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寬窄,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空間的大小、尺寸的差異。比如,在建筑方面,窄小的街道讓人感到逼仄,而寬闊的大道則給人帶來一種寬廣的氛圍。古代城市的格局中,常常有寬闊的大街與狹窄的小巷并存。寬度代表著開放和包容,是交流與互動的渠道。而狹窄則意味著局限和封閉,可能導致信息的單一和困境的產生。
然而,在生活中,寬窄不只是空間、物質上的概念,也是一種對待工作、事物和人際關系的態度。
孔子曾說過:“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寬容與謙遜是一種美德,在寬容的境界下,我們能真正地與他人和諧相處,消除誤解,建立友誼。寬以大度待人,不計較得失,可以化敵為友,增加心靈的廣度。而過“窄”的心態,容易導致人際狹隘,令矛盾產生,堵塞了友情和愛情的交流渠道。
當然,在某些時候,窄也并非完全負面。比如在一些領域,要體現專業度,我們常常講求精準、專注,講求細致、深刻,倒不必貪大求全。看似范圍“窄”了,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事物和思考問題,聚焦于某一特定的重點內容,能夠更深入地研究、挖掘,心無旁騖,從而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才。
總而言之,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我們應該把握好尺度,既要吸納各方長處,寬容開放,又要具備專注力和精準度,深耕細作,重點突破。寬窄之間并非是非黑白的選擇,而是取舍與平衡的藝術。
(摘自《廣州日報》 黃永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