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瑩,游 川,張 妍,陶旻楓,劉 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婦幼保健院,北京 100026)
新媒體是綜合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的特點為信息海量、信息共享、即時互動,個性化強,參與度高,交流便捷。因此,在健康傳播中,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健康信息和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1-2]。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多個工作通知中均建議各地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和新媒體作用,借助“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優勢,對孕產婦開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提倡采取短信、視頻等呈現形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廣泛傳播。隨著5G通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5G+健康管理”甚至可以為特殊人群健康管理提供病前、病中、病后全流程,以及全維度、智能化、個性化的健康服務新模式[3]。為了解在新媒體時代北京市孕產婦健康信息獲得及新媒體應用現況,并為制定權威的健康教育服務提供思路,2021年初,北京婦幼保健院在全市120家助產機構開展了相關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2021年1月至2月,對北京市120家助產機構的產科門診、產科病房和孕婦學校,每個機構至少10位孕產婦,采用自編電子問卷開展調查。本次共收集有效問卷1 502份。
采用Epi Data 3.1軟件錄入數據,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率)[n(%)]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在1 502位孕產婦中,年齡為22~48歲;以大學學歷為主,占45.94%,其次為大專學歷,占23.70%;孕期以孕中期和孕晚期為主,分別占36.02%、38.02%;初產婦占60.39%,見表1。

表1 孕產婦的一般情況
2.2.1 獲取孕期健康知識主要的途徑
孕產婦獲取孕期健康知識最多的途徑是手機(51.66%,776/1 502),其次是孕期門診(20.04%,301/1 502)、孕婦學校(18.97%,285/1 502)、書籍(4.59%,69/1 502)、電腦(1.86%,28/1 502)、電視(0.13%,2/1 502)、其他(2.73%,41/1 502)。
2.2.2 手機的使用時間
所有孕產婦每天都會使用手機,其中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者占1.66%(25/1 502)、30~60分鐘者占8.92%(134/1 502)、>1~3小時者占34.82%(523/1 502)、>3~6小時者占38.42%(577/1 502),有16.18%(243/1 502)的孕產婦每天使用手機超過6小時。
2.2.3 電腦的使用時間
有31.23%(469/1 502)的孕產婦不使用電腦,其余的孕產婦中,每天使用電腦<30分鐘者占9.85%(148/1 502)、30~60分鐘者占8.12%(122/1 502)、>1~3小時者占7.99%(120/1 502)、>3~6小時者占13.85%(208/1 502),還有28.96%(435/1 502)的孕產婦每天使用電腦超過6小時。
2.2.4 每天最喜歡在新媒體瀏覽健康知識的時間
孕產婦每天最喜歡瀏覽健康知識的時間是20∶00—22∶00點(51.33%,771/1 502),其次是12∶00—14∶00(19.17%,288/1 502)、8∶00—10∶00(15.85%,238/1 502)、14∶00—16∶00(13.65%,205/1 502)。
進一步深入分析在不同孕產階段孕產婦利用手機了解健康知識的來源情況(每人選擇2種最常用的方式),結果顯示,從手機獲取健康知識最多的平臺是微信(78.23%,1 175/1 502),其次為抖音等小視頻APP(41.68%,626/1 502)、百度(36.09%,542/1 502)、微博(12.32%,185/1 502)、知乎(8.99%,135/1 502)、頭條(6.59%,99/1 502)。利用知乎平臺學習的孕產婦在孕中期和產后分布較多,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分布較少,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其他平臺學習的不同孕產階段孕產婦分布均較穩定,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孕產階段孕產婦新媒體健康信息來源分布的比較 [n(%)]
調查顯示,孕產婦最喜歡的健康教育形式是短視頻(40.88%,614/1 502),其次是專家講課(22.64%,340/1 502)、文字(15.25%,229/1 502)、圖片解說(15.05%,226/1 502)、動畫(6.19%,93/1 502)。
具有不同特征的孕產婦所喜歡的健康教育形式各具特點,其中學歷和所處孕產階段分布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大學及以下學歷者首選短視頻,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首選專家講課,文字形式在各學歷人群中基本都處于第3、第4的位置;文字資料在孕早期最受歡迎,短視頻和動畫在孕晚期最受歡迎,圖片解說在產后最受歡迎,專家講課在孕中期最受歡迎;不同年齡孕產婦所喜歡的健康教育形式比較雖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除短視頻是各年齡段孕產婦的首選外,24歲以下者更喜歡文字材料,25歲以上者更喜歡專家講課,見表3。

表3 不同特征孕產婦最喜歡的健康教育形式分布的比較 [n(%)]
在傳統的圍產保健工作中,孕產婦主要是通過孕期門診和孕婦學校等途徑獲取健康信息。在新媒體時代,孕產婦的工作、生活,以及孕婦學校的學習條件等都發生了改變,開展線上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提高孕產婦的健康知識水平,有利于孕期保健。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互聯網+健康教育可調動更多的積極資源,創造院內、院外、線上、線下全程醫療健康管理服務模式[4-5]。利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同時收集受眾反饋的建議來設計新媒體健康教育內容,并進行過程評估的健康教育模式,已在婦幼保健的各個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6]。開展線上孕婦學校工作是孕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線上線下互相結合、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孕期健康教育模式是比較全面的組合。
孕產婦喜歡的線上健康教育形式是專家講座和短視頻,最喜歡的平臺是微信。互聯網+健康教育有許多影響因素,發布平臺、形式、時間、熱詞、新聞點的運用等都會對發布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應制作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的講座和科普視頻來滿足孕產婦的健康知識需要。本研究顯示,微信是最受廣大孕產婦關注的平臺,這與目前全國婦幼保健機構大力發展官方公眾號不謀而合。
本研究顯示,大學及以下學歷者首選短視頻,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首選專家講課,文字形式在各學歷人群中基本都處于第3、第4的位置;文字資料在孕早期最受歡迎,短視頻和動畫在孕晚期最受歡迎,圖片解說在產后最受歡迎,專家講課在孕中期最受歡迎。因此,要針對不同特點的孕產婦及不同教育內容來選擇健康教育的平臺和形式。對普通學歷者多采取短視頻的形式,對研究生以上高學歷者應采取專家講課的形式。在孕早期可以多使用文字資料,因為這個階段的孕婦最興奮,學習熱情高;在孕中期孕婦身心進入舒適平穩期,能踏實下來認真聽課,因此專家講課更受歡迎;在身體負擔重也比較焦慮的孕晚期,更適合采取短視頻和動畫的形式;在需要實操指導最多的產后用圖片來描述知識和技能會更恰當。
互聯網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新媒體信息途徑打破時間、區域的限制,實現了信息無障礙傳遞,已逐漸成為信息獲取的主流方式。對比傳統健康教育途徑,互聯網健康教育具有易傳播、形式豐富、互動良好、個性化等優勢,便于常態化、精準化開展健康教育工作[7-8]。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健康教育是孕期健康教育實踐的理想選擇,通過將傳統媒介與新媒體有效嫁接與整合,可以實現“投入最小,傳播最優,效果最大”的目的[9-10]。
綜上,要進行不斷深入的研究和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以便使新形勢下的健康教育煥發新的活力、產生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