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11月,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宋子文在重慶回答記者提問時非常肯定地說:“(戰后)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臺灣以及琉球。”可令人疑惑的是,到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表的《開羅宣言》里,對于中國領土問題只提及“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琉球之事只字未提。這一年多的時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蔣介石計劃收復琉球
蔣介石最早提及收復琉球,是在1932年9月間的日記中,“預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中秋節以前……解放朝鮮,收回臺灣、琉球”。
1942年11月,無論是蔣介石的計劃,還是外交部公開表態,都有將琉球群島主權收歸中國的意愿。1943年3月,蔣介石著《中國之命運》出版,在他看來,包括東北、臺灣、琉球群島、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對于中國戰后的國防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瞻前顧后、舉棋不定
詭異之處在于,《中國之命運》隨后陸續出版多個版本,涉及領土問題的內容,東北、臺灣等地均未改動,唯有琉球群島在列舉中時有時無。反常現象足以看出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在琉球問題上瞻前顧后、舉棋不定。這很可能取決于蔣介石與盟國關系的變化。
1943年1月,羅斯福與丘吉爾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會面,會后兩國發表宣言。這讓蔣介石非常憤怒,因為會議既沒有邀請他參加,也沒有知會中方。此后數月,在蔣介石授意下,宋美齡、宋子文在華盛頓進行演講和游說,表達不滿。于是,1943年6月初,羅斯福向蔣介石發出了會晤邀請(即后來的開羅會議)。
蔣介石對于開羅會議是有顧慮且不安的,除了此前美英會晤的影響外,美方對中國領土主權的認知也給他造成很大影響。1942年8月3日,美國總統特使居里與蔣介石會談,對于美方將滿洲作為“緩沖國”的提議,蔣介石十分憤怒,強硬地拒絕。而且,主張臺灣由國際共管的提議在美國被公開討論。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蔣介石在與盟國打交道時變得多疑、敏感和謹慎。
《開羅宣言》為何未提及琉球
1943年3月,宋美齡來電報告蔣介石,羅斯福對她說:“琉球群島、滿洲及臺灣將來應歸還中國。”5月,美國國務卿再次對宋子文強調,“臺灣、琉球、東北,自當歸還中國”。但此時蔣介石對收復琉球的計劃已經顧慮重重。
開羅會議前夕,蔣介石對琉球問題上轉為消極,直接影響了國民政府擬定的領土收復方案。11月14日,蔣介石準備的開羅會議提案中,羅列了東北、臺灣、澎湖幾個應歸還中國的地方,琉球已不在其列。
12月1日,《開羅宣言》發表,正式宣布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所有領土,尤其是東北、臺灣等地,將在戰后全部歸還中國。只是對于琉球主權的歸屬問題,不僅宣言只字未提,甚至沒有成為開羅會議的正式議題。
實際上在會議期間,蔣介石與羅斯福進行過兩次長時間的私下會談。當時羅斯福向蔣介石詢問了其對琉球問題的看法,蔣介石表示:“我只希望由中美兩國共管,此時并不急要,留待將來再說吧。”
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綜合來看,蔣介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政治方面,他應該有過權衡,開羅會議上,最需要確保的是中國能夠收回東北、臺灣、外蒙古等固有領土,而琉球性質不同于前幾者(琉球曾是明清的藩屬國),取舍之間,他選擇放棄琉球。軍事方面,國民政府沒有強大的海軍,蔣介石擔心即使收回琉球主權,也難以對其實際控制。外交方面,敏感的蔣擔心,若提出將琉球納入版圖的要求,會引起美國疑心。在蔣介石看來,提出的中美“共管”,既能遏制日本,又能使美國“放心”,是兩全之法。
導致琉球收復計劃徹底流產,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國民政府對琉球問題不重視、不負責的態度,他們始終沒有對琉球歷史以及主權歸屬問題進行系統、嚴肅的研究,收復或放棄,全憑蔣介石一個人拍腦袋決定。這是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
1944年1月12日,羅斯福對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表示,已和蘇聯溝通,斯大林熟悉琉球歷史,他完全同意琉球屬于中國并歸還給中國。但蔣介石并未因此變得積極。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明確,日本領土不包括琉球。戰后的《舊金山和約》指出,琉球由美國代管。1972年,美國將琉球的行政管理權交給日本,但未涉及主權。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周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