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東
自1983年北京汽車制造廠與AMC簽署合作協議并于次年成立了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以來,中國汽車市場逐漸形成了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和進口品牌的格局。不過,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汽車企業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導致自主品牌長期處于劣勢,而合資品牌和進口品牌在中國市場上享有較大的影響力。
然而,7月26日公布的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與中國小鵬汽車達成技術合作框架協議的消息,為自主品牌帶來了歷史性的時刻,也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了新的整合階段。最值得關注的是,大眾汽車旗下的兩款2026年中國定制版車型將搭載小鵬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技術能力,通過技術授權許可的方式實現。同時,大眾汽車還將對小鵬汽車進行約7億美元(約50億元人民幣)的增資,這將使得大眾汽車集團成為小鵬汽車的第三大股東。
有業內評論認為:“大眾給小鵬交了50億元學費。”這意味著,在新興的新能源時代,中國汽車企業已經開始向外資企業進行了“反向”技術輸出,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三電等核心技術領域領先的直接證據。實際上,在產業鏈上游,今年2月,美國福特汽車宣布,與全球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建設一家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工廠。這一技術輸出消息同樣引發了國內業界的熱議。
這一系列積極事件的背后,不僅體現了我國汽車工業從自主到自強的轉變,還反映出全球新能源轉型所帶來的窗口期。自2023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表現出色。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出口總量增長了61.6%。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1至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增長勢頭明顯。
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和進口品牌在轉型新能源汽車過程中面臨困境:擁有Jeep品牌的廣汽菲克已正式申請破產;廣汽三菱進入了臨時停產階段;廣汽豐田和長安福特紛紛啟動了大規模裁員;大眾汽車集團在電動化轉型上已經投入了數百億歐元,然而其在華電動汽車銷量遠不及預期。
當然,中國汽車品牌在崛起的過程中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首先是品牌形象和市場認可度的問題,相較于合資和進口品牌,自主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技術創新和核心競爭力的問題,自主品牌需要在核心技術、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等方面不斷創新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