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能俊
中學高級教師,“國培計劃”項目專家,喬能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被評為“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優秀教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講學、執教公開課兩百多場次。現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教科院常務副院長。
上學路上,女兒看到其他孩子戴著紅領巾,問我:“爸爸,我什么時候能夠戴上紅領巾呀?”
“具體時間我不知道。如果你表現好的話,一定不會太久的。”我說。
“那究竟是什么時候呢?”
“與其討論時間問題,不如想一想你怎么做才能達到佩戴紅領巾的要求。”
女兒拉著我的手,邊走邊說:
“上課要坐端正。”
“認真聽老師講課。”
“發言要積極。”
“不亂發脾氣。”
……
她的一番話正中我下懷,我鼓勵她:“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你一定會很快成為少先隊員的。”
女兒聽了我的話很高興,蹦蹦跳跳地走向校門。看著她遠去的背影,我突然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這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控制呢?
這個念頭讓我不寒而栗。我問自己:我是過于敏感,還是小題大做了?
我思考后確信,這就是一種控制——隱蔽而狡黠的控制。
女兒平時愛問問題,但這一次,她沒有問“學生為什么要戴紅領巾”“紅領巾有什么意義”“有沒有學生是不想戴紅領巾的”之類的問題。在我的暗示下,她理所當然地認為,佩戴紅領巾是對“好學生”的獎勵,而“好學生”又一定是學習好、品德好、脾氣好……沿著這個思路,她給出了令我們皆大歡喜的標準答案。正是因為這份答案太過標準——完全是我平時的口吻,使我從無比的欣喜中清醒過來。
顯然,女兒把我日常的說教照單全收了,并轉化為一種自覺自愿的選擇(按說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意味著真正地內化成了她自己的價值觀。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成年人可以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自己不愛的人和和氣氣地過一輩子,但不意味著這樁婚姻就是幸福的。很多時候,在語言與情感的包裝下,孩子稀里糊涂地“認可”了我們的觀點和準則。
女兒想成為一名“好學生”的愿望沒有錯,這將是她鞭策自己不斷進步的源泉。但問題在于,關于什么是好學生、怎么才能成為好學生,我卻從來沒有跟她充分而深入地討論過。平時,我講得最多的是我經驗中庫存多年的要求、規矩和紀律(我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然后以“軟硬兼施”“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讓她心甘情愿地遵從。時間久了,她大概也就理解為:“好學生”其實就是“聽話的學生”;只有聽話才會得到好處(比如有資格佩戴紅領巾);為了得到好處別無選擇,必須“聽話”。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教育成功而有效,但毋庸置疑,這就是控制——而控制有可能產生最壞的教育后果。
控制行為無處不在,有時是父母有意為之,有時是施加了影響未經反思而渾然不知。父母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施以各種形式的壓力,讓孩子順從,進而優秀,進而出類拔萃,但研究者給出的結論卻相當“打臉”。
大量研究表明,無論父母通過什么手段施加控制(獎勵、懲罰、直接強迫、正面強化、有條件的愛、愛的撤回),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在以控制為主導的養育模式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變得有條件和不穩定,對個人價值的評估更多地建立于外界評價和考試成績的基礎之上;在學習領域,孩子的內在動機會不斷減弱,變得更加依賴外部監督,不會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因此,如果把控制也視為教育的話,那么控制一定是最失敗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導致控制泛濫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認為,學業競爭是當前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作為家長我深有感觸:當發現孩子身邊環繞著一大群提前學、超量練的“學霸”同學,你很難做到波瀾不驚、心如止水。我曾多次暗下決心:要放下“仁慈”,對女兒的學習“狠一點”,女兒必須按時間表完成各項練習。有位朋友看到我焦躁的樣子,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要相信自己,因為你是專業人士;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因為她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今天的家長,確實需要勇氣,去關心孩子當下及未來的幸福,而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在學業競爭的問題上,我的觀點是:學習本身遠比考試分數重要。有研究顯示,當孩子被鼓勵將焦點放在追求更高的分數上時,會導致三種結果:失去對學習本身的興趣,試圖逃避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無法深入地思考。分數評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我們再逼迫孩子取得高分,其危害性就會變本加厲。
孩子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困難可能還需要花很長時間去克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訴諸控制模式。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是他們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此時,父母最該做的是和他們并肩作戰——一起尋找反思的“缺口”,一起擬訂化解困難的策略,然后給予他們情感支持,鼓勵他們在錯誤中自我成長。問題即教育,如果我們把孩子每一次學習中的問題視為共同探討、共同進步的教育契機,那么控制的念頭就會自然消解。
說到底,在養育過程中選擇控制還是協同,取決于父母對孩子長遠目標的定位。家長如果認為孩子應該成長為有道德、有求知欲、有能力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那么會在很多事情上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體驗,把話語權交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的未來全部押在中考或高考上,逼著他走向成功。從這點來看,培養正常而健康的普通人,既是教育最樸素的目標,也是最高目標。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