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雪,樊靖蝶,郭 雨,章廣云,徐新榮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4)
糖尿病是全球最普遍的流行病之一,其已成為全球經濟負擔的主要組成部分[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 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之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陸居民DR 的患病率為1.62%,DR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20.86%[2],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網膜血管病變, 其最早出現的眼底改變包括微血管瘤和出血[3]。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變累及黃斑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減退,這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DR 所處的階段,常用的西醫治療方法有全視網膜光凝(PRP)、玻璃體腔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和(或)長效糖皮質激素等,在患者出現大量無法自行吸收的玻璃體積血或牽拉性視網膜脫離時應行玻璃體切割術。有研究指出,西醫治療的副作用大,且手術費用高昂,患者會面臨較大的經濟負擔。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提高疾病治療療效、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提高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優勢。中醫治療DR 的方式多樣、安全性高,可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苔脈象及體質等辨證論治[4]。有研究指出,DR 的中醫藥治療多選用補虛藥、清熱藥和活血化瘀藥等[5]。CiteSpace 是應用Java 語言開發的一款信息可視化軟件,它可探尋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其知識拐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完成對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的分析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6]。本文基于CNKI,采用文獻計量法,以繪制知識圖譜的形式對中醫藥治療DR 的發文量、作者、機構、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探析國內中醫藥治療DR 的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方向及思路。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構建檢索式:CNKI 主題=中醫or 主題=中西醫or 主題= 中藥,且主題=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索時間為建庫起至 2022 年9 月5 日。
納入采用中醫理念或中藥治療DR 的相關文獻(文獻類型為公開發表的期刊文獻);排除文獻類型為新聞、通知、會議摘要等相關文獻及重復文獻。
共檢索到1657 篇文獻,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篩選,納入文獻1142 篇。將納入的文獻以Refworks 格式分批導出,在CiteSpace-6.1.R2 軟件中進行文獻去重與轉化,最終納入1141 篇文獻。使用CiteSpace-6.1.R2 繪制圖譜時,設置時間跨度:1990年起至2022 年,時間切片為1 年節點。節點類型分別選擇作者、機構、關鍵詞。其余為默認參數。
年度發文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科學的發展情況。我們以3 年為1 個時間區間,將1141 篇文獻進行年度發文量的統計學分析。由圖1 可知,1985年至1997 年間文獻量少,均未突破10 篇。此后年度發文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在1997 年至2009 年、2014年至2019 年間上升較快。其中2017 年與2019 年分別達到峰值78 篇。近兩年,年度發文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圖1 中醫藥治療DR 領域的發文趨勢
我們利用CiteSpace-6.1.R2 繪制作者共現圖譜(圖2),得到N(節點數)為699、E(連線數)為568。納入的1141 篇文獻中共有699 位作者,排除作者不詳的42 篇文獻,其中發文量大于20 篇的作者共3 人,分別為徐云生(38 篇)、俞頌平(33 篇)、劉菊芬(28 篇)。作者發表該領域論文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影響力。根據普萊斯定律計算出核心作者發文量為4.62,超過此發文量的作者共有29 人。由圖2 可知,徐云生雖發文量最多,但與其他作者聯系較少,未形成成熟的核心團隊(形成核心團隊可加強溝通與交流,帶動該領域的研究發展)。但從整體上看,該領域形成了多個研究團隊,且團隊內部合作密切。

圖2 作者共現圖譜
我們利用CiteSpace-6.1.R2 繪制機構共現圖譜(圖3),得到N 為527、E 為233,其中發文量前三(含并列)的機構分別為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內分泌和代謝病學專業委員會(67 篇)、麗水市人民醫院精準醫學中心(33 篇)、麗水市人民醫院檢驗科(33 篇)、麗水市中心醫院眼科(33 篇)、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31 篇)。由圖3 可知,開展中醫藥治療DR 研究的機構大多集中在北京、云南、山東等區域。其中,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為中心,形成了北京區域內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具有一定影響力。但跨區域機構間協作較少,未形成區域間合作,這不利于知識共享與整合,不利于推動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

圖3 機構共現圖譜
關鍵詞是對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關鍵詞間存在的某種聯系可以用共現頻次來表示,對關鍵詞的分析就是對文章的主題進行窺探。
我們利用CiteSpace-6.1.R2 繪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4),得到N 為432、E 為711。出現頻次≥50 次的關鍵詞分別是糖尿病135 次、中醫藥81 次、中醫75 次、綜述56 次、療效52 次。中心性>0.1 的關鍵詞共6 個,分別為糖尿病0.52、中藥0.15、氣陰兩虛0.13、中醫藥0.12、綜述0.12、黃斑水腫0.11。由圖4 可見,糖尿病、綜述、中醫藥、中藥等關鍵詞節點圓圈的直徑大且顏色豐富,表明其相關研究關注度高,持續時間久。除此之外,關鍵詞間連線緊密表明研究熱點間關系密切。

圖4 關鍵詞共現圖譜
近年來,糖尿病患病人數不斷攀升,從調查數據來看,中國的糖尿病現狀十分嚴峻。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地區,并且已成為糖尿病第一大國。糖尿病的防治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重要公共衛生問題[7]。DR 是最常見的視網膜血管病變,其發病機制錯綜復雜[8],包括炎癥、氧化應激、血管神經性病變等。有研究指出,此病是40 歲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這提示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此病治療的探索與研究。
從年度發文量來看:整體上中醫藥治療DR 的年度發文量呈波動式上升趨勢,近幾年該領域關注度雖有所下降,但仍有較大潛力。從作者與機構上來看:納入的1141 篇文獻中涉及699 位作者、527 家機構,但核心作者只有29 名,相關人才儲備有待提高。各研究團隊與跨區域機構間應提高聯動頻率與協作能力,共同推動科學發展。從關鍵詞來看:DR 對應中醫“消渴目病”,目前研究熱點集中在:(1)基于數據挖掘等方式對DR 病因病機、潛方用藥的探索:如趙艷青等[9]探索氣陰兩虛、肝腎虧虛、陰陽兩虛三大證型DR 的用藥規律發現“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絡”是本病的基本治療方法。晏鑫等[10]發現黃芪、生地黃、丹參是治療DR 的核心藥物組合,在相關治療上多選用補虛藥、清熱藥和活血化瘀藥。(2)基于辨證論治對DR 治療的探討:如陳超麗等[11]通過臨床觀察發現,選用益養活血湯治療氣陰兩虛型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視網膜功能,提高其視力。袁曉艷[12]選用普羅碘銨穴位注射配合補氣旺血、化瘀通絡的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現能夠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改善其ET-1 以及NO 水平,臨床效果較好。(3)DR 的中西醫治療:包括中藥聯合羥苯磺酸鈣的相關研究[13-15]、視網膜激光光凝[16]、抗VEGF[17]、玻璃體切割手術[18]等。預測未來DR 相關的研究熱點包括:(1)機制:DR 發生與高血糖、炎癥、氧化應激、視網膜神經變性等的聯系[19-20]。(2)治療:DR 的中醫特色療法(如針灸等)、中西醫結合治療[21-22]以及基于血管和神經保護需求治療DR 的新藥物等[23]。受CiteSpace-6.1.R2 軟件自身及數據庫選擇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本文基于CNKI文獻數據庫,尚未納入其他文獻數據庫,可能使結論缺乏一定的完整性。(2)學科領域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演化的過程,本文可視化分析展現了該領域研究的關鍵路徑,但未能展示該領域的全部知識,未來可加入關于關鍵詞熱點前沿的分析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是我國具有獨特理論和技術方法的體系”。我們定當堅定中醫文化自信,加強中醫藥的現代研究。本文探討了中醫藥治療DR 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可為相關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