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濤,唐秋玉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頜面部骨折。盡早準確診斷此病,并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能夠有效地減少相關頜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礙的發生[1]。以往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是采取口內切口+ 手法復位手術。但長時間的實踐表明,接受此手術的患者在術后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影響治療效果。有研究指出,對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患者進行堅強內固定手術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且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少[2]。為了探究堅強內固定手術治療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的臨床療效,此次試驗中特選擇61 例在本院接受診治的患者作為樣本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在本院接受診治的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患者61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3 例,平均年齡40.7 歲;女性8 例,平均年齡56.0 歲。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1 例)與試驗組(30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6 例;年齡在20 ~68 歲之間,平均年齡(44.32±1.27)歲;骨折原因:發生交通事故者有15 例,從高處墜落者有8 例,被砸傷者有5 例,其他原因有3 例。試驗組:男性28例,女性2 例;年齡在21 ~67 歲之間,平均年齡(45.41±1.32)歲;骨折原因:發生交通事故者有14例,從高處墜落者有7 例,被砸傷者有6 例,其他原因有3 例。兩組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患者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次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被確診為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2)存在顴面部坍塌、張口受限、牙齒咬合關系紊亂、復視及眶下區麻木等臨床表現;(3)對本次研究的內容與目的認可,并能夠主動配合;(4)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2)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部位出現骨折的患者;(3)意識不清或有精神障礙的患者;(4)合并臟器損傷或創傷。
對照組采用口內切口+ 手法復位手術進行治療。試驗組采用堅強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方法是:采用NSK 微動力系統和寧波慈北鈦板鈦釘進行內固定。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全麻。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在適當的部位做切口,使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浸潤手術位置,之后做弧形切口。在患者的骨膜下掀開頭皮瓣,在顳上線稍下的部位將顳深筋膜淺層切開,分離顳深筋膜淺層至顴弓處。在距離顴弓上緣2 cm 處切開骨膜,沿著骨膜一直向下剝離,完全暴露顴骨、顴弓及眶外側壁骨折的斷端。對于牙齒咬合紊亂的患者,需要使用牙弓夾板對患者的上下頜牙予以固定,調整咬合關系后結扎牙尖交錯后頜間位置。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患者的骨折位置進行觀察。撬動骨折塊后,進行骨折復位。在患者的顴骨弓、眶外側、眶下緣及顴牙槽嵴等骨折線位置使用寧波慈北鈦板鈦釘進行堅強內固定。對于出現眶底骨折的患者,在修復其眶底時,可使用鈦網。
1.3.1 組間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分析 按照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級,優:骨折端的愈合情況良好,面型比較對稱,沒有錯位的發生,眼鼻無明顯畸形,牙齒咬合及咀嚼功能恢復良好,無神經受損;良:骨折的愈合情況良好,面型基本對稱,與骨折前相比較,眼鼻稍有變化,不影響美觀情況,咀嚼功能良好,牙齒咬合關系一般,神經輕度損傷;差:面型出現偏斜,骨折端愈合不佳,眼鼻出現明顯的畸形,咀嚼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牙齒咬合關系錯亂[3]。
1.3.2 組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觀察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包括面部畸形、麻木、面癱、錯位、感染等。
1.3.3 組間炎性因子水平差異分析 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炎性因子水平進行測定,包括C 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細胞介素-6(IL-6)等。
1.3.4 組間疼痛評分對比分析 采用VAS 評分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該評分表的總分為10 分,分數越低說明疼痛越輕[4]。
1.3.5 組間生活質量對比分析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 量表)進行生活質量的評價。該量表的主要項目為生理功能維度、生理角色限制維度、軀體疼痛維度、總體健康維度等,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5]。
1.3.6 組間治療滿意度對比分析 利用我院自制的治療滿意度評估表進行治療滿意度的評價。將評估表發放到患者的手中,由患者親自填寫評估表,以此來評估其治療滿意度。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越高[6]。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例(%)]
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炎性因子水平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各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 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 IL-6(pg/mL)TNF-α(mg/L)CRP(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56.91±1.21 18.43±1.34 45.44±1.41 20.34±1.22 13.61±1.13 7.34±1.45對照組 31 56.89±1.22 25.21±1.31 45.31±1.31 29.34±1.11 13.62±1.12 10.14±1.55 t 值 0.064 19.982 0.373 30.155 0.035 7.280 P 值 0.949 0.000 0.710 0.000 0.972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4 所示。
表4 兩組疼痛程度的對比(分,± s)

表4 兩組疼痛程度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疼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8.02±1.03 1.52±0.65對照組 31 8.04±1.01 4.32±0.94 t 值 0.076 13.488 P 值 0.939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5 所示。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對比(分,± s)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生理功能評分 軀體疼痛評分 生理角色限制評分 總體健康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66.31±28.21 72.43±26.34 60.44±17.41 72.34±16.42 33.51±40.13 55.34±36.45 49.14±10.86 66.34±16.76對照組 31 66.62±28.96 59.28±22.09 60.31±18.95 62.34±16.11 33.12±39.31 32.34±40.55 49.13±10.64 50.63±10.22 t 值 0.042 2.115 0.028 2.401 0.038 2.327 0.004 4.436 P 值 0.966 0.039 0.978 0.019 0.969 0.023 0.997 0.000
治療后,試驗組的各項治療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如表6 所示。
表6 兩組對治療滿意度的對比(分,± s)

表6 兩組對治療滿意度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治療服務評分 治療方式評分 治療環境評分 總滿意度評分試驗組 30 92.75±3.53 98.24±2.16 92.35±3.66 95.65±1.75對照組 31 68.35±2.65 72.35±2.65 76.49±2.64 76.54±0.65 t 值 30.597 41.746 19.459 56.893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顴上頜骨復合體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7]。以往文獻表明,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占所有口腔頜面部骨折的一半左右,其中25% 的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的面部骨折。顴上頜骨復合體出現骨折之后,不僅會使患者出現面部的凹陷畸形,還可能會導致其出現張口受限及復視等情況[8]。頜面部的局部血運比較豐富,一旦出現損傷會比其他部位愈合得更快,若治療不當易發生畸形愈合[9-10]。有研究表明,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發生后,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發生面部畸形,從而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1-13]。選用適當的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十分重要。堅強內固定手術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手術方法,其可準確地復位患者的骨折端,恢復其面部功能,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更高,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治療后,試驗組的各項炎性因子水平、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治療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堅強內固定手術治療顴上頜骨復合體骨折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患者體內炎性因子的水平,減輕其疼痛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和治療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