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多數普通地級市還沒有地鐵的情況下,部分縣城已邁入地鐵時代。比如最近,又有安徽滁州的來安縣通了地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昆山市、長沙縣、南昌縣、肥西縣等17個縣或縣級市,擁有了地鐵。這些縣域,憑什么能夠擁有地鐵?
主城區延伸
在17個已開通地鐵的縣域中,經濟實力不俗是其共同特點。其中出現了大量全國百強縣,比如長沙縣、南昌縣、肥西縣、句容市、義烏市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縣域,不少都是省會城市下轄的本省經濟最強縣,比如長沙縣、南昌縣、新鄭市和肥西縣。
以湖南長沙為例,全市7條軌道交通線路,其中有6條直通長沙縣,線網數量位居全國縣市第一。除了市區的6個區,在長沙市下轄1個縣、2個縣級市中,長沙縣經濟位居第一。多年來,長沙縣撤縣設區的呼聲一直較高。2021年6月初,《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對外公開。在這份由湖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長沙縣撤縣設立星沙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是湖南省官方首次對外宣布長沙縣將撤縣設區。
南昌縣是江西省唯一一個擁有地鐵的縣城。江西南昌地鐵有4條線路,其中通往南昌縣的就有三條,共計10站地鐵,分別是一號線,3站,三號線5站,四號線2站。一直以來,空間結構不合理、市轄區面積過小等問題,被視為南昌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在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中,南昌城區人口規模排名倒數第一。南昌縣撤縣設區的呼聲,曾經同樣高漲。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這類縣城建設地鐵,是主城區為撤縣設區預留的空間與余地。“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城市開始推進撤縣設區,近十多年曾經有過一波‘小高峰,一般市縣同名的情況都出現在城市的郊區縣城,但是近三十年的撤縣設區,這類郊縣幾乎銷聲匿跡。”中國區域經濟協會副會長牛鳳瑞透露。在他看來,不少省會城市更是通過撤縣設區,為城區擴容,不僅更便捷,由此帶來的城區面積和人口的規模化提升,讓城市在土地資源等多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都市圈“融合劑”
除了原本計劃撤縣設區的區域,更多縣域的地鐵,充當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黏合劑,特別是對于跨省都市圈而言,其重要性尤其凸顯。一般而言,都市圈建設可有效打破區域內部各城市間的壁壘,實現行政邊界、地理邊界、經濟邊界、文化邊界的耦合。
2022年9月,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政府聯合發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全國首個跨區域、協商性的國土空間規劃。《規劃》明確“1+8”的上海都市圈的空間格局,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在內的市域行政區域。2013年,昆山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地鐵的縣域,上海地鐵11號線開進蘇州昆山花橋鎮。10年后,蘇州地鐵11號線進入昆山,與上海地鐵11號線在此相連,區域交通一體化的速度大大加快。蘇州軌交10號線金港站,也預留了與江陰的對接條件。未來,滬蘇錫三市全程由地鐵連通,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上海都市圈,在長三角內部,同樣作為跨省都市圈的南京都市圈也規劃了多條地鐵。2021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成為首個獲得國家層面批復的跨省域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以及常州市金壇區、溧陽市。隨著“南京都市圈”的獲批,其與都市圈內城市的溝通也在不斷加強。
哪些縣城還有機會?
最近幾年,全國地鐵的興建批復,實際上處于收緊狀態。比如在山東,濰坊從2015年開始進行前期規劃論證、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設計,于2020年3月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復,但時至今日仍未獲批。煙臺也一直在布局軌道交通建設,但直到現在仍未看到獲批的希望。
這源于國務院2018年7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下稱《意見》)。根據《意見》,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GDP應在300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在3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地鐵批復的機會相對更大一點,人口偏少的城市機會相對小一點,但并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他說:“隨著都市圈時代來臨,中心城市的部分地鐵項目,在跨城時可以‘變身城際鐵路,這可能成為一般地級市或縣城的機會。”(摘自《中國新聞周刊》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