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梅,郭子玉,董應梅,鐘日花
(東莞市石排醫院 超聲科,廣東 523000)
腦外傷、缺血性腦病、腦出血等疾病患者由于病情進展迅速且病情兇險,存在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在搶救及治療過程中,常需迅速建立有效、通暢的靜脈通路,便于給患者輸注相關藥物來控制病情進展[1]。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PICC)是一種新興的深靜脈置管技術,該方法操作簡單、可輸注多種藥物、穿刺次數少、使用期限長且安全,可以及時檢測中心靜脈壓,調整補液的速度及劑量,廣泛用于靜脈營養、化療等領域,也能夠為患者提供方便[2]。但是由于穿刺會導致局部血管損傷,并引起血流動力學變化,易出現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將引發嚴重后果,影響患者的治療及生活質量[3]。因此,早期發現血栓形成,并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十分重要。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檢查血栓發生的無創、有效方式,能顯示PICC 尖端位置,明確血管內的走行,顯示有無血栓形成及管腔通暢程度,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4-5]?;诖耍狙芯坎捎貌噬嗥绽粘晫ICC 置管患者進行檢查,觀察血栓形成情況及超聲影像學特征,探究超聲對患者PICC 置管后血栓發生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發現血栓形成及治療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選取東莞市石排醫院2019 年5 月至2022 年5月實施PICC 置管并在本院進行彩超篩查上肢靜脈血栓的93 例患者。納入標準:①于我院進行PICC置管的患者,并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②年齡>18歲;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上肢肌力及功能異常患者;④存在嚴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⑤伴有免疫功能障礙患者;⑥伴有精神障礙或無法配合治療患者;⑦既往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史患者。其中,男性58 例,女性35 例,年齡為34-72 歲,平均年齡(55.69±8.14)歲;置管時間為1 周-2 個月,平均置管時間(1.02±0.29)個月;腦外傷20 例,腦梗塞28 例,腦出血23 例,缺血性腦病22 例;患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 例,高中及專科31 例,本科及以上27 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所有受試者均置入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 管,左上臂靜脈置入22 例,右上臂靜脈置入71 例。采用日立ARIETTA7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上肢靜脈血栓情況,超聲探頭:7.5-12Hz。檢查前先觀察置管處皮膚狀態,超聲檢測時從置管處根部橫切,找到置管所在靜脈沿其走行向近心段追蹤,對肘正中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腋靜脈、肱靜脈行全程探查,觀察置管根部周圍是否有炎性改變、導管在靜脈內的長度及走向,觀察靜脈管徑、血流方向,加壓探頭靜脈能否壓癟、是否有血栓形成、形成部位及累及范圍、管腔內有無血流信號、充盈缺損等情況,并對血栓是否有脫落風險進行評估。根據超聲診斷標準[6]、實驗室檢查、患者臨床癥狀等,最終確定患者靜脈血栓形成。
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93 例PICC 置管患者中有19 例形成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血栓形成率為20.43%。分別是:腋靜脈5 例,鎖骨下靜脈2 例,頭靜脈2 例,無名靜脈1 例,肱靜脈1 例,貴要靜脈1 例,尺靜脈1 例,鎖骨下靜脈、腋靜脈及貴要靜脈多處血栓6 例(其中有1 例伴有頸內靜脈血栓);其中右側11 例,左側8 例,男14 例,女5 例。
19 例患者血栓寬度(0.54±0.13)cm,長度(3.59±0.87)cm。與健側靜脈血管對比,根據血栓阻塞程度及范圍的不同,管腔部分或完全閉塞,患側局部靜脈內徑增寬、無壓癟感,低回聲重填管腔,彩色多普勒顯示血流信號變窄、不規則或完全無血流信號。
PICC 置管后至血栓發生時間為5-37d,超聲探查到血栓后,給予抗凝治療,熱敷患肢,對癥狀明顯消失患者及時復查超聲,對于癥狀加劇給予拔管后溶栓治療,直至治療結束部分患者靜脈血栓全部消失或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見圖1。

圖1 典型靜脈血栓患者的影像圖
腦梗塞、缺血性腦疾病等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一條安全的輸液路徑,而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血管質量相對較差,加之又需要經常性輸液,若采用普通留置針將反復穿刺血管,引發靜脈炎等,影響患者血管周圍組織,不利于疾病恢復[7]。我國于90 年代末引入PICC 置管技術,該技術操作簡便、安全,能避免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由外周靜脈插入,其頂端位于上腔或鎖骨下靜脈,該位置血流量大,能夠迅速降低液體滲透壓及藥物濃度,便于患者長期接受治療并保護患者的血管壁,近來在化療、卒中等患者治療中均有應用[8-9]。雖然PICC 導管材料為醫用高等級硅膠管,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順應性,對血管的不良刺激較少,但在置管過程中還是會引發靜脈血栓,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并延長患者住院時間[10]。血栓的發生主要是由于:①PICC 導管置入時必然會對患者的靜脈管壁產生刺激,引發反應性炎癥反應,損傷血管內皮,從而引發血栓[11];②腦卒中、腦梗塞等患者置管時間較長,手臂自主活動受限,加之長期臥床,影響其血液流動速度,導致血液瘀滯,引發血栓[12]。急性期血栓脫落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及時診斷靜脈血栓的發生十分重要。核磁共振費用較為高昂,血管造影有一定的創傷性,不利于在患者中開展[13]。而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操作簡單、無創、費用低、重復性好的優點,近來用于靜脈血栓的診斷中,尤其在肢體小靜脈、肌間靜脈的小血栓診出中具有較好效果[14]。研究表明,對采用中心靜脈置入設備腫瘤患者采用超聲定期檢查,可有效提高相關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減少血栓后綜合征的發生[15]。
臨床上多經上肢右側肘正中靜脈置貴要靜脈或頭靜脈置管,經鎖骨下靜脈、頭臂靜脈到達上腔靜脈;而與下肢靜脈相比,上肢靜脈管徑細小、表淺,導管更容易刺激血管壁,增加血栓的發生率[16-17]。本研究中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93 例PICC 置管患者中有19 例形成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栓,血栓形成率為20.43%。分別是:腋靜脈5 例,鎖骨下靜脈2 例,頭靜脈2 例,無名靜脈1 例,肱靜脈1 例,貴要靜脈1 例,尺靜脈1 例,鎖骨下靜脈、腋靜脈及貴要靜脈多處血栓6 例(其中有1 例伴有頸內靜脈血栓)。同時,本研究發現19 例患者血栓寬度(0.54±0.13)cm,長度(3.59±0.87)cm;與健側靜脈血管對比,根據血栓阻塞程度及范圍的不同,管腔部分或完全閉塞,患側局部靜脈內徑增寬、無壓癟感,低回聲重填管腔,彩色多普勒顯示血流信號變窄、不規則或完全無血流信號。與健側靜脈血管對比,根據血栓阻塞程度及范圍的不同,管腔部分或完全閉塞,患側局部靜脈內徑增寬、無壓癟感,低回聲重填管腔,彩色多普勒顯示血流信號變窄、不規則或完全無血流信號。證實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發現PICC 置管后上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重要價值,可觀察患者血管狀態,發現血栓的位置、阻塞程度,避免漏診、誤診,為臨床診斷及聯系評估提供積極參考[18-19]。
對PICC 置管后的靜脈血管超聲檢查,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在檢查時,需將置管靜脈外的其他靜脈也進行全面掃描,防止漏診。如本研究出現1 例伴有頸內靜脈血栓,雖然導管不經過頸內靜脈,但因置管后血流動力學的變化等因素影響,頸內靜脈也可能出現血栓。②檢查時,動作需輕柔,避免對靜脈管腔的過度按壓,尤其是血栓急性期,以免引起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③需熟悉血管解剖結構,當出現血管變異情況時,仔細檢查多支同名血管[20-22]。臨床上PICC 置管后的7-14d,易發生靜脈血栓,此時以微型血栓為主,因此需要注意超聲時機選擇,既要及早發現血栓又要避免過度檢查給患者帶來的經濟負擔。同時預防血栓形成有以下措施:①臨床需加強患者健康教育,改善其認知,促進其進行適當的鍛煉;②在置管時需遵循無菌操作,盡量從貴要靜脈置管;③密切關注置管周圍皮膚變化[23-25]。對于已有血栓發生患者,需及時進行溶栓、抗凝治療,并采用超聲觀察患者血栓治療情況。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單中心研究,納入患者可能存在一定偏頗,后期將擴大樣本量,進行長時間隨訪和觀察。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用于PICC 置管后血栓形成進行實時監測,對血栓情況予以及時檢出和判斷,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給臨床治療提供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