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輝蘇,楊 超(通訊作者),王 剛
(徐州市腫瘤醫院 超聲科,江蘇 221000)
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兩類甲狀腺疾患,結節性甲狀腺腫為良性甲狀腺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多導致的甲狀腺腫大,為一種良性結節[1],而甲狀腺腺瘤則為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2],二者的臨床表現具有較高的相似度,但在病機、病理特征以及臨床治療等方面的差距甚遠。結節性甲狀腺腫無需行手術,患者痛苦較輕,但無法避免復發率高的缺陷[3],而甲狀腺腺瘤則存在惡變以及繼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對于該疾患的患者多以手術治療為主[4]。因此,有效鑒別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事關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預后情況。現階段,甲狀腺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多種多樣,包括高分辨力超聲檢查、超聲引導下活檢等[5-6],而超聲檢查因其無創性、操作便捷以及費用低廉等特性在臨床甲狀腺病變的診斷以及篩選中使用頻次較高,受到諸多醫患的青睞[7]。加之甲狀腺位于氣管兩旁,體位表淺,亦是超聲診斷的良好對象,開展檢查較為便利。本研究特探析超聲在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診斷中的價值,對比分析兩種疾病的超聲影像學特點,以提高臨床超聲診斷水平,并為臨床兩類甲狀腺疾患的鑒別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徐州市腫瘤醫院超聲科收治的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甲狀腺疾病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的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接受彩色多普勒檢查;④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心臟系統疾患;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智力與精神異常;④中途轉院或放棄治療。依據病理學診斷結果將其分為結節性甲狀腺腫組(結甲組,59 例)和甲狀腺腺瘤組(腺瘤組,31 例)。結甲組男35 例,女24 例,年齡23-75(51.26±8.23)歲;腺瘤組男18 例,女13 例,年齡23-75(51.51±8.00)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經徐州市腫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采用儀器LOGIQ E9,仰臥位,暴露頸部后水平平掃,觀察甲狀腺的形態、邊界是否有腫大;以鄰近胸鎖乳突肌回聲為參照,判斷甲狀腺結節的回聲水平。隨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進行再次檢查。
①以病檢結果作為金標準,統計超聲對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診斷的效能。②超聲影像學特征。③血流信號分型。共分為4 型,結節內部無血流信號、出現血流信號、出現點狀血流信號、血流信號呈樹枝狀或網狀,且血流豐富,分別計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④結節內部與周邊血流參數,包括舒張期最低流速(Vmin)及收縮期時的最大血流速(Vmax),并計算阻力指數(RI)。
使用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年齡、Vmin、Vmax 以及RI 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性別、診斷效能、二維聲像圖資料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血流信號分型行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超聲對結甲正確診斷56 例(94.92%),誤診為腺瘤者3 例(5.08%);對腺瘤正確診斷26 例(89.66%),誤診為結甲5 例(17.24%)。見表1。

表1 超聲對兩種甲狀腺疾患診斷的效能(例)
在結節數目比較上,結甲組單發占比8.47%,多發占比91.53%,腺瘤組單發占比90.32%,多發占比9.68%,結甲組單發占比低于腺瘤組,其多發占比高于腺瘤組(P<0.05);在結節大小比較上,結甲組<1cm、1-3cm、>3cm 者占比分別為55.94%、28.81%和15.25%,腺瘤組則分別為16.13%、45.16% 和38.71%,結甲組<1cm 占比高于腺瘤組,但其1-3cm、>3cm 者占比均低于對照組(P<0.05);在暈環比較上,結甲組暈環、無暈環分別為5.08% 和94.92%,腺瘤組則分別為22.58% 和77.42%,結甲組暈環占比低于腺瘤組,無暈環占比高于腺瘤組(P<0.05)。見表2。

表2 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二維聲像圖資料對比[n/(%)]
結甲組血流信號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分別占比47.46%、33.90%、11.86% 和6.78%。腺瘤組則分別為6.45%、22.58%、38.71% 和32.26%,結甲組血流信號Ⅰ型、Ⅱ型占比高于腺瘤組,其血流信號Ⅲ型、Ⅳ型占比低于腺瘤組(P<0.05)。見表3。

表3 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血流信號分型情況比較[n/(%)]
腺瘤組在結節周邊血流參數的Vmax 與RI 均高于結甲組(P<0.05)。見表4。
表4 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結節內部與周邊血流參數水平比較(±s,cm/s)
結節內部血流分布周邊血流分布組別結甲組(n=59)腺瘤組(n=31)t 值P 值Vmax 5.70±2.10 5.68±2.05 0.04 0.97 Vmin 3.51±1.82 3.53±1.79 0.05 0.96 RI 0.55±0.13 0.52±0.15 0.99 0.33 Vmax 6.31±1.69 11.05±1.47 13.20 0.00 Vmin 3.50±0.45 3.61±0.23 1.27 0.21 RI 0.13±0.05 0.47±0.10 21.55 0.00
當前甲狀腺疾病的檢出率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腫瘤性病變以甲狀腺乳頭狀癌與腺瘤最為多見[8]。結節性甲狀腺腫在臨床中的發病率居高不下,約為4%[9]。腺泡細胞肥大增生以及病理性血管增多會引發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甲狀腺不規則腫大,在疾病的后續進展中,極易出現惡變而形成乳頭狀癌甚或是甲狀腺癌[10]。臨床已有文獻證實,病因與碘營養狀況、自身免疫功能紊亂以及局部放射治療等有關[11]。在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病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不易被發現,這也是導致后期病情迅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12]。甲狀腺腺瘤,顧名思義為甲狀腺的良性腫瘤,多以濾泡狀腺瘤為主[13],發病群體以<40 歲女性占比較高。隨著吞咽動作引發腺瘤的上下活動,生長較為緩慢,但不排除有惡變的可能,臨床實踐點明其癌變率約為10%~25%[14],同時還會引發甲亢,占比約20%[15]。現階段兩種甲狀腺疾患在影像、聲像圖的檢查上呈現出或多或少的相似性,稍有不慎則會出現臨床誤診的情況。因此,需要對上述兩種甲狀腺疾病的超聲檢查特征進行鑒別,以提高臨床的診斷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發現,超聲對結甲正確診斷56 例(94.92%),誤診為腺瘤者3 例(5.08%);對腺瘤正確診斷26 例(89.66%),誤診為結甲5 例(17.24%),說明超聲在結節性甲狀腺腫與甲狀腺腺瘤的鑒別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效能。本研究還發現,在結節數目比較上,結甲組單發占比8.47%,多發占比91.53%,腺瘤組單發占比90.32%,多發占比9.68%,結甲組單發占比低于腺瘤組,其多發占比高于腺瘤組(P<0.05);在結節大小比較上,結甲組<1cm、1-3cm、>3cm 者占比分別為55.94%、28.81% 和15.25%,腺瘤組則分別為16.13%、45.16% 和38.71%,結甲組<1cm 占比高于腺瘤組,但其1-3cm、>3cm 者占比均低于對照組(P<0.05);在暈環比較上,結甲組暈環、無暈環分別為5.08% 和94.92%,腺瘤組則分別為22.58% 和77.42%,結甲組暈環占比低于腺瘤組,無暈環占比高于腺瘤組(P<0.05)。說明二維超聲檢查能夠依據結節數目、大小以及形態特征,對結節性甲狀腺腫與甲狀腺腺瘤予以鑒別[16]。究其原因,結節性甲狀腺腫為非毒性的甲狀腺腫的結節期,結節的形成多在小葉或一群充滿膠質的濾泡組織周圍,在纖維結締組織的包饒與間隔中形成,結節以多發性居多,同時會不對稱地散布于甲狀腺內,故而臨床若用超聲進行檢查,作出診斷的難度不大[17-18]。但亦無法排除部分單發結節的出現,其與腺瘤的相似度較高,故而無法避免術前被誤診為腺瘤的可能,提示部分單發結節的結節性甲狀腺腫同時具有甲狀腺腺瘤的部分特征,臨床需要對此加以重視與警惕。本研究亦在超聲診斷時,將3 例單發性結節性甲狀腺腫誤診為甲狀腺瘤。而甲狀腺腺瘤則以單發結節較為多見,兩側葉及峽部均可出現。研究認為,包膜和暈環是良性結節的征象,也是結節性甲狀腺腫與甲狀腺腺瘤的鑒別診斷要點之一。現在公認除了血管因素外,結節包膜組織受壓后萎縮、周圍組織的炎性滲出以及粘連等諸多因素均能夠導致甲狀腺結節暈環的產生[19]。作為一類增生性疾患,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結節一般不見包膜,只有當患者病程較長的情況下包膜才會形成,且包膜的形狀不完整,厚薄不均,結節周圍很少出現暈環,其與周圍組織的界限不明顯;而甲狀腺腺瘤則為增生性結節,其周圍的腺體組織在受壓后隨即出現萎縮,加之原有結締組織的殘留,周圍組織刺激腫瘤膨性生長,加速新的結締組織的形成,繼而包膜得以出現,因此約2/3 以上的腺瘤其周邊可見暈環。實體瘤的生長依賴于血管,血管作為腫瘤生長的形態學前提,所以對于結節、腫塊的血流檢測在臨床中顯得尤為必要且重要。本研究發現,結甲組血流信號Ⅰ型、Ⅱ型占比高于腺瘤組,其血流信號Ⅲ型、Ⅳ型占比低于腺瘤組(P<0.05),提示甲狀腺腺瘤患者血流分型構成比異常。分析原因,結節周圍有纖維組織的包饒,結節內部有纖維組織的阻隔,使得間質血管受壓造成供血不足的情況,由此可以將血流信號的缺乏視為增生性結節的典型特征[20-21]。而腺瘤內部以及周邊血供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相比更為明顯,在腺瘤周圍呈現彩色血流形成的花環征,因此花環征則為甲狀腺腺瘤的典型特征。超聲檢查能夠反映甲狀腺內部的微小病灶,同時還可以對病灶周邊情況以及內部有無鈣化、血流學特征等予以顯示,幫助臨床對腫瘤的性質作出斷定。另外,本研究還發現,腺瘤組在結節周邊血流參數的Vmax 與RI 均高于結甲組(P<0.05),說明Vmax 與RI 可作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鑒別的參考依據[22]。惡性腫瘤的持續生長有賴于新生的血管,因此腺瘤病灶中血流速度更快,且內部血管較為豐富[23-24],而良性結節或腫瘤通常是由其宿主提供血液而生長,血流大部分流速較為緩慢,走向相較而言更為規律[25]。因此,Vmax 與RI 可以反映結節與腺瘤內血流的情況,進而幫助臨床對疾患作出診斷。
綜上所述,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具有不同的超聲特征,具體表現為結節性甲狀腺腫為甲狀腺雙側葉內多發病灶,無明顯的包膜,彩超顯示內部可無血流信號或少量血流信號;而甲狀腺腺瘤則多為單側單發,有聲暈,彩超顯示腫塊周邊有明顯的血流環繞,可探及血流信號。依據二維超聲圖像特征甲狀腺結節的大小、數目、形態、位置,結合彩色多普勒血流參數,臨床可以對上述兩類甲狀腺疾患做出較為精準的判定,為后續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避免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的情況出現,促進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