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解放前后,毛澤東為虎踞龍盤之地的南京留存了許多經典“筆墨文電”,記錄了南京解放的光輝歷程。
第一次明確提到解放南京
1947年,國統區各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接連不斷。5月20日,京、滬、蘇、杭學生首先在南京舉行大游行,發起反饑餓、反內戰運動。
5月30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撰寫的《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學生運動的口號是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文章強調,從南京興起的“五二○”運動,已發展成“整個人民運動的一部分。學生運動的高漲,不可避免地要促進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
1948年12月12日,在淮海戰役勝利已定的情況下,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電文——《對今后作戰方針的意見》,要他們在殲滅黃維兵團后召開一次總前委會議,商討淮海戰役“下一步作戰計劃及將來渡江作戰計劃”。電文強調在淮海戰役結束后,華野、中野兩軍休整兩個月,并大致做好渡江作戰的準備及初步完成政治動員。然后協力作戰,在兩個月內占領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平漢以東、大海以西諸城鎮,主要是安慶至南通一帶諸城鎮,控制長江北岸。“然后再以相當時間,最后完成渡江的諸項準備工作,即舉行渡江戰役,其時間大約在明年5月或6月。”同時指示“華野、中野兩軍協力經營東南,包括皖南、蘇南、浙江福建兩全省、江西一部,并奪取蕪湖、杭州、鎮江、蘇州、南京、上海、福州諸城而控制之”。電文首次將渡江戰役提到全黨全軍的議事日程上,并第一次明確提到解放南京。
如國共談判成功,
和平地解決接收南京問題
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此時的南京城風雨飄搖。1949年 1月17日,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東、中原兩野戰軍首長和全體同志賀電中寫道:“淮海戰役既然消滅了南線國民黨軍的主力,這就奠定了你們渡江南進奪取國民黨匪巢南京,并解放江南各省的鞏固的基礎。”這次毛澤東十分明確地把奪取南京作為軍事戰略階段的目標。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出席會議的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人商談渡江作戰問題。毛澤東在獲悉第三野戰軍已完成渡江作戰準備后致電陳毅、饒漱石、鄧小平等。他說:“是否攻占兩浦,要待談判接觸數天才能決定。如談判有成功希望,則不要攻占兩浦,以利和平地解決接收南京問題。如談判沒有成功希望,則看軍事上是否有必要攻占兩浦。如攻占兩浦為渡江作戰所必須,則攻占之;如無此種必須,則可置之不理。”
4月10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總前委電,告知和平談判已有進展,可能于15日左右簽字,“如能成功,則原先準備的戰斗渡江即改變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時間勢必推遲半個月至1個月”。當天,總前委、第二和第三野戰軍分別電復中央軍委,認為從江水情況、物資保障、戰士情緒等方面考慮,不宜推遲。
親筆修改慶祝南京解放賀電
1949年4月8日,毛澤東與周恩來在北京會見了南京談判代表張治中。不久,南京代表團派人飛回南京請示。當蔣介石看到請示后,不禁大叫道:“文白(指張治中)誤國!這是要我投降啊!”
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果然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當晚8時,人民解放軍中突擊集團首先渡江,迅速突破了安慶、蕪湖間防線,4月21日吹響了渡江戰役的號角。
4月22日凌晨2時,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第一篇《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的新聞稿,向國內外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萬船齊發、強渡長江的事實。當晚10時,毛澤東又寫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第二篇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在北京的毛澤東看到報紙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標題后,他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完,揮筆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詩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9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來了由毛澤東親筆修改的慶賀南京解放的電文:“當此偉大節日,中國共產黨委員會特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現在整個形勢對于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極為有利,尚望前線將士繼續攻進,后方人民努力生產,各界同胞齊起協力,共同為消滅反革命殘余力量,解放全國人民,建立統一的民主的新中國而奮斗。”
(摘自《鐵軍》 吳光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