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楠, 延天美, 梁 鵬, 魏立民
(1.河北醫科大學 研究生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北方學院 研究生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3.河北省人民醫院 a.臨床心理科;b.內分泌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全世界約有4.63億人患有糖尿病[1],該病也被看作是“第3種腦部疾病”。糖尿病可加劇腎小球微循環、動脈硬化、視網膜病變、代謝異常和神經病變,因此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2]。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45歲以下人群低于3.0%,中年人群(45~59歲)低于11.5%,而老年人(≥60歲)超過20%[3]。與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相比,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合并癥和并發癥的風險大,如視網膜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軀體功能障礙及精神障礙等,其中半數糖尿病患者有1種或多種合并癥或并發癥。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是輕度認知障礙中常見的神經精神癥狀。研究[4]發現,抑郁癥可能在糖尿病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抑郁可使冠心病的發生風險上升36.8%,心臟相關死亡風險增加約47.9%[4]。抑郁與較高的癡呆風險和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不良有關。Bennett等[5]認為,抑郁癥可能是發生癡呆的危險因素與前驅癥狀。Alexopoulos等[6]認為,早年發生抑郁癥是晚年發生癡呆的危險因素,晚年抑郁癥是發生癡呆的前驅癥狀。抑郁癥主要影響患有慢性醫學疾病的人群,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OR=1.76,95%CI:1.55~2.01)[7],且在亞洲患病率最高[8]。此外,由于當前社會快節奏、不間斷的藥物治療、病情反復及并發癥的出現,使患者更易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個人、家庭甚至社會的和諧,增加死亡率。因此,探索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高危因素,對該病管理有重要意義。國內已有關于糖尿病或其相關慢性并發癥發生抑郁的影響因素研究,然而,由于樣本量相對較小,地區局限,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高危因素有待進一步探究。本研究通過收集“2018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數據”,以全國28個省區,且年齡在45歲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社會因素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癥狀的檢出情況,旨在探討該類人群發生抑郁癥狀的高危因素, 以加深臨床對于糖尿病患者心理問題的認識。
1.1病例選擇 本研究屬于橫斷面研究設計,對CHARLS數據庫展開分析。關于CHARLS 研究的具體目的及方法可參見先前發表的文獻[9]。CHARLS通過嚴格的多階段分層概率方法進行抽樣,旨在提供有代表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基礎數據。該研究于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展開首輪調查,于2013~2015及2018年對研究對象進行追訪[10]。2011年基線調查結束后,根據抽樣程序計算了樣本權重,加權后的CHARLS人口特征與2010年人口普查非常接近,表明該數據對中國的中老年人口有很好的代表性[11]。CHARLS研究獲得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倫理委員會認可,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倫理編號:IRB00001052-11015)。
在2018年CHARLS數據庫中選取自報的及目前正在使用某種方法治療糖尿病的患者。自報定義為:“是否有醫生曾經告訴過您有糖尿病”,回答“是”。目前正在使用某種方法治療定義為:“您目前是否正在采用以下方式來治療控制糖尿病?服用中藥、服用西藥或注射胰島素?(可多選)”。最終納入1815例,收集各項基線資料。按WHO[12]標準對年齡劃分,45~59歲為中年,≥60歲為老年;按教育程度分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同等水平、大學及以上;按婚姻狀況分為未婚、離異/喪偶、已婚;慢性病類型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腫瘤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卒中、記憶相關疾病、腎臟疾病及關節炎。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流調中心抑郁量表10條目簡版(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10)。該量表是中國老年人有效、可靠和有用的心理健康評估工具[13-14]。CESD-10共10個項目,包含5個軀體癥狀、3個抑郁情緒及2個積極情緒。詢問調查對象過去1周內的感覺和行為,0~30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狀況越重。研究表明[13-14],當CESD-10為10分時,在中國老年人中具有合理的敏感性(0.85)和特異性(0.80)。本研究將0~9 分定義為無抑郁癥狀,≥ 10分分定義為有抑郁癥狀。

2.1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檢出情況 1815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43.5%。抑郁癥狀檢出率較高的為合并肺部疾病、腦卒中、腎臟疾病、記憶相關疾病、關節炎、初中及以下、女性、居住地在農村(P<0.05)。見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檢出情況[例(%)]
2.2Logistic回歸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 以抑郁癥狀為因變量,以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特征為自變量,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合并肺部疾病、腦卒中、腎臟疾病、記憶相關疾病、關節炎,學歷為初等教育及以下、女性及居住地在鄉村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
Chireh[15]通過人口歸因分數得出, 全球超過950萬的抑郁癥病例可能與糖尿病有關。糖尿病成人患者的抑郁癥發病率大約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16-17]。我國多個橫斷面調查顯示,糖尿病發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均在20%以上。其中劉小菠等[18]檢索了2020年1月1日前的相關文獻,結果發現, 中國 2型糖尿病人群抑郁檢出率為27%,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31%。本研究結果顯示,45 歲以上中老年糖尿病人群抑郁癥狀檢出率為43.5%,說明我國中老年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癥狀的檢出率較高。本研究未發現糖尿病患者吸煙、飲酒與發生抑郁相關,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19-20]。
本研究發現, 教育水平初等教育及以下、居住在鄉村、女性更易檢出抑郁癥狀。女性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53%, 男性為32%,女性明顯高于男性, 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1-22]??紤]原因,可能為本研究納入的患者為45歲以上,此階段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乃至消失引起情緒低落、焦慮、緊張及煩躁等,易發生更年期抑郁癥。情緒變化引起血糖波動,反之又加重抑郁癥狀的表現。
初等以下教育水平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51.2%,校正其他干擾因素后,初等教育水平及以下仍是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較低的教育程度與糖尿病間的關聯可歸因于患者對疾病的嚴重程度、藥物依從性和飲食管理缺乏了解,易出現并發癥。糖尿病需反復監測血糖,且需定期隨訪,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其中有重要作用,教育是影響健康的一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即健康的教育梯度[23]。
居住地在鄉村的患者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48.9%,顯著高于城鎮的33.0%。農村相較城鎮醫療資源較少,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較少,居民健康意識差,且農村生活環境差、醫療水平差,以及社會保障不完善,從而造成患者對生活現狀和生活滿意度降低,最終加重抑郁情緒的發生[24]。
本文未發現使用胰島素治療與抑郁癥相關,這與先前的研究[19, 25]結果不同。有研究[26-27]發現,針對糖尿病的口服藥物二甲雙胍及格列本脲可改善抑郁行為,但對于胰島素治療與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的相關研究有待于進一步證實。
對合并有肺部疾病、腦卒中、腎臟疾病、記憶相關疾病及關節炎的抑郁癥狀檢出率較高,祝春素等[28]應用追蹤調查報告發現,中國中老年人抑郁癥狀和慢性病存在關聯,超過50%的有抑郁癥狀者至少患有1種慢性疾病,近20%的有抑郁癥狀者至少患有2種慢性疾病。因此,臨床應注重加強對并發多種慢性病中老年人的心理疏導。
本研究調查樣本量、納入與抑郁癥的相關變量有限,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將從多方位、多角度更細致地考慮抑郁癥狀的影響因素,提供更堅實、有利的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抑郁癥與糖尿病同時發生會使這2種情況更難控制,導致死亡、中風和癡呆等不良長期后遺癥。糖尿病患者的高抑郁癥狀檢出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初等教育及以下、女性、居住地在鄉村的患者應引起重視,對合并有肺部疾病、腦卒中、腎臟疾病、記憶相關疾病、關節炎的患者也應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
致謝:感謝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