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李燕燕
(肥城市人民醫院,山東 泰安 271600)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式日益嚴峻,人們的飲食、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目前,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1]。有研究指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易發生缺血性腦卒中[2]。據統計,有50.0% 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前存在TIA 既往史,TIA 相關缺血性腦卒中的90 天再發率為17.0%[3]。可見,TIA的發生與缺血性腦卒中密切相關。因此,對TIA 患者進行早期篩查,采取相關措施積極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并對高風險患者進行長期的管理,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D- 二聚體為特異性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其能夠有效反映纖溶活性以及血栓形成的風險[4]。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最新的研究報道指出,γ- 谷氨酰胺轉移酶(GGT)的升高將會增加患者出現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血清GGT 水平升高時,斑塊組織會變得更加不穩定,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也就更高。由此可知,血清GGT 與TIA 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5]。但有學者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發現,目前針對血清GGT、D- 二聚體與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關系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某市三級甲等醫院2021 年6 月至2021 年7 月收治的246 例TIA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血清GGT、D- 二聚體對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某市三級乙等醫院2021 年6 月至2021 年7 月收治的TIA 患者246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出院后1 年內是否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將患者分為卒中組(n=102)和對照組(n=144)。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年齡>18 歲;(3)急性發病;(4)首次發病。排除標準:(1)器官功能有明顯的缺陷;(2)存在不能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心理障礙;(3)發生因顱腦外傷所導致的腦卒中;(4)一般資料不全,可對醫生的判斷造成影響。本研究得到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1 血清GGT 檢測方法 在患者住院后第二天的早上,抽取其空腹靜脈血2 mL,然后使用 Roche module DDP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清GGT 水平的測定。
1.2.2 D- 二聚體檢測方法 在患者住院后第二天的早上,抽取其空腹靜脈血2 mL,然后使用 ACLTOP 全自動血凝分析器進行D-二聚體水平的測定。
(1)觀察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冠心病史、體質量指數(BMI)、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2)觀察患者的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影響因素,采用ROC 曲線評估血清GGT、D- 二聚體對TIA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預測效能。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分別為(13.76±8.37)U/L、(0.89±0.29)ng/L,卒 中 組 的血清GGT、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26.00±0.28)U/L、(1.99±0.87)ng/L,卒中組的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GGT、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GGT、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血清GGT(U/L)D-二聚體(ng/L)對照組 144 13.76±8.37 0.89±0.29卒中組 102 26.00±0.28 1.99±0.87 t 值 17.55 14.11 P 值 <0.001 <0.001
卒中組的年齡、BMI、舒張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及其中有吸煙史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的比較
將患者是否發生缺血性腦卒中作為因變量,將血清 GGT、D- 二聚體、年齡、吸煙史、BMI、舒張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自變量,納入到Logistic 回歸模型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血清GGT、D- 二聚體、BMI 是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多因素影響分析
ROC 曲 線 分 析 顯 示, 血 清GGT 預 測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AUC 為0.826(95%CI :0.734 ~0.913),取截斷值為31.73 U/L 時,靈敏度為84.43%、特異度為71.54% ;D- 二聚體預測TIA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AUC 為0.874(95%CI :0.786 ~0.984),取截斷值為35.34 U/L 時,靈敏度為83.76%、特異度為73.67%。
目前,我國對腦卒中的防治形式相對嚴峻,尋找一種高效、準確的預測標志物對有效預防腦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有研究指出,GGT 在腎近端小管細胞、肝細胞、膽管細胞等細胞中的活力較強[7]。血清GGT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GSH 的降解,其可直接調控半胱氨酸的運輸和存儲,從而維持胞漿中GSH 含量的正常,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近年來有多項研究表明,血清GGT 與心腦血管疾病(CVD)、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有密切的關系,可用作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觀察指標[8]。D- 二聚體可沉積于血管壁,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并使血小板在血管中聚集,從而使血液呈高凝狀態,最終可導致血栓的出現。該指標是評估繼發纖溶的特異性標志物[9]。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卒中組的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有關。有研究指出,D- 二聚體能夠對纖溶活性進行調節,促進血栓的形成,對該指標進行檢測能夠了解TIA 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隨著血清GGT 水平的不斷升高,GGT 會與脂蛋白相結合,并進入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引起斑塊不穩定。Dearborn-tomazos 等[10]發現,血清GGT 濃度越高,血管狹窄的程度就越重,可以根據血清GGT 濃度來判斷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有研究表明,隨著血清GGT 水平的持續上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梗死病灶的體積也會越來越大[11]。Meng zhao 等[12]研究發現,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較高的患者,其BMI、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的水平通常也較高。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卒中組的年齡、BMI、舒張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及其中有吸煙史患者的占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血清GGT、D- 二聚體、BMI 是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影響因素(P<0.05)。ROC 曲線分析顯示,血清GGT 預測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AUC 為0.826(95%CI :0.734 ~0.913),取截斷值為31.73 U/L 時,靈敏度為84.43%、特異度為71.54% ;D- 二聚體預測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AUC 為0.874(95%CI:0.786 ~0.984),取 截 斷 值 為35.34 U/L時,靈敏度為83.76%、特異度為73.67%。提示血清GGT、D- 二聚體具有較高的相關預測價值,能夠作為預測TIA 患者是否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指標。
綜上所述,當TIA 患者發生缺血性腦卒中時,其血清GGT、D- 二聚體水平相對較高,血清GGT、D-二聚體可作為預測TIA 患者是否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