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強
(宿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國交流越來越密切。作為亞洲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為了能夠更好地交流與溝通,學習和掌握彼此的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任何語言都有被動形態的存在,且之間差異也很大。被動形態的差異也體現在漢語、韓語和日語中,且是學習這三種語言的難點之一。
從形態上看,漢語是獨立語,而韓語和日語都屬于黏著語。韓語和日語接辭非常發達,與詞干結合,表示許多語法意義。然而,漢語是獨立語,沒有單詞的形態變化,且介詞、助詞等虛詞發達,通過語序等表語法意義。本文通過舉例分析,聚焦漢韓日被動形態,對比其異同。
最早研究現代漢語被動句的學者是黎錦熙(1924年),他認為:被動句主語是受事的,表示被動含義的“被”有兩種用法,即名詞前是介詞,動詞前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1]。王力(1943年)認為:“被”是助動詞,“叫”也可作為助動詞造被動句,而且提出了無標志被動句[2]。張志公(1956年)認為:漢語中有使用“被”的被動句,而主語是受事者,不用“被”的句子稱為“自然表明的被動句”;“挨、受、遭”等用來表達被動的意思,稱為“自動形式的被動句”[3]。張興旺(2008年)將漢語被動句劃分為有標志被動句和無標志被動句[4]。
從研究的外延來看,學術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根據有無被動形式的標志將被動句分為有標志被動句和無標志被動句,有標志被動句中“被”是典型的,包括以“叫、讓、給”等作為被動標志的被動句;另一種是排斥無標志被動句的觀點。

關于日語被動句的分類在形態上、統辭上、意義上都進行了部分或綜合討論。
鈴木重幸(1972年)從統辭方面根據主動句某個成分成為被動句的主語,將被動句分為直接對象的被動、對方的被動、所有者的被動和第三者的被動[7];三上章(1979年)把被動句分為“まともな受身”(直接被動)和“はた迷惑の受身”(間接被動),還將日語動詞歸類為可構成被動句的“能動詞”和不可構成被動句的“所動詞”[8];寺村秀夫(1982年)認為:“受身とは動作·作用の主體が、他の何ものかに働きかける場合に動作主、つまり働きの発するところを主役とするのでなく、働きを受けるもの、働きの向かう先を主役として事態を描く表現である?!盵9]即直接被動句和間接被動句。
以上考察了漢韓日被動句的先行研究,試圖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事例分析漢韓日被動形態,揭示漢日韓3種語言形態上的特點和差異,以期本研究成果能為三種語言學習者的學習提供幫助。
漢語的被動形式有很多種,由于漢語是獨立語,沒有形態變化,所以靠謂語詞匯和句法來表現被動意義。下文結合例子對各被動表現加以具體分析。
漢語有標志被動句的形式有“被、叫、讓、給”,即“受事者+被(叫、讓、給)+施事者+V”,可以說這是漢語最基本的被動表現形式。
例 1:孩子被(叫、讓、給)媽媽打了。
例1中的“孩子”是動作的對象(受事者),“媽媽”是動作的主體(施事者)。“被”還可替換成“叫、讓、給”,“被”多用于正式的書面語,“叫、讓、給”多用于現代漢語的口語。
“被”除用于被動句外,無其他意義,而“叫、讓、給”分別可表“命令、許可、授受”等意義。因此,當出現“被、叫、讓、給”等字時,應根據上下文理解內容。
此外,“叫、讓”有使動的共同點,在使動句中可作為使動動詞使用。其結構為:NP1+叫(讓)+NP2+V。
例2:經理叫我辦這件事。
例3:很抱歉,讓您久等了。
例4:這件事情讓我很高興。
如果像例4,主語是不能進行動作行為的名詞,“V”大部分是表示心理活動或感情的詞語,則與被動句相區別并不難;但如果像例2和例3,主語是能進行動作行為的名詞,則很容易與被動句混淆。因此,用“叫、讓”時必須理解前后文。
無標志被動句是由具有被動性的普通動詞構成,表被動意義的“受、遭、挨”可構成被動句。無標志被動句可分為兩大類,以下具體分析其特點。
2.2.1 受事者+V
這種被動句在形態上和主動句沒有異同,根據前后文可得出主語和謂語的關系,且這種被動句的受事者不會被誤解為施事者。
例5: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例6:床單洗得干凈。
例7:這個問題已基本解決。
以上3例是語匯性被動句,由于沒有任何標識,被稱為無標志被動句。這類被動句具有以下特征:(1)受事者是動作作用的對象,且動作主體不出現;(2)大多受事者是不能進行動作行為的無生命事物或抽象事物;(3)動詞必須是及物動詞,且前后有其他句子成分;(4)被動和主動是相互對立的。
具有這些特點的無標志被動句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形式上的被動句更多,這是漢語的特點。
2.2.2 受事者+“受”“遭”“挨”+N
“受、遭、挨”借助主動句的形式表示被動意義,亦稱之為無標志被動句。
例8:我打他了。
例9:我受批評了。
例8和例9形式上像主動句,但例8的主語“我”是動作的施事者,“他”是動作的受事者;而例9的主語“我”是受事者,施事者未出現。因此,例8是主動句,而例9是被動句。


日語被動形態是助動詞“(ら)れる”,被動句是通過動詞未然形后接助動詞“(ら)れる”來表現。
例20:お母さんが子供を叱りました。
→子供がお母さんに叱られました。
例21:先生が私を褒めました。
→私は先生に褒められました。
例20、例21中的“叱られる、褒められる”是他動詞“叱る、褒める”的未然形后接“(ら)れる”構成的被動詞。
例22:先生が入って來られた。(尊敬)
例23:彼が落第するとは、とても考えられなかった。(可能)
例24:もうすっかり秋の気配が感じられる。(自發)
因此,要表現為被動句,需同時具備:(1)動詞有“(ら)れる”助動詞;(2)有對應的主動句,且動作作用的對象語在被動句中作為主語而存在;(3)主語要受到其他作用或影響。
另外,日語被動形態還存在日語的漢語動詞使用“される”這種特殊形態。
例25:新羅時代の遺跡を発見した。
→新羅時代の遺跡が発見されました。
例25中的“発見される”是漢語動詞“発見する”的“発見”加“される”構成的被動形態。
從形態上初步探討了漢韓日被動句,通過梳理可得知:漢語被動表現有“被、叫、讓、給”等形式上的被動和無標志被動,而無標志被動又有“受、遭、挨”的被動表現和沒有任何標志的被動表現;韓語被動形態有被動后綴詞“--/--/--/--”“-/-”和3種形式;日語被動形態為助動詞“(ら)れる”,而日語的漢語動詞表示被動時使用“される”;3種語言被動形態比較,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研究發現:(1)韓語和日語的被動形態通過動詞的變化來實現,而漢語則靠詞匯和語序來表現;(2)日語被動形態較為單一,漢語和韓語的被動形態相對復雜;(3)漢韓日被動形態都有不表示被動意義的用法。因此,需要學習3種語言的學習者注意其特點。本文僅從形態上對漢韓日被動句進行了研究,對于日韓語被動句與漢語表現是否對應,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再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