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靜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影像科,江蘇 221018)
肺炎指肺泡、遠端氣道以及肺間質由于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損傷以及藥物所導致的感染性炎癥,其體征與臨床癥狀多以發(fā)熱、咳嗽以及咳痰等典型癥狀為主,輕重程度取決于引發(fā)感染的細菌類型、年齡以及整體健康等因素[1-3]。而一旦肺炎患者肺部組織炎癥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持續(xù)擴散,則病情進一步惡化加重,導致肺組織損傷,引發(fā)氧氣以及體內(nèi)多器官功能出現(xiàn)障礙,即可判定為重癥肺炎,其死亡率高達30%~50%,不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也是醫(yī)療經(jīng)濟的沉重負擔。因此,及時檢出并判斷病情發(fā)展程度,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大意義[4-5]。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MSCT)作為在常規(guī)CT 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CT 技術,代表著現(xiàn)代CT 的最高水平,可通過橫軸掃描采集人體的三維數(shù)據(jù),并依據(jù)計算機軟件進行多方向重建。通過薄層、大矩陣、高的輸出量、骨算法和小視野圖像重建,獲得良好的組織細微結構及高空間分辨率,對于肺內(nèi)細微結構以及微小病灶具有較好的觀察能力[6-7]。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臨床用于評估感染程度,綜合了臨床、影像學以及微生物學標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程度進行評估,從而進行相應地調(diào)整或停止,以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8-9]。降鈣素原(PCT)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是臨床上常用的反映全身炎性程度的指標,其水平升高代表患者存在有明顯的感染[10-11]。本研究旨在探討重癥肺炎患者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2 年1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重癥肺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并根據(jù)其入院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12]將其分為非危重癥組(28 例)、危重癥組(42 例)以及急危重癥組(30 例),另選取同期于我院進行治療的普通肺炎患者110 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0 例,女40例,年齡24-73 歲,平均(46.36±10.25)歲;雙側肺部病變82 例,單側肺部病變18 例。對照組中男66例,女44 例,年齡23-71 歲,平均(45.36±10.33)歲。兩組年齡及性別資料相比,經(jīng)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重癥肺炎論壇會議紀要》[13]中的肺炎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者;未合并哮喘等過敏性疾病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者;后續(xù)預后不良出現(xiàn)死亡者;正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者等。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①APACHEⅡ對患者危急程度進行評估,總分71 分,<12 分為非危重癥;12-25 分為危重癥;>25分為極危重癥。②以CPIS 對患者感染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2 分,患者得分越高則代表感染程度越高。③抽取所有研究對象靜脈血液3-5 mL 左右,于室溫下靜置30 min,然后放置于離心機進行離心,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5 min;離心半徑:13.5 cm,離心結束后取上清液在2-8℃低溫保存,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PCT 水平。④MSCT 影像學征象,以美國GE 64 排128 層螺旋CT對患者胸部進行MSCT 平掃。患者呈仰臥位,平整呼吸,對肺底至肺尖進行縱膈窗以及肺窗掃描。儀器參數(shù):120 KV 管電壓;170 mA 管電流;0.875 掃描螺距;5 mm 層厚,5 mm 層距,矩陣512×512。
①對照組與觀察組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對比。②不同組別重癥肺炎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對比。③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④典型病例分析。
研究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行t 檢驗,多組間比較行F 檢驗,使用Pearson 分析各指標間的相關性。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MSCT 出現(xiàn)磨玻璃樣改變、斑片影改變以及肺實變等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對比
不同嚴重級別的重癥肺炎患者MSCT 出現(xiàn)磨玻璃樣改變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呈逐漸降低趨勢;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MSCT 出現(xiàn)斑片影改變、肺實變等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組別重癥肺炎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對比
經(jīng)Pearson 相關系數(shù)分析,MSCT 中磨玻璃樣改變影像學征象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關系,CPIS 評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r=-0.67,0.99,0.45,P<0.05)。見表3。

表3 MSCT 影像學征象、CPIS 評分、PCT 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胸部平掃及成像示:兩肺支氣管血管束增多、紊亂,兩肺多見發(fā)絮樣、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諸主支氣管通暢,心臟增大,起搏器置入術后,冠狀動脈壁見多發(fā)高密度影。縱膈內(nèi)未見腫大淋巴結影,兩側胸膜局部增厚,兩側胸腔見弧形水樣密度影(見圖1、圖2)。

圖1

圖2
胸部平掃及成像示:兩肺支氣管血管束增多、紊亂,兩肺多見發(fā)絮樣、斑片樣密度增高影,較前部分病灶縮小、部分病灶密度增高;諸主支氣管通暢,心臟增大。縱膈內(nèi)未見腫大淋巴結影,兩側胸膜局部增厚,兩側胸腔見弧形水樣密度影,較前右側減輕。起搏器植入術后(見圖3、圖4)。

圖3

圖4
患者性別:女;年齡:86 歲;癥狀:反復發(fā)熱,咳嗽一周,加重一天入院,神志清,雙肺呼吸音粗,少許干濕啰音,胸部CT 見圖1、圖2。經(jīng)治療后一般情況較前好轉,無發(fā)熱盜汗,時有咳嗽,少量白痰,無咯血,胸悶氣喘明顯好轉,無端坐呼吸,無胸痛及放射痛,精神食納可。查體:血壓122/70 mmHg,神志清,雙肺呼吸音粗,無啰音,心律齊,無雜音,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雙下肢不腫,見圖3、圖4。
肺炎是一個十分廣泛的概念,由生物性、物理學以及化學性因素所引發(fā)的肺部炎癥均歸屬于肺炎,是呼吸系統(tǒng)多發(fā)、常見疾病,可發(fā)于任何年齡層。由于肺炎常缺乏明顯呼吸系統(tǒng)癥狀,且癥狀多不典型,病情進展較快,不僅容易導致漏診、誤診,病況嚴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14-15]。重癥肺炎是指肺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未及時控制及治療或抵抗力差導致疾病發(fā)展速度快,進而引起嚴重感染導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且預后質量較差的一類疾病[16-17]。而臨床對于重癥肺炎的概念也較為寬泛,多指伴有意識障礙、生命體征無法維持,并伴有多臟器功能受損的肺炎類型,但重癥肺炎也可進一步發(fā)展,增加肺炎患者死亡風險[18-19]。如何更好地判斷重癥肺炎患者病情進展,使臨床醫(yī)師能夠更好地實施針對性救治手段,從而在提高存活概率的同時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
MSCT 使用錐形線束掃描,采用陣列探測器和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獲取成像數(shù)據(jù),增寬了每次掃描的線束覆蓋范圍,實現(xiàn)了多排探測器并行采集多排圖像的功能,在降低采集層厚的同時有效增加了采集速度,一次曝光即可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圖像的數(shù)據(jù),是新世紀影像技術的頂端[20]。CPIS 能夠對患者進行較為全面的肺部感染評估,其評分指標項目包括體溫、血白細胞(WBC)、分泌物、氧合指數(shù)、X 胸片浸潤影、氣管吸取物培養(yǎng)或痰培養(yǎng)等,涉及生命體征、實驗室檢查以及影像學表現(xiàn)等多個方面,檢查內(nèi)容較為復雜,但能夠使臨床醫(yī)師較好掌握患者肺部感染的嚴重程度,診斷價值較高,且能夠有效避免抗生素的過分濫用[21]。PCT 作為人體內(nèi)降鈣素的前體物質,主要由體內(nèi)肺與小腸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分泌,且其不會降解為降鈣素,同時也不受體內(nèi)激素水平影響,在健康人血清中水平較低,幾乎無法被檢測,多出現(xiàn)在嚴重感染患者體內(nèi),雖然其確切來源以及病理生理作用目前尚未完全明晰,但其對細菌感染疾病較高敏感性以及特異性使其成為較為理想的檢測指標[2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MSCT 出現(xiàn)磨玻璃樣改變、斑片影改變以及肺實變等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嚴重級別的重癥肺炎患者MSCT 出現(xiàn)磨玻璃樣改變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呈逐漸降低趨勢;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MSCT 出現(xiàn)斑片影改變、肺實變等影像學征象患者占比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隨著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一步發(fā)展,患者MSCT影像學征象中磨玻璃樣改變逐漸減少出現(xiàn),且CPIS得分與血清PCT 水平進一步升高,與劉曉暉等(2022)[23]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進一步對MSCT 影像學征象變化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磨玻璃樣改變的減少可能與其發(fā)生肺間質病變有關。在肺炎的病理變化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所引發(fā)的肺泡內(nèi)炎癥會導致少量組織碎片、組織滲出液在其內(nèi)堆積,以至于在影像學中出現(xiàn)磨玻璃改變。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肺部炎癥進一步加重,則會在此基礎上直接引起固有肺組織密度增高,導致磨玻璃改變征象變化。當重癥肺炎患者MSCT 影像學征象中磨玻璃樣改變減少,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升高,則代表重癥肺炎患者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本研究結果顯示,MSCT 中磨玻璃樣改變影像學征象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關系,CPIS 評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表明MSCT 影像學征象中磨玻璃樣改變減少,而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越高,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越危急。
綜上,重癥肺炎患者MSCT 影像學征象中磨玻璃樣改變減少,而CPIS 得分以及血清PCT 水平越高,則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越危急,臨床醫(yī)師可以此為指導對患者病情進行相應評估,從而判斷重癥肺炎患者危急程度,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