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范樹虹,袁玉豐
(泰安市中醫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膿毒癥是重癥醫學科的常見病,其并發癥膿毒性心肌病(sepsis-induced cardiomyopathy,SIC)最致命[1]。目前SIC 以西醫治療為主,多是在使用廣譜抗生素抗感染、限制性液體復蘇、器官功能支持〔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營養支持、使用免疫抑制劑控制炎癥反應的基礎上,應用改善心肌功能的藥物,如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曲美他嗪、法舒地爾、艾司洛爾等,中藥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2]。回陽救逆湯由四逆湯、參附龍牡救逆湯化裁而成,可益氣固脫、回陽救逆[3]。本課題分析了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間泰安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80 例SIC 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了SIC 患者臨床治療中使用回陽救逆湯的療效,為中醫治療SIC 提供臨床證據。
收集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0 月泰安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SIC 患者80 例,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兩組均符合本研究中的疾病診斷標準及病例納入與排除標準。治療組年齡56 ~76 歲,平均(67.14±8.35)歲;其中女性19 例,男性21 例;病程:3 ~6 d 31 例,7 ~9 d 9例;原發病:肺部感染34 例,腹腔感染4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 例。對照組年齡57 ~77 歲,平均(67.74±8.12)歲;其中女性18 例,男性22 例;病程:3 ~6 d 30 例,7 ~9 d 10 例;原發病:肺部感染33 例,腹腔感染6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SIC 的診斷標準:(1)符合膿毒癥的診斷標準;(2)無心臟基礎病史;(3)肌鈣蛋白I(cTnI)升高;(4)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5)N 末端B 腦鈉肽前體(NT-proBNP)或B 型腦鈉肽(BNP)升高;(6)床邊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肌缺血,伴T 波倒置、QRS 波增寬、STT 段壓低或抬高等表現。在滿足標準(1)(2)的基礎上,符合(3)~(6)中任意兩項或兩項以上者,即可診斷為SIC[4]。
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且<80 歲;(2)符合上述SIC 的診斷標準;(3)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既往有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2)合并嚴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惡性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入院前接受過心肺復蘇術;(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4.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清除炎性介質、液體復蘇、機械通氣、CRRT、營養支持、改善心肌功能等。
1.4.2 治療組 治療組在常規對癥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回陽救逆湯治療,方劑組成:人參12 g、附子15 g、黃芪15 g、肉桂3 g、炙甘草9 g、茯苓30 g、白術12 g、車前子30 g、丹參3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白芍12 g。中藥材由醫院統一購買,并由我院中藥房統一煎制,每日服1 劑,分兩次服用,療程為7 d。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指標及心肌酶學指標,血清炎性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C 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心肌酶學指標包括CK-MB、cTnI、BNP。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5 d 及7 d 后采集患者的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IL-6、CRP、PCT、CK-MB、cTnI、BNP 水平。(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及中醫證候積分,心功能指標包括每搏輸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排血量(C0)、心臟指數(CI)、外周血管阻力(SVRI)。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5 d 及7 d 后采用床旁超聲診斷儀測定SV、LVEF、CI,并通過無創心功能監測(Uscom)或有創心功能監測(PICCO)測定C0、SVRI。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 d、5 d 及7 d 后計算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分值為0 ~25 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5]。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以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價。顯效:治療后患者無癥狀,基本無水腫,心功能改善≥2 級,但未降至1 級,每日尿量在1500 mL以上;有效:治療后患者具有較輕的癥狀,水腫基本好轉(僅足踝部有輕微水腫),心功能改善1 級,每日尿量在400 ~1500 mL 之間;無效:治療后患者水腫未好轉或惡化,心功能未改善或惡化,每日尿量在400 mL 以下[6]。將顯效和有效納入總有效,計數總有效率。
所有數據均納入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中建立臨床資料數據庫,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內數據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數據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IL-6、CRP、PCT、CKMB、cTnI、BNP 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 療3 d、5 d 及7 d 后,兩 組 的 血 清IL-6、CRP、PCT、CK-MB、cTnI、BNP 水平均逐漸降低(P<0.05);治療3 d 后,兩組的血清IL-6、CRP、PCT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5 d 及7 d 后,兩組的血清IL-6、CRP、PCT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3 d、5 d 及7 d 后,兩組的血清CK-MB、cTnI、BNP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3 d、5 d及7 d 后,治 療 組 的 血 清IL-6、CRP、PCT、CKMB、cTnI、BN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指標、心肌酶學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指標、心肌酶學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時間 IL-6(ng/L)CRP(ng/L)PCT(ng/L)CK-MB(U/L)cTnI(ng/L)BNP(μg/L)治療組(n=40)治療前 223.25±30.14 90.35±18.14 3.63±1.12 10.23±1.48 0.05±0.01 1.03±0.15治療3 d 后 256.56±40.15 103.75±16.45 3.71±1.14 15.55±2.36 0.35±0.11 2.07±0.30治療5 d 后 205.12±31.42 88.02±13.85 1.52±0.26 13.25±2.45 0.09±0.02 1.62±0.22治療7 d 后 108.84±31.47 70.02±13.56 0.30±0.09 10.35±1.36 0.06±0.01 1.43±0.22對照組(n=40)治療前 223.30±30.22 105.32±13.34 3.56±0.14 10.33±1.28 0.05±0.01 1.10±0.29治療3 d 后 261.23±40.25 125.84±15.23 3.83±1.20 16.58±2.47 0.59±0.12 3.34±1.05治療5 d 后 212.23±30.56 103.56±10.16 1.97±0.34 14.10±2.23 0.22±0.07 2.54±0.41治療7 d 后 122.23±20.14 99.25±12.57 0.40±0.12 11.14±1.23 0.21±0.06 1.95±0.34
治 療 前,兩 組 的SV、LVEF、C0、CI、SVRI、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3 d、5 d 及7 d 后,兩組的SV 均逐漸升高(P<0.05),均高于治療前(P<0.05),中醫證候積分均逐漸降低(P<0.05),均低于治療前(P<0.05),LVEF、C0、CI、SVRI 均逐漸升高(P<0.05);治療3 d 后,兩組的LVEF、C0、CI、SVRI 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5 d 及7 d 后,兩組的LVEF、C0、CI、SVRI 均高 于 治 療 前(P<0.05);治 療3 d、5 d 及7 d 后,治療組的SV、LVEF、C0、CI、SVRI 均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中醫證候積分的比較(± s)
組別 時間 SV(mL)LVEF(%)C0(L/min)CI(L/min/m2)SVRI(BSA)中醫證候積分(分)治療組(n=40)治療前 47.54±7.15 47.14±7.06 2.23±0.35 2.14±0.30 1214.23±20.25 21.76±3.00治療3 d 后 52.12±8.14 42.20±7.06 2.04±0.31 1.74±0.25 1305.23±10.52 18.52±3.21治療5 d 后 54.26±9.32 48.52±7.04 3.51±1.12 2.46±0.41 1541.23±20.23 16.52±2.87治療7 d 后 57.50±8.83 50.05±8.05 5.14±0.56 3.24±0.22 2023.32±31.25 12.41±2.13對照組(n=40)治療前 47.10±7.44 46.89±7.05 2.25±0.33 2.15±0.31 1216.21±20.14 21.80±3.12治療3 d 后 48.23±7.24 40.45±6.05 1.86±0.23 1.56±0.24 1291.10±10.33 19.23±3.14治療5 d 后 48.86±7.21 47.52±7.04 2.56±0.41 2.24±0.33 1335.23±20.45 17.25±2.42治療7 d 后 49.80±7.71 48.56±7.05 4.23±1.05 3.05±0.21 1914.25±30.52 14.12±2.23
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0.00%(36/4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50%(25/40)(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SIC 目前尚無確切的治療方案,以西醫治療為主,其中醫治療的研究相對匱乏[7]。SIC 屬中醫學中“脫病”的范疇[8],其發病機制主要為陽氣暴脫[9]。回陽救逆湯方選人參、附子、黃芪、肉桂、炙甘草、茯苓、白術、車前子、丹參、生龍骨、生牡蠣、白芍,具有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的功效[10]。本研究希望通過觀察回陽救逆湯對SIC 的治療效果,明確中醫在SIC 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前景,若能取得理想效果,望后期對其作用機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d、5 d 及7 d 后,治療組的血清IL-6、CRP、PCT、CK-MB、cTnI、BN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3 d、5 d 及7 d 后,治療組的SV、LVEF、C0、CI、SVRI 均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2.50%(P<0.05)。證實了回陽救逆湯治療SIC 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回陽救逆湯可改善SIC 患者的心功能,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緩解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