之初,因為社會建設的迫切需要,頒行了一系列單行刑法,為創造良好的社會秩序提供了法治保障。自1950 年起,刑法典的起草工作也一直在推進,先后出過兩個稿本,雖未予公布,但這一實踐為1979 刑法的頒行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黨和國家也開始重視程序法律規范,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對審判程序的相關總結,并試行推廣,為法律適用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指引。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法律實踐,破除了舊的封建法律體系,搭建起了人民民主國家的法律體系框架,為進一步深化人民民主、開拓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高歌猛進,習近平總書記贊譽,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3]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自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一面凝心聚力、共創未來的旗幟。
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要以法制來保障民主,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4],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十六字方針。為響應“有法可依”的要求,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自此開啟,填補了許多法律領域的空白。1979 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包括刑法在內的七部基本法律,創造了“一日七法”之美譽。1982 年,廣受好評、影響深遠的“八二憲法”審議通過。“八二憲法”以“五四憲法”為基礎,總結經驗,適應形勢,廣泛征求意見,交付人民討論,最終誕生。1987 年,黨的十三大召開,會議宣告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建設歷經考驗,改革開放持續深入推進。在經濟建設中,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到 20 世紀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的目標,為適應新經濟體制,法律必須進一步完善與變革。經濟體制的轉變推動了法治的發展,《公司法》隨之出臺,民商、刑、國家機構和管理方面的法律得到進一步完善。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論述了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并對法治建設進行了規劃,提出到2010 年要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
2001 年,中國加入WTO,中國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發展環境,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不斷完善律法,進行法律的修訂及解釋,初步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2003 年,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并不斷完善。2011 年3月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5]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立足于基本國情,把握時代脈搏,服務于國家建設需要,守正創新,砥礪前行,成功開拓了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道路。
新時代,中國的發展站在了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深入人心,法治是治國理政的最佳方式成為社會共識。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方針引領“中國之治”進入新篇章。從“有法可依”到“科學立法”,體現了法的內涵式發展,人民對法的科學性、民主性、規范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契合了人民群眾需求內涵的不斷提升。總體而言,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提出的背后是社會生產力的大躍升,是黨治國理政水平的提高,是為了回應人民群眾對高水平法治的需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了系統部署,明確要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明確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6]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作出了重要部署,指出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7]為此,還提出了五項原則和一系列的具體舉措,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明確指引,對憲法完善和實施、執法、司法、守法、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
黨的十九大提出“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第六條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全方位貫徹落實法治,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良法方能帶來善治,憲法是根本法,是一切立法、司法、執法活動的根本準則,憲法的與時俱進、加強憲法的實施與監督尤為重要。據此,2018 年3 月,最新的憲法修正案通過,實現了憲法的與時俱進,激發了憲法的新活力。2020 年5 月,《民法典》表決通過,為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中國正式進入了法典時代,樹立了中國法制史上新的里程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部署了“十三五”期間法治建設任務,明確要推進法治取得重大進展,擘畫了到2035 年的中國法治建設藍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要發揮好法治作用,要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新時代十年創造的最偉大成就就是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引領中國法治開創了新局面。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在科學理論的指引,在凝心聚力的奮斗中,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定能邁上新臺階。
回顧黨領導人民建設的百年歷程,法治始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法治建設逐步走向成熟,法治文明成果來之不易,當珍重先輩實踐之心血,承續先輩之勇氣,砥礪前行,在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發揮好法治的作用,以良法善治為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深化拓展法治現代化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