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天誠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青年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著“蓄水池”的關鍵作用。本文以新疆策勒縣達瑪溝鄉為例,深入到鄉村、企業、學校,走訪調研,為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一些思考。
人才不振興,鄉村難振興。人才是鄉村振興第一動力。沒有人才振興就無法實現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當前,基層組織隊伍,尤其是鄉村普遍存在干部隊伍青黃不接、文化水平不夠、思維方式固化等問題,現在鄉村人才面臨著巨大的缺口,青年人才更是稀有資源。在外受過高等教育或者從事其他領域的優秀青年不太愿意回到基層工作,更不愿意進入鄉村就業,所以急需優化基層組織隊伍,充實壯大基層力量,鼓勵優秀青年投入鄉村振興工作中。由此可見,鄉村振興青年人才培養迫在眉睫、事關大局。
本次調研,共走訪1個鄉、1個企業、17個村、17所學校(其中中心小學1所、分校8所,中心幼兒園1所、分園7所),上述單位均建立了團組織(學校以中心校或園為單位)。發放調查問卷750張,收回有效樣本720張,開展了2場座談會,面對面訪談團員100人,電話訪談外出務工團員青年50人。
目前,鄉村青年的現狀總體來說可以分為“奮斗型”和“享受型”兩大類。“奮斗型”青年在心態上比較樂觀,無論是對待學習還是工作,對未來總是充滿信心,且國語水平較高、感恩意識較強,對基層組織的活動參與度較高,對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掌握較好。在發放的720份調查問卷有效樣本中,有435份屬于“奮斗型”青年(其中男性189人,女性246人),占有效問卷的60.4%;“享受型”青年在心態上比較悲觀,對待生活和面對未來缺乏信心,不同程度地存在奮斗動力不足和精神萎靡的現象,更多的是選擇“得過且過”,正如網上的“佛系”“躺平”“等靠要”青年一樣,對待學習不積極,對待工作不認真,反而對各類低保、救助很積極,拿不上了還認為是基層組織不公平。在發放的720份調查問卷有效樣本中,有285份屬于“享受型”青年(其中男性159人,女性126人),占有效問卷的39.6%。
通過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奮斗型”青年不愿意返鄉的原因
“奮斗型”青年,有學歷、有夢想,目光長遠、視野開闊,且理論豐富,善于接受新事物,通過與基層組織座談和電話訪談本地就業人員,發現:
1.基層的工作十分煩瑣,讓年輕人望而卻步。常有人戲稱基層干部是“哪吒”“金剛葫蘆娃”“忍者神龜”,“5+2”和“白+黑”是常態,對于農牧民不規律的作息和生活習慣,打電話、來辦公室,也要認真對待,鄰里糾紛、牛羊生產、群眾訴求,大事小事沒有不管的,超負荷的工作量和壓力降低了青年對基層的向往。私車成公車也是常有的事,但一年的付出和工資不成正比,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面臨著雙方老人的贍養和養育子女的壓力,現實阻礙了他們進入基層干部的隊伍。且有87.7%的非體制內人員反映鄉村就業渠道和方式較為單一,就業質量不高、薪酬待遇較低,返鄉后各類活動、集體勞動較多。
2.面臨“論資排輩”,對基層建設的“發言權”也很有限。群眾對年輕人不夠信任,覺得年輕人“不靠譜、靠不住”,老干部覺得年輕人“沒經驗”,布置任務不聽他們的意見,這種現狀,澆滅了成千上萬的“奮斗型”青年在基層中創業干事的熱情。數據顯示,87.2%的青年希望單位能充分考慮自己意見;68.5%的青年受大環境影響而感到迷茫,考慮過辭職,并想從事其他職業。

3.青年“就創業”難。一是缺少創業資金。創業者大多出身農村家庭,沒有原始創業資金,且大額資金貸款缺少擔保人,貸款較為困難。二是本地勞動力素質不高。有能力創業的人員對鄉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存在較大的顧慮。三是消費群體基數小。大多數創業者考慮到鄉村消費能力不足,不敢返鄉創業,比如,巴扎(集市)餐飲行業開業后的3~6個月,店內人流較多,6個月以后出現消費能力疲軟。四是就業渠道單一。通過實地走訪、座談,受訪者普遍反映鄉村就業方向大多為餐飲、理發、五金、藥店等小商店,以及個體從事建筑和農業管理等,工資待遇為每月1500元左右,且就業經常性不穩定。就業較為好一點的就是電信公司、黨政機關臨聘人員和出租車司機。五是提供的就業崗位質量不高。73.2%的受訪群眾和基層組織反映,招聘會上提供的崗位質量不高,絕大多數為個體小商戶和餐飲行業,工資待遇不高,且對青年群體來說缺少成就感和榮譽感。
(二)“享受型”青年的主要問題
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際走訪,我們可以發現“享受型”青年主要是“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主要原因為:
1.奮斗動力不足。特別是部分90后群體早期受生活環境影響,思想觀念相對較為落后,國語水平不高,缺少一技之長,自己對未來比較“迷茫”,沒有規劃。有超過75%的青年表示平時幾乎不會主動學習或讀書,近60%的青年每天平均讀書或學習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2.“懶漢”效應影響較深。因扶貧期間各類惠民政策較多,受家庭和大環境影響,部分青年滋生了“等靠要”思想,對惠民政策和各類補貼產生了依賴,內生動力不足。同時,他們組織紀律性淡薄,不善于團隊協作,生活中較為自我。
3.政府存在“大包干”的現象。基層組織普遍反映很多工作推進節奏較快較急,層層加碼,鄉村兩級不得不出錢出力,連夜干加班干,村干部和工作隊不是帶著干而是“抱”著干,導致青年“等靠要”思想嚴重。
(一)強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引導把牢青春航向
1.加強宣傳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人生階段性規劃,特別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掌握一技之長。
2.樹立典型強化引導。通過先進青年典型宣講自己的勵志故事,引導青少年自己養成獨立自主、努力奮斗的良好作風,針對個別思想較為落后的,可以由團組織書記進行幫扶幫帶。
3.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要加強基層組織的正向引導,避免大包大攬,要幫助青年培養自我奮斗的動力,要從“抱”著干轉為推著干、帶著干。
(二)用好考核“指揮棒” 樹立發展“新導向”
堅持正確的激勵考核導向,緊扣青年所期所盼,豐富激勵載體。
1.加大薪酬激勵導向。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堅持薪酬激勵導向的作用,創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充分利用新媒體以達到入腦入心的目的。
2.嚴抓考核監督。將考核制度與獎懲緊密掛鉤,設置考核投訴信箱,及時處理考核過程中不公平的現象,建立考核形式和過程的監督機制,堅持“誰考核誰負責”的問責機制。
3.強化形勢任務教育。助力青年認清當前發展實際和目標,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勇于擔當的主人翁意識,樹立敢擔當、勇擔難、善擔險的工作作風,引導他們自覺把人生追求融入鄉村的跨越式發展。
(三)聚焦“四個一批”回引本土青年返鄉
針對“奮斗型”青年不愿返鄉的現象,可以通過“集成一批、選樹一批、宣傳一批、打造一批”的創業創新政策,進一步優化返鄉創業政策和環境,吸引“奮斗型”青年返鄉。
1.集成一批提高年輕人對基層的向往。干部選拔任用,應向基層傾斜,提高干部待遇無疑是激勵基層干部干好工作的重要舉措,不僅是政治待遇還有經濟待遇。當前鄉村振興任務繁重,要把青年干部當作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謀劃。為返鄉創業青年創造條件,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積極引導,為家鄉發展注入新活力。
2.選樹一批返鄉創業典型。強化典型引路,選樹單位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和典型案例,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強化示范引導,大力營造爭先奮進的良好氛圍,凝聚艱苦奮斗的共識。
3.宣傳一批大學生創業典型。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采取“政策明白卡、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政策宣傳畫”等形式,在火車站、汽車站、戶外顯示屏、巴扎(農貿市場)等場所宣傳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和典型事跡。
4.打造一批鄉村創業典型。梳理出大學生群體中學習“城市規劃、環境設計和建筑設計專業”的優秀青年,結合鄉村振興,對鄉村進行統一規劃,打造一批“基礎設施良好、記得住鄉愁”的鄉村典型,吸引“奮斗型”青年返鄉創業就業。
(四)多措并舉積極探索拓寬青年就業路
1.完善基層干部的制度保障。干部是基層工作的基石,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要積極探索,為基層干部打開發展空間,對政治素養高、工作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基層干部要適度激勵,考核要及時兌現承諾,激發他們的干事創業熱情。其次,要科學選拔,瞄準人才先機,對于利用寒暑假協助基層工作的大學生,要培育好、聯系好,畢業后優先進入基層后備干部隊伍。同時,要建立基層干部成長檔案,將各項考核納入其中,并作為后期干部進入體制、晉升的參考依據標準。
2.培育一批新型農民。強化自主學習,大力倡導“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搭建各類學習平臺,完善激勵機制,助推“奮斗型”青年不斷提升個人能力。針對本地區生活類需求品物價高,而又缺少生鮮和反季節類農產品的情況,培育水產養殖和大棚種植新型農民,實現高質量創業就業。
3.建立輪崗交流工作的相關機制。努力將輪崗交流機制標準化,把握“奮斗型”青年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性格特點,促使他們不斷在實踐磨煉中增長工作經驗,克服本領恐慌。
(五)為基層減負讓青年干部有更多時間精力抓落實
1.防止重“形”不重“效”。基層組織工作大部分需要做好村(社區)工作,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符合實際的制度,強化工作能力、提升工作修養,杜絕思想上的基層增壓。
2.給干部“松綁”和“自由”。要大膽解放思想,盡最大可能讓年輕人大有可為,能有效化解基層工作中的“疑難雜癥”,提高工作效率,把更多時間、更多精力留給人民。
3.確保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效率。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轉變工作作風,打破基層干部成長的“天花板”。下發文件和安排任務時要多方征求意見、科學決策、謹慎處理,避免任務中途更改變化、隨意加碼、層層加碼或任務重復下達。
黨和國家事業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切實肩負起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的使命任務,夯實基層基礎,更好把青年一代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接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