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 閆文 張龑真
【摘要】人物是涉醫文學作品中推動情節發展、體現作者思想內涵的重要載體,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當時社會對醫學的認知和接受度。本文把明清涉醫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分為患者、醫者及其他涉醫人物,分別歸納整理不同角色在涉醫文學中承擔的作用及意義,初步明確了明清時期各類人對中醫的認知,以及明清時期中醫藥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普及情況。
【關鍵詞】涉醫文學;人物形象;明清時期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9-005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14
基金項目:2021年度河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明清涉醫文學對現代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的啟發”部分成果(編號:S202110471057);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22-ZDJH-00527)。
在明清涉醫文學作品中,作者會通過塑造相關人物形象來體現涉醫情節。
目前學界針對明清涉醫文學的人物研究多集中于醫患關系,如姜慧茹等五人(2022)根據清代不同體裁的文獻如小說、筆記、日記、法律條文等從現實環境、醫者形象、患者心理、律法疏漏四種視角探討當時的醫患關系[1];荀鐵軍(2010)從官府、醫者、宗教、病家、傳統醫療觀五個方面分析明清小說中醫患關系的社會影響以及對當代的啟示[2]。
其次是醫者形象,如王立、秦鑫(2014)通過元雜劇的醫者形象與明清通俗文學中醫者形象的對比,以醫者作為創作對象的受眾歡迎程度、創作動機、采用敘事干預的意圖的相似性為突破口探究醫者形象的母題共通性問題[3];李迎春(2016)通過梳理明清小說中的醫者形象,探討其中的審美價值、文化意義以及社會內涵[4]。
但學界對明清涉醫文學中的患者個體和其他涉醫人物形象關注較少。而涉醫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富多樣,不同人物視角下的中醫藥文化的呈現也有所不同。因此,整理研究不同涉醫人物有利于理解明清時期不同人群對中醫的認識和理解,故本文從患者、醫者和其他涉醫人物三方面進行闡釋。
一、患者:涉醫文學情節的推進者
涉醫文學作品中,患者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中心角色。這類人物形象通常是疾病具體化的載體,對促進情節的展開、推動、過渡起著重要作用。作者以人物患病為契機,順理成章地將醫藥元素增加到作品中去,并以患者為中心點輻射到其他人物角色上去。
如清朝宣鼎的《夜雨秋燈錄》從麻瘋女邱麗玉的角度描述麻風癥:“妾麻瘋女也……三四日即項有紅斑,七八日即體遍瘙癢?!盵5]作者通過塑造患者邱麗玉這一形象,詳細介紹了麻風癥的癥狀,以此引出對患者的治療。
又如《醒世恒言》卷二十六《薛錄事魚服證仙》中有主人公薛錄事患熱疾的片段:“不道卻感了些風露寒涼,遂成一病,渾身如炭火燒的一般,汗出如雨。漸漸三餐不進,精神減少?!盵6]這一段話是熱疾患者薛錄事的自白,寥寥幾句話便將主人公薛錄事患熱疾的過程和真實感受直觀地表現了出來。
由上述兩例可以看出,患者形象塑造的最基本作用即描述疾病的癥狀。
此外,塑造患者形象可以引出醫者的診治過程。如《紅樓夢》中,由秦可卿生病引出張友士為其診脈的過程:“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7]其借故事情節發展詳述了醫者的診治過程和患者的病癥變化。
患者形象的塑造還引出了其他涉醫人物,例如看護患者的身邊人或是對患者病癥進行補充的旁觀者等,這部分內容在第三節會詳細舉例。
由此可見,患者形象還具有串聯其他人物、共同完成醫藥情節發展的作用。
患者形象是最直接的涉醫情節體現,中醫思想、診治、藥方等相關醫學內容均可圍繞患者展開?;颊咝蜗筘灤┝苏麄€涉醫情節的過程,引出其他的人物構造并將其串聯起來,是涉醫文學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
二、醫者:作者知識素養及思想情感的承擔者
如果說患者與涉醫文學情節的聯系最為緊密,那么醫者則是推動情節發展的“工具人”,是作者知識素養和思想情感的體現。
不同的作品中醫者形象也各具特色,如普通醫者在涉醫文學中主要承擔診治情節的展開及推進作用,其所體現的更多是作者的醫學素養;更能承擔作者情感表現的形象則是諷刺性的醫者角色,這類角色常常塑造為庸醫形象,是作者批判社會風氣的諷刺對象;此外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醫者形象,一是封建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女醫,一是沒有固定行醫場所的游醫。
不同醫者形象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下文將分別對其進行闡述。
(一)承載作者醫學素養的普通醫者
普通醫者形象往往被描述為掛牌行醫、受到大眾廣泛認可、有固定的行醫地點的一類職業人群。作者突破了以往將疾病歸為道德缺陷而略過的形式,借此類形象詳細描述了疾病診治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作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其醫學知識素養的儲備[8]。
如《紅樓夢》中的為秦可卿診脈述說其病源病癥的張友士和多次為賈府人員診治的王太醫;《金瓶梅》中先后為李瓶兒治病的蔣竹山和任醫官;《醒世姻緣傳》中為狄希陳平瘡口的王府醫官趙杏川;《三國演義》中為曹操治療頭風病的華佗;《水滸傳》中為水滸英雄治愈背疾的安道全等。這些醫者在情節中常設定為筆墨較少的次要人物,通常為主要人物及主要情節服務,負責解釋說明患者的病癥及診療過程。他們是涉醫文學里中醫藥文化的主要承載者,也是作者醫學知識素養的體現。
涉醫文學中這類普通醫者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作者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程度,這與明清時期文人多亦文亦醫的時代特點息息相關。
(二)映射社會亂象的庸醫
庸醫是指醫生群體中不通醫理、不學醫術、不具醫德者。《古今醫統大全》中曾提及“粗工昧理曰庸醫”[9],而涉醫文學的作者為了達到批判庸醫、諷刺社會的目的,使用夸張的手法將文中的庸醫形象塑造得比“粗工昧理”更為惡劣。
如三言二拍中的《吳衙內鄰舟赴約》中塑造的為賀秀娥看病的三位醫生,皆是典型的庸醫形象。賀小姐起初為隱瞞吳衙內在自己房內,稱病以掩飾兩人食量。第一位醫生簡單診脈后便斷定為“疳膨食積”;第二位醫生從嬰孩角度解釋賀小姐是“孩兒癆”,病因則是“寒熱交攻,虛火上延,因此容易饑餓”[4];第三個醫生認為賀小姐是“老鼠膈”。作者借三個信口雌黃的庸醫諷刺封建社會對正常男女關系的漠視和抵制,批判醫生不去探求人潛意識的真正需求,只懂得用死板的醫理強行嵌套來治療。故事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在這三個庸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可見庸醫形象在批判性文學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維護閨閫女性身心健康的女醫
女醫是明清文學中較為特殊的醫者形象,其承擔了一部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描述作用。受明清時期封建禮教的束縛和不斷深化的理學思想的影響,女性患者大多不愿意被男性醫者診治,女醫由此應運而生。無論在性別上還是心理上,她們都更容易獲得女性患者的信任。
如《金瓶梅》第七十五回,吳月娘動了胎氣,西門慶請任醫官為其診治,但吳月娘并不希望讓任醫官這名男性為其看病,而是要吃劉婆子的藥,可見當時的女性患者對于男性醫者的抵觸。文人作家抓住這一社會現象,在文學作品中塑造出女性醫者形象,由此闡發其對女性醫者的態度及對社會現象的理解。
又如《醒世恒言》卷十四中,周勝仙得病,她的母親請隔壁的王婆來看診,王婆“喚作王百會,與人收生,作針線,作媒人,又會與人看脈,知人病輕重。鄰里家有些事都浼他”[4]。王婆作為看脈者,知人病之輕重,可見醫術水平并不低。作者通過塑造王婆這一形象,展現出女醫在封建社會起到的關鍵作用,褒揚了女醫在醫療領域的貢獻。
(四)表達作者救亡情懷的游醫
游醫,又稱鈴醫,因其行蹤不定,流動性強,常以搖鈴招攬病人。游醫與普通醫者角色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沒有固定的行醫場所,且多數普通醫者在文學作品中并不承擔主要角色。
以《老殘游記》為例,作者劉鶚在小說中巧妙地借用“老殘”這個江湖游醫的獨特視角來揭露社會弊病,呼吁濟世救亡。如第五回中記錄了一個偽清官亂斷案從而導致無辜百姓慘死的故事,文中借老殘的話諷刺假清官:“這個玉賢真正是死有余辜的人,怎地省城官聲好到那步田地?”[10]可見作者對于貪官當道的痛恨和對丑惡現實的批判。
此外,文中也有不少老殘行醫的故事。如第十九回老殘為一個受了官刑而停瘀血的女子治病,“老殘把兩手診過,說:‘姑奶奶的病是停了瘀血。請看看兩手。魏氏將手伸在炕幾上,老殘一看,節節青紫,不免肚里嘆了一口氣,說:‘老先生,學生有句放肆的話不敢說。魏老道:‘但說無妨。老殘道:‘你別打嘴。這樣像是受了官刑的病,若不早治,要成殘廢的。”[10]這段故事也體現了官府的黑暗,可見老殘行醫雖是主線,但作者要表達的真正情感還是批判現實、呼吁救亡。
醫者形象直接承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知識素養,另一方面來講,這些醫者形象也承擔了涉醫文學中醫學知識的體現。醫者形象使涉醫情節的發展更進一步,其與患者形象緊密結合,從而推動了故事的進一步發展。
三、其他涉醫人物:起補充作用的敘事者
其他涉醫人物以全知視角對敘述進行了補充,作者正是通過這些人物來完善情節結構、增強故事真實性、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敘事情節中,這些人物或是患者生病過程的旁觀者,或是患者疾病護理的侍疾者,或是為患者疾病治療出謀劃策的意見者。
旁觀者能夠展示患者生病、醫者問診治療的完整過程,起到補充描述患者疾病情況、后續診治的作用。如《范進中舉》中,圍觀者從范進昏倒的病狀中分析得出他是因為過于歡喜以致痰迷了心竅,接著又探討如何讓他恢復,這一過程都是在周圍人的討論中進行的。雖然范進是中心人物,但作者并未將其作為主要敘事角度來推動情節,而是通過旁觀者的對話不斷地遞進情節,由此完成了對范進生病、治療過程的敘述。
患者的家人、仆人常扮演護理者的角色,他們照料患者,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并親身參與了患者疾病診療及康復的過程。
如《金瓶梅》第三十回,李瓶兒生子元氣大傷,蔡老婆全程參與了李瓶兒的產后恢復過程。因為李瓶兒產后身體處于較虛弱狀態,蔡老婆作為產后護理者通過給孕婦熬制一些大補湯如產后定心湯給其補身體,使得其恢復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
又如《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四回任太醫為李瓶兒診治時,任太醫與迎春兩人就李瓶兒的病展開對話。任太醫問:“經事來得勻么?”丫鬟迎春說道:“便是不得準。”太醫又問:“幾時便來一次?”迎春道:“自從養了官哥,還不見十分來?!盵11]迎春是李瓶兒貼身伺候的丫鬟,李瓶兒病時,她作為護理者對李瓶兒的發病時間和病癥了如指掌,因此面對任太醫的詢問她都能一一作答。可以看出,這一類護理者的人物角色在作品中通常起到豐富情節、完善篇章結構的作用;同時向讀者解釋疾病起始及因果,使故事更為合理。
在涉醫文學作品中,患者的親友經常是疾病治療的建議者,他們會根據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向患者提出自己對于疾病的見解。
如《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寶釵探望患病的黛玉時,就藥方中人參、肉桂的用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參、肉桂覺得太多了,雖說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依我說:先以平肝養胃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铞子熬出粥來,要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7]可見此類的建議者能夠對情節中的相關醫學知識進行補充說明,這有助于加強讀者對故事的認同感、真實感,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
其他涉醫人物在涉醫文學中扮演著旁觀者、護理者、建議者的角色,其作用往往是服務于患者或醫者,對涉醫故事情節進行補充或說明,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四、結語
患者、醫者、其他涉醫人物這三類人在涉醫文學作品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為故事情節的發展起著或重或輕的作用?;颊咴卺t療情節中承擔著主體地位,串聯起其他人物,共同推動整個情節的發展;醫者在涉醫文學中的作用是表現作者自身的醫學素養以及承載作者的社會情感;其他涉醫人物是對前兩者的補充說明。他們的存在使得作者筆下的世界更為真實和有趣,也使得讀者透過作者的筆觸、借各類涉醫人物視角對中醫藥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后世得以窺見些許當時人們求醫問藥的情景、推斷醫學發展的程度,并體會當時社會下的眾生百態。
參考文獻:
[1]姜慧茹,王昭琦,趙健,何明穎,陳瑩.清代涉醫文獻中醫患關系的多視角分析與探究[J].中國醫學人文,2022,8 (03):11-14.
[2]荀鐵軍.明清小說中醫患關系的社會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3):143-148.
[3]王立,秦鑫.明清通俗文學中醫者形象的文化闡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02):74-79.
[4]李迎春.明清小說中的醫者形象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5](清)宣鼎.夜雨秋燈錄·卷三[M].合肥:黃山書社,1985:65-72.
[6](明)馮夢龍.醒世恒言[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567,271,365.
[7](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67,307.
[8]詹丹.古代小說中的醫案描寫——以《紅樓夢》為考察中心[J].紅樓夢學刊,2010,(01):60.
[9](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0.
[10](清)劉鶚.老殘游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54,210.
[11]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金瓶梅詞話(夢梅館校本)[M].臺北:里仁書局,2009:751.
作者簡介:
王俏,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中醫藥大學尚真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張龑真,通訊作者,女,河南中醫藥大學尚真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