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辰
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8 年特大洪水發生后,全國共有29 個省(區、市)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啟動。2000 年12 月1 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紀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組織實施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通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正式開始。天保工程一期的實施,使得我國林業發展戰略從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最寶貴的天然林資源開始得到有計劃地保護。但隨之而來的大量職工接受一次性安置,在職職工薪資水平低下等問題也隨之產生。為此,在2011年開始實施的天保工程二期中,不僅繼續關注天然林資源的保護與培育,繼續實施公益林建設、森林管護,以及新增中幼林撫育、后備資源培育等建設任務增加就業崗位,保證工程區所有職工充分就業[1]。緩解了林業地區的就業壓力。
林業工人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遭受了不少損失,經歷了企業轉型所帶來的各種巨變,在S 市這一典型的林業資源型城市中,這一點尤為顯著。直到今天,他們中的部分人仍然是經濟上處于相對貧困狀態,社會地位上居于較底層的利益受損群體,與地區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他們的生計方式對地區轉型發展及社會穩定和諧有著重要作用。但產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工人“鐵飯碗”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這部分林業工人生活的窘迫產生了巨大反差。這一反差體現在收入、歸屬感和自我認知,價值觀等多個方面。直面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將其經濟生活現狀作為研究主題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于 2022 年12 月1 日至2023 年1 月27 日深入吉林省S市L 林場進行調研,采用半結構式的個案訪談方法,共訪談了20名林業工人(包括在職、內退、買斷、退休等情況),平均每個個案的訪談時間在60 分鐘。訪談內容主要涉及買斷、內退和退休林業工人對單位體制內生活和工作的描述與回憶,在職林業工人的生活現狀、對林業企業轉型的看法,以及他們當下的生存策略。個案數量共計20 個。
依據生命周期理論的觀點,林業資源型城市屬于因林而興、因林而衰,隨著林業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國家林業發展戰略的轉向,林業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也隨之推行。劉劍平和等人的研究指出轉型過程中要充分注重產業關聯,從重視資本數額,人力資源等硬性資源積累轉化為以信息等為導向,智力等軟性資源的積累[2]。馬麗 賈利等人研究指出,在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過程中,要合理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兼顧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同時建立資源型城市專項基金以促進經濟轉型為企業轉型提供資金保障。通過發展新興產業,淘汰落后產業的做法,實現產業優化和產業升級[3]。李雨停和張友祥研究指出,通過建立機制和探索路徑等方式,構建企業間的利益共同體,引導鼓勵企業吸納林場職工就業。在財政方面,完善經濟補償機制。國家設立碳排放和生態轉移支付專項,以補貼林區地方政府財政,為轉型提供資金支撐。優化人口布局,在林區發展綠色生態、高附加值工業經濟,以產業帶動轉型[4]。黃鳳研究指出,依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采取優化產業結構,改變以往第二產業為主,高度依賴林業資源的經濟結構。同時推進農民市民化,為消費注入新動力的方式推進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5]。
隨著天保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圓滿完成。2022 年01 月28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印發《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 年)》,提出到2025 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9 萬億元,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現代林草產業體系,林草產品國際貿易強國地位初步確立,年進出口貿易額達1950 億美元,有效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糧油安全和能源安全[6]。面對新時期我國林草發展戰略的要求,了解基層林業工人的經濟生活現狀,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以滿足林業發展的要求。對促進林業經濟綠色健康發展,保證林區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由政策變遷所引起的林業國有企業轉型給林業工人的生活環境與工作方式帶來了沖擊與改變。對于那些選擇離開企業,擁抱市場經濟的人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是腦海中的社會經驗與現實情況的劇烈沖突,進而導致其自我身份認同的重構。而對于那些選擇繼續留在企業中的人來說,他們所要面對的不僅是薪資的變化,更是由“采伐者”到“保護者”的身份轉變。
對于這部分人來說,支持他們做出選擇的不單是經濟上的因素,更有對當年企業輝煌時期的追憶。在訪談過程中,這部分對象常以“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好找對象”等詞匯形容當時企業內工人的優厚待遇。正如訪談對象所提及的,輝煌時期的林業企業工人,享受了全方面的優厚待遇。
“我們當時那個待遇可好了,完事社會地位也高。那個時候我們找對象都在企業內部找,我和我愛人也是同一年招的工。那個時候你要說你是林業工人,那走在街上人都羨慕。那時候逢年過節給發米面糧油,凍魚凍肉還有水果月餅啥的。住房什么的也不用操心,都是林場分配。”
優厚待遇和在企業內養成的主人翁意識,既賦予了林業工人們克服萬難,積極工作的勇氣。也使得他們難以接受企業轉型的沖擊。
“我記得是2000 年左右,從那個時候起逐漸地就減少采伐了。這個對我們收入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以前大規模采伐的時候,工人都是有補貼的。一個冬天下來能多掙不少錢。再加上當時孩子上學什么的花銷也大。就是當時也是挺不能接受(減少采伐)這個事的”。
對這部分人來說,經濟因素是他們選擇外出務工的決定性因素。推動他們做出“離開企業”決定的,是對當時生活現狀的不滿意。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選擇外出務工的人都是出于自我意愿選擇“主動離開”。也有因為企業內部名額有限,只能接受企業的一次性安置而“被迫離開”。
1.“主動”選擇外出務工
對于他們來說,既不會沉湎于“全民工”的自我優越感,也不會因為變動而自怨自艾。對于他們來說,企業改制更加像是一種機遇。他們對于自己的目標有著清晰的認識。并不畏懼走出“舒適圈”后可能面臨的挑戰。
“我零幾年的時候就在林業局買了斷,那個時候林業局的效益已經不太行了。當時我就想離開林業局找個別的活干,然后經人介紹去了俄羅斯打工。一直在當地的鋸木廠做木工。現在自己買了電梯樓。就想趁現在多掙點,家里那小子還沒結婚,我得給他多攢點錢”
2.“被迫”選擇外出務工
企業轉型對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訪談過程中對象常表現出一種“被拋棄感”。他們缺乏林業以外的專門技能知識。在剛離開企業尋找工作時也屢屢碰壁。在調查中,這部分群體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當時(企業的)名額就那么多,家里有困難。實在沒辦法就買斷了。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到處打工。什么飯店端盤子,售貨員什么的都干過,但是都干不長。不是工錢太少了就是適應不了人家那個節奏。我還算比較好的。自己能攢下點錢。以后想開個小賣店。”
這部分訪談對象在選擇謀生方式時,有對自身因素和發展規劃的均衡考量。他們既沒有選擇留在企業內部,也沒有選擇外出務工。大多數人選擇留在當地從事小賣部等個體經營。
“我當時高中畢業之后去到林業局去工作。因為身體上的原因,再加上年齡到了。干脆就直接從林業局買斷了。也沒想著出去打工,就靠著之前的積蓄,加上父母支持,開了這個商店生活。”
積極發展型表現為積極發現市場良機,渴望追求自我價值。這部分人包括積極外出務工和選擇自主創業的群體,以及部分剛從企業內退休的職工。他們能夠主動認識市場經濟,對新生事物接受度較高。私營企業工作是他們主要的就業方向。
“我從九幾年的時候就離開林業局外出打工,在外面干家政工作。那個時候就是想出去看看。我就辦理了停薪留職,選擇出去打工。走出去才發現原來的眼界太窄。先后去了沈陽、北京、上海等地做家政。現在奮斗地也不錯,在沈陽買了自己的房子。不過還是希望以后自己成立一個家政公司單干,畢竟國家現在對這方面有政策支持”。
“我們工人都是55 歲退休。我這個歲數還能干得動。我也不愿意整天在家待著,閑不住。加上退休金也不多,我可得多掙點錢。以后孩子找對象什么的,我提前給他攢點。”
安于現狀型表現為奮斗意愿不高,傾向于穩定的工作。這部分人主要是選擇留在企業內的職工,他們在經歷企業改制初期的困境后,目前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收入水平高于當地最低工資水平。但相對于消費水平來說較為不足,總體來說生活較為拮據。
“我初中畢業后就在林業局招了工,后來被調到管護站上班。管護站的活倒是不累,就是工作期間要一直住山里。剛調到管護站的時候天天和老婆吵架,她也不理解我。我這人也沒啥大志氣,現在就想一直在管護站干到退休。有時候也確實感覺挺虧欠家人的。”
消極糊口型表現為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缺乏保障。這部分人主要是當年被迫離開企業謀生的工人。他們既缺乏專業技能,又未做好進入市場經濟的準備,生活上處于相對貧困水平。
“我20 歲就(被)招工進了林業局。后來原單位效益不好被裁撤了。我也沒找到接收我的單位。沒辦法只能買了斷,這些年一直沒有個穩定的工作,到處打零工。”
本文通過對林業資源型城市S 市林業工人的訪談資料文本分析發現政策變遷導致的待遇減少,是林業工人做出不同個體選擇的根本原因。并據此形成了文中的三種不同生存策略。即“積極發展型” “安于現狀型”和“消極糊口型”。其次,主觀因素對于生存策略的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生存策略的確定是一個過程,是主客觀因素與個體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應當承認,本文對于林業工人經濟生活現狀的研究,是初步且相對簡單化的。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策略更加復雜。本文中所提出的,僅為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形式。我們所見的林業工人生存策略,應當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經歷了多次變化。對這些影響生存策略形成的要素和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