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萌 陳建軍 劉玉琴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礎需求。在湖北省第七屆“新銳班主任”、松滋市昌榮小學教師何華平看來,孩子們的安全需求不只體現在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方面,也體現在心理健康層面。
經過長期細致的觀察,何華平發現,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知道自己就算犯錯了、失敗了,還有很多愛自己的人鼓勵自己、支持自己,這種被愛的底氣會讓孩子生出無限的勇氣和力量;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犯錯了、失敗了會失去別人的愛,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容易退縮、放棄。
如何給學生安全感呢?何華平不斷摸索著。
發現需求,有求必應
一個能給孩子安全感的教師,要及時發現孩子的無助并給予支持。有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不會說出來,而是在行為上有所表現,比如隨身攜帶舊玩具、咬手指等,這就需要教師有教育的敏感性。
翔翔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下課了也靜靜坐在座位上。細心的何華平注意到,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做操、列隊、走路時,翔翔的手上總握著東西,有時是筆,有時是紙團。她立刻聯想到之前看過的心理學著作,里面提到,孩子手里一直握著東西說明他缺乏安全感。察覺到這一點之后,何華平馬上與翔翔媽媽溝通。原來,翔翔家住在鄉鎮,父母在市區集貿市場經營一家小店,每天凌晨兩三點鐘就出門了,晚上回來時間不定,雖然住在一起,但翔翔經常幾天見不到爸爸媽媽。翔翔想抓住的不是筆或玩具,而是父母的陪伴。
但翔翔的心門緊閉,如何幫助他呢?正當何華平一籌莫展時,機會來了。
有一次,全班學生按要求穿白襯衣參加藝術節表演。列隊的時候,翔翔仍然握著筆,甚至反復甩動。沒想到,筆突然漏墨了,翔翔一甩,墨水全濺出來了,他附近5個孩子的白襯衣上都沾上了墨點,他自己的胳膊和臉上全是墨。事發突然,那5個無辜的孩子頓時大聲尖叫,甚至伸手去推翔翔,讓他賠衣服。翔翔完全被嚇得愣住了,任由同學打罵。何華平見狀趕緊走到翔翔身邊,一邊拿紙巾幫他擦臉,一邊說:“翔翔,別害怕,沒多大事,老師知道怎么去除這些墨點。”然后把翔翔帶到廁所清洗手臂。
離開了事發現場,翔翔終于忍不住放聲大哭:“何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我該怎么辦啊?媽媽知道了肯定會怪我的,我也沒錢賠他們的衣服。”
“天塌下來有個兒高的頂著,你害怕什么?”何華平一邊給翔翔擦眼淚,一邊說,“你能向老師求助,老師很高興。這不是什么大事,你不要擔心,調整心態,繼續參加活動。”
翔翔被何華平的情緒感染,沒有開始那么恐懼和慌張了,小聲說:“謝謝老師。”
帶著翔翔回到隊伍,何華平趕緊處理其他5名孩子衣服上的墨點,同學們按時參加了活動。
放學后,何華平告知翔翔媽媽整個事情的經過,叮囑道:“您不要責怪翔翔,他太缺乏安全感了,有時間多陪陪他。”
何華平覺得這次突發事件是一次契機,因為翔翔在極端恐懼的情況下敢于向她求助,呈現自己脆弱的一面,說明翔翔在那個瞬間在何華平這里找到了安全感。何華平想:一定要抓住這次突發的“依賴”,引導翔翔從相信老師到相信自己,最終產生內在安全感。
這件事之后,何華平尤其關注翔翔,委婉勸他放下手中的筆:“手上想拿東西的時候,可以來牽老師的手。”翔翔不愛做作業,何華平就分層布置作業,降低對翔翔的要求。只要翔翔的行為習慣有所改變,何華平就會獎勵他免作業卡。慢慢地,翔翔改掉了手里抓東西的習慣,見到何華平時會問好,也敢向何華平表達對父母的思念。
除了說出口的求助外,更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敢大聲求助,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時發現這些無聲的求助并作出回應。
晴晴是四年級時轉來的,她乖巧、聽話,但動作很慢。何華平怕睛睛不適應新環境,就主動和她聊天,關心她,告訴她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找老師,把老師當作好朋友。晴晴也慢慢向何華平敞開心扉,說她苦惱于父母經常將她和其他同學比較,總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失望,每天生活在擔憂中,做事無法集中精力。原來,動作慢的背后是晴晴對父母認可的渴望。找到真正原因了,何華平就與家長溝通,對癥下藥。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像蚌一樣,他們覺得世界是危險的,躲在自己的“殼”里,當他們有一天向外界求助時,說明他們開始慢慢將“殼”打開。教師一定不能辜負這份信任,要及時發現并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次求助。
和孩子好好說話
“你要是再不聽話,今天就不能出去玩了。”“你怎么老是這樣,媽媽不管你了!”這是一些家長經常說的話。這些話帶有威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但大多數家長都沒有察覺。何華平經常向家長強調:家應該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好好說話。
自一年級入校起,何華平就發現了同同的異常,他平時沉默寡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甚至撕書、動手,和同學們相處得不好。于是,何華平去同同家家訪。原來,同同爸爸在新疆當兵,媽媽經常上夜班,非常辛苦,經常埋怨同同爸爸不在身邊,甚至會把氣撒在同同身上。同同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常被媽媽責罵,所以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
有一次,小浩突然來找何華平,說他的學習機不見了。經過一番調查,何華平發現是同同拿了學習機。何華平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知道孩子可能是無心之舉,所以她沒有聲張,私下把同同帶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對學習機感興趣很正常,你可以借來欣賞,但必須經過主人的同意。如果你對什么東西好奇,可以和老師說,我愿意和你一起探索更多好玩的東西,好嗎?”同同點了點頭。
考慮到同同媽媽的處事風格,何華平覺得有必要去同同家家訪,不是告狀,而是讓媽媽不要過度責怪同同,家校攜手解決問題。放學后,何華平到了同同家,支開同同,委婉地和同同媽媽說明情況.媽媽非常生氣,恨不得沖進房間揍同同一頓。
何華平說:“您先冷靜一下,之前家訪的時候我也說過,同同比較缺乏安全感,這次事件也與之有關。您想想,同同對同學的學習機好奇,但他寧愿自己偷偷拿來摸索也不敢跟您直說,這是為什么?”
同同媽媽沉默了。
何華平接著說:“我知道,孩子出現問題,您很擔心,甚至充滿委屈和無助。您為孩子和家庭付出了很多,孩子卻看不見。但是您要知道,大喊大叫、責罵、發泄情緒,孩子是感受不到您的愛的,甚至會害怕。”
同同媽媽動容地說:“謝謝老師的理解,那我應該怎么說?有時候情緒上來了,嘴巴比腦子還快。”
“這個確實需要練習,我建議您盡量關注解決方案,不發泄情緒。可以說‘犯錯了你自己是不是也挺難過的?媽媽知道你其實也不想,以后咱們不做了好嗎?這個事情已經發生了,你學到了什么呢?下一次會怎么做?等等。”
聽了何華平的建議,同同媽媽調整了一下情緒,出去對同同說:“媽媽沒有生氣,我只是想你有個好的行為習慣。你拿學習機的時候是不是很害怕同學發現?媽媽知道你其實也不想,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和媽媽說,好嗎?”
同同難以置信地望著何華平,好像在問:“老師,你給媽媽用了什么魔法?”何華平朝同同眨了眨眼睛,鼓勵他承認錯誤。
之后,同同媽媽經常向何華平請教和孩子溝通的方法,看著同同一天天變得自信,媽媽別提多開心了。
除了一對一家庭教育指導外,何華平還非常注重搭建家校共育平臺,定期舉辦家長會、家長課堂,密切家校溝通,為家長答疑解惑,引導家長為孩子營造溫暖、穩定且充滿愛意的家庭環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培養安全感最好的機會。一個給孩子安全感的家長會堅定地站在孩子背后,心平氣和地分析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
讓孩子相信自己的“翅膀”
除了教師和家長給予的安全感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孩子建立內在安全感。就像孩子在學騎自行車之初,只有家長在后面扶著才敢嘗試。當孩子快學會的時候,有的家長會偷偷松開手,但還是會在身后。孩子感覺到有家長的保護,于是放心大膽地騎。到最后,就算孩子知道家長不在身后扶著,他也敢勇往直前時,他就有了內在安全感。
哲哲是我們班的學習委員,成績優秀,對自己的要求高。有一次期中考試,哲哲的語文考了93分,和第一名只差1分,他卻不太開心。課間,何華平把哲哲叫到辦公室問:“你這次考得不錯呀,為什么不開心呢?”哲哲搖搖頭說:“還不夠好,不是第一名。”何華平安慰他:“老師覺得哲哲很棒,別灰心啦,下次肯定會表現得更好。”
誰知,哲哲把頭埋得更低了,哭著說:“老師,我下次不會考得更好了。”
何華平恍然大悟,原來哲哲把鼓勵當作了壓力,擔心下次表現得不好。何華平心疼地摸摸哲哲的頭,說:“是老師說錯話了。你下次考不好就考不好,那又怎么樣呢?”
哲哲一邊抽泣一邊說:“下次還考得不好,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老師也不會表揚我了,同學們也不會覺得我優秀了。”
何華平說:“誰都有考得不好的時候,不管你考得好不好,爸爸媽媽和老師都會愛你。”
哲哲仍然聽不進去,何華平帶哲哲走出教學樓,指著路旁樹上的小鳥問:“如果你站在樹枝上,害怕嗎?”
“害怕,要是樹枝斷了,我就掉下去了。”
“那你覺得鳥在樹枝上會害怕嗎?”
“它們應該不害怕,因為鳥兒有翅膀,樹枝斷了,它們可以飛。”
“沒錯!哲哲,他人的評價就像樹枝,你現在覺得害怕,就是因為你太過看重別人的認可,而忘記了自己的翅膀。”
“我的翅膀?”
“每個人都有翅膀,就要看你自己有沒有發現了。老師看見了你的翅膀哦,非常漂亮,那是由你的努力繪制成的,上面有你每個課間寫作業的背影,有你每一次上課舉起的手……當你感到害怕的時候,回頭看看自己的翅膀,它就是你繼續向前的底氣。”
這一次,哲哲的情緒明顯好轉,他說:“謝謝何老師,我要繼續去改錯,修補我的‘翅膀啦!”
后來,何華平建議哲哲媽媽多關注哲哲學習成績之外的優點,表揚的時候側重于他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最后的結果。
何華平在學校繼續關注哲哲的情緒,她驚喜地發現,哲哲不再那么害怕犯錯。有一次,學校舉行“詩詞大會”,哲哲作為種子選手代表班級參賽。哲哲把整個小學階段的詩詞全部打印出來,把不認識的字全部標上拼音,天天背,最后獲得了亞軍,哲哲哭了。何華平擔心他又責怪自己,趕緊過去安慰他。哲哲拿著他的詩詞背誦本說:“何老師,我哭是不甘心,但我沒有傷心,也不害怕,因為我有‘翅膀。”
何華平還在班上開展“夸夸我自己”活動,引導學生每天記錄3件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大膽自信地說出自己的努力和優點。比如,今天記了10個英語單詞,一周用完了好幾支筆,一整節課都能跟上數學老師的節奏……孩子們越關注努力的過程,就越相信自己的力量。
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何華平想方設法讓孩子們相信自己的“翅膀”,擁有內在安全感。
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氣,不僅源于身后有支持的力量,而且源于相信自己的力量。何華平一邊鼓勵學生豐滿羽翼,一邊用及時的幫助和回應、平和穩定的情緒告訴孩子:“我在后面呢,放心飛吧。”(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