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是堅強的領導力量,包括堅持黨的領導,杰出領袖人物發揮重要作用,黨員和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等;二是科學的理論路線,包括堅持科學理論指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等;三是鮮明的人民立場,包括站穩價值基石,宣傳發動群眾,匯聚人民力量等;四是英勇的犧牲奮斗,包括與兇惡殘暴的追兵阻敵、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內部錯誤思想和錯誤行為堅決斗爭;五是嚴明的紀律規矩,包括嚴格執行群眾紀律和軍事紀律等。
關鍵詞:中央紅軍 巧渡金沙江 成功 重要因素
四渡赤水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人的正確指揮下,再入云南。在極端困難的境況下,威逼昆明,調虎離山,并于1935年5月上旬勝利渡過了天險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通過整理分析文獻資料發現,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勝利的因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堅強的領導力量
(一)堅持黨的領導
聶榮臻在《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中寫道:“長征的勝利說明了一個真理:農民起義沒有共產黨的領導,近代的革命運動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都是不能成功的。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才形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流;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之所以取得最后勝利,各路紅軍始終未被敵人所撲滅,就集中地說明了這一點?!保?]毛澤東則強調:“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保?]巧渡金沙江作為中央紅軍長征歷程中的重大勝利,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同樣是不可能設想的。黨的領導是取得這一偉大勝利的根本政治前提,它既為革命事業指明了方向,也為革命事業凝聚了力量。黨制定的保存革命力量、北上抗日的戰略目標,是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最重要的方向指引。也正是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實現了最廣泛、最穩固的團結,并按照黨中央制定的正確戰略戰術,經過艱苦奮斗,成功渡過了天險金沙江。
(二)杰出領袖人物發揮了重要作用
列寧在《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一文中指出:“在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的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保?]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這樣一批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人物。陳云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道:“欲問赤軍何以能克服困難?我以為赤軍中確有一些領袖,這些領袖,非但聰敏,且有才能?!薄按_由于赤軍中有天才之領袖,有能為之干部。赤軍中及共黨中之許多人才,確為全國不可多得之人才?!保?]在巧渡金沙江戰略實施過程中,面對優勢敵人的圍堵和極其嚴峻的形勢,毛澤東等人以戰略家的眼光審時度勢,從敵我態勢、時間空間、地理環境等方面分析形勢,在危機中育先機,大膽決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展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斗爭智慧。毛澤東等人指揮中央紅軍充分發揮機動靈活的特點,迂回穿插于敵人重兵之間,實施高度機動的運動戰,采取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略戰術,牽制、調動并打擊敵人,逐漸變被動為主動,最終打破了十數倍于己的敵軍的圍追堵截,勝利渡過天險金沙江,粉碎了敵人圍殲我軍于金沙江南岸的企圖。
(三)黨員和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黨員和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對于取得巧渡金沙江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在戰略轉移中,糧食短缺、宿營地困難是常有的事,但共產黨員總會讓不是黨團員的普通士兵先吃先住。《隨軍西行見聞錄》中有這樣的記述:“在別的軍隊中當一團長,個人生活已極奢華,更無論師長、軍長矣。但赤軍軍官則反是:赤軍軍官之日常生活,真是與兵士同甘苦。上至總司令下至兵士,飲食一律平等。赤軍軍官所穿之衣服與兵士相同,故朱德有‘火伕頭之稱。不知者不識誰為軍長,誰為師長。”“也正因為赤軍領袖在日常生活上與兵士同甘苦,所以雖在各種困難環境之下,而赤軍兵士仍毫無怨言。赤軍領袖之品行及辦事精神,亦為現世一般武人望塵莫及者?!保?]而在戰斗前,連隊中的共產黨員總會事先商議:在戰斗中如果連長、指導員傷亡,由誰繼續指揮,如果繼任的人再出現傷亡,誰再繼任,這樣準備四五個。可見,共產黨員都已帶頭作好了為革命事業犧牲的準備。在與敵人戰斗時,共產黨員沖鋒在前,撤退在后。在前線受傷時,共產黨員不但決不會哭喊呻吟,而且一定會鼓勵戰友繼續戰斗:“同志們!努力沖鋒!”“不要顧我而妨害戰斗?。 保?]黨員和干部吃苦在前,沖鋒在前,發揮了筋骨血脈的重要作用,增進了紅軍隊伍的團結,激發了其他戰士的奮進力量,引領全體紅軍將士不怕犧牲,英勇斗爭,極大地增強了紅軍的戰斗力,成為取得對敵斗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二、科學的理論路線
(一)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斗爭中艱辛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用于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歷程中的重要篇章,又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導下取得的重大勝利。從渡江前對敵我形勢的科學判斷,到擺脫追敵、渡江北上的前進方向的正確選擇,再到實施過程中機動靈活的戰略策略的正確運用,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立場、觀點、方法,又充分結合中國實際,結合當時的具體斗爭環境和現實需要。時任渡江總指揮劉伯承在回憶錄中寫道:“只有毛澤東同志久經考驗的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革命戰略思想,是中國革命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只有它,才能賦予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以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賦予革命軍隊以無堅不摧的戰斗力量。也只有它,才能引導紅軍奇跡似地戰勝千苦萬難,完成長征,走向新的勝利?!保?]
(二)堅持以正確政治方向為引領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取得巧渡金沙江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階段奮斗目標,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長遠目標,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這樣的目標既蘊含著科學性和規律性,又體現了現實性和可行性,符合中國實際,為處于黑暗中的窮苦百姓點燃了希望之火,為中國革命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路徑指引,極大地鼓舞了紅軍將士和廣大人民群眾。許多老紅軍回憶長征歷程時都不約而同地講到了“跟著走”。跟著什么走?跟著黨指引的方向走。在巧渡金沙江的戰略進程中,黨所指引的正確政治方向保證了團結、凝聚了力量,使紅軍將士和人民群眾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知所趨赴,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指引的方向為方向,肩負起抗日救國、解放工農的重要使命,以奪取巧渡金沙江的勝利為新的起點,真正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偉大征程。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會見日本共產黨國會議員訪華代表團時說:“一萬二千五百公里的長征是光榮的,但實際上是由于犯了路線錯誤,被敵人追趕得不得不走的?!保?]這里所指的錯誤路線,即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何為“左”,即主觀超越客觀,嚴重脫離實際。由于“左”傾路線的錯誤指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不得不踏上戰略轉移的征程。在長征初期,博古、李德再犯“左”的錯誤,導致紅軍損失慘重且日益瀕臨絕境。遵義會議以及其后召開的扎西會議從組織上、軍事上結束了“左”傾錯誤在黨中央的領導,逐漸確立了以實事求是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以渡江前后落腳點的選擇為例,中央紅軍佯攻貴陽后,向西轉移并一路探尋落腳點,直到在尋甸縣魯口哨明確提出“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消滅敵人,建立起蘇區根據地”[9],其間,中央紅軍的落腳點進行了多次調整,而每一次調整都是基于敵情、地情、民情的不斷變化和深入分析作出的。再者,在渡江戰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黨和紅軍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各渡口的情況變化和現實斗爭需要,在短短幾天內對渡江的具體地點進行了多次調整。正是因為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摒棄了脫離實際的“左”傾錯誤路線,黨和紅軍才取得了巧渡金沙江的勝利,并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三、鮮明的人民立場
(一)站穩價值基石
毛澤東曾說過:“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離了對群眾的宣傳、組織、武裝和建設革命政權等項目標,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紅軍存在的意義?!保?0]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為救人民于苦難、救民族于危亡而誕生,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巧渡金沙江的戰略實施過程中,黨和紅軍打土豪,分浮財,砸開監獄,釋放被反動政府關押的窮苦百姓,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老紅軍王輝球回憶:“打土豪弄到的財物,少部分作軍需,大部分就地發放給群眾?!保?1]鄒衍回憶:“分給群眾的財物一是動員群眾自己來取,一般群眾想要,但自己不敢來取,這樣就要偷偷地送到群眾家里去?!保?2]在渡江時,幫助紅軍劃船的船工們“日夜進食六次,每次殺豬。而共黨指揮渡河之人員,則每餐之菜蔬只吃青豆?!薄按蛑杏写蟛繉Τ嘬娪泻酶卸S赤軍入川者?!保?3]
(二)宣傳發動群眾
黨和紅軍向沿途百姓和開明鄉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揭露蔣介石及地方軍閥和地主豪紳的罪行,宣傳革命的主張,講解紅軍的政策,號召人民站起來與壓迫者進行斗爭,推翻反動統治,建立工農政權。王輝球回憶:“每到一地,宣傳隊要在很短時間內把當地的風俗民情、土豪劣紳的情況搞清楚?!薄鞍讶罕娬倩睾?,緊接著要配合民運干事,組織群眾打土豪和做擴大紅軍的工作。打土豪是紅軍籌糧籌款籌物的主要途徑?!保?4]鄒衍回憶:“一路上要進行調查,誰是地主,誰是惡霸,這種調查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我們是一路行軍,停留的時間很短,有的就是白天一天或半天時間,休整一兩天的時間是很少的。時間短,一般群眾都不愿說,因此,找調查對象一定要找窮苦人,不找同地主惡霸有關系的,找到了要到僻靜處去談,不然他怕被別人看見,說他和紅軍說了什么,怕地主回來報復。”[15]在渡江前的宣傳工作中,黨和紅軍還注重結合川、黔、滇少數民族較多的特點,宣傳內容和宣傳方式突出體現少數民族特色并結合地方具體情況,增強宣傳發動群眾的效果。這些舉措,加快了沿途百姓的覺醒,為取得巧渡金沙江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匯聚人民力量
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壯舉是在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下取得的,是黨和紅軍的勝利,也是人民群眾的勝利。在聶榮臻看來,長征“不僅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和驕傲,也是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光榮和驕傲,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16]。據老紅軍鄧飛回憶:紅一軍團第六團在從元謀縣白酒坡趕往皎平渡的途中,沿途群眾為了慰勞紅軍并節省時間,“把準備好的飯放在路旁,讓我們戰士用茶缸盛著邊走邊吃。同志們就這樣咬緊牙關,日夜兼程,終于趕在九日上午十時前抵達皎平渡口南岸”[17],最終隨大部隊一道勝利過江。老紅軍羅貴波回憶,在皎平渡找船的過程中,“經過我們宣傳動員,群眾知道了我們是工農紅軍,是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隊伍,是為窮人謀利益的隊伍,是北上抗日的隊伍。因此,群眾的積極性非常之高,沿江一些村莊身體比較強壯的,特別是青年,都積極踴躍幫助紅軍擺渡。在群眾的幫助下,我們又陸續找到兩只船。后續部隊也相繼找到四只船。這樣,我軍便有了七只木船”[18]。而紅九軍團經過宣威等地時的情形則是“宣威、東川一帶群眾對共產黨紅軍很有認識,沿途擴紅,群眾歡迎擁護我們,在急行軍中擴大二百以上。擴紅二千,籌款數萬是有把握,這種條件很難找”[19]。沿途百姓為紅軍帶路,提供物資,提供情報,踴躍參軍,安置傷病員等,既給戰略轉移中的紅軍將士以極大鼓舞,也壯大了與敵斗爭的革命力量,這是紅軍將士之所以能戰勝敵人、勝利渡過金沙江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四、英勇的犧牲奮斗
(一)與兇惡殘暴的追兵阻敵斗爭
中央紅軍第二次進入云南時,蔣介石除了部署負責外線防堵截擊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外,又接連發電給龍云、薛岳,命令“追剿”紅軍的第一、第二、第四縱隊和第五十三師往北向宣威、威寧推進,第三縱隊尾追紅軍,川軍一個師集中畢節機動。在渡過金沙江前,中央紅軍面臨的敵情是“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周渾元一部緊追而至”“滇軍孫渡縱隊從左側進逼”“滇軍及國民黨數十萬軍隊層層設防、處處圍堵”。在中革軍委發布搶渡金沙江的命令時,“敵已集中七十團以上兵力向我追擊。”此時,中央紅軍想要折返貴州已不可能;昆明東北地區地勢平坦,缺少與敵周旋的屏障,想要在此長期立足亦不可能;敵人企圖利用天險金沙江,以重兵構筑包圍圈,將中央紅軍消滅在金沙江南岸??梢?,巧渡金沙江前夕,表面上看,短兵相接的槍炮之戰暫時趨緩,而實際上卻是暗流涌動,危機重重。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黨和紅軍并沒有被嚇倒,他們以堅定的斗爭意志迎難而上,以不屈的斗爭精神同敵人英勇斗爭并取得了勝利。在大部隊渡江期間,紅五軍團奉命殿后阻擊敵人,軍團長董振堂說道:“人在陣地在,要用鮮血和生命來保證黨中央和全軍勝利渡江!”[20]紅五軍團堅守阻擊陣地,以血的代價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沖鋒,保證了大部隊安全過江。
(二)與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
除了與兇惡殘暴的追兵阻敵斗爭,紅軍將士還必須與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紅一軍團第六團趕往皎平渡的途中,因必須搶時間,采取的是急行軍,“我六團指戰員以驚人毅力,每天行程180華里,快速急行在崎嶇的山間小路上。一路上,我們有的戰士實在疲乏勞累了,邊走邊睡,甚至隊伍有時受阻或走不動停頓下來,后頭的人即傳出:‘站著不如坐倒,坐倒不如躺倒,躺倒睡一分鐘也好,可見戰士們累到何等程度?!保?1] 《隨軍西行見聞錄》中記述,金沙江“上游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時水浪已有一二尺,而風雨作時,則水浪驟增至三四尺。金沙江之風勢,真是嚇人。我渡過之時正值怪風驟起,沙灘上之沙土,隨風飛舞,河邊居民在石洞所筑之草屋被風吹去。我站立路中,忽來一陣巨風,竟立足不住而被吹倒于地上,因此我等莫不嘆金沙江風威之大”[22]。可見,金沙江“天險”之名確非虛言。但是,紅軍并沒有因此而畏懼退縮。據陳云所述:“我渡江時,船之兩旁所坐之人數不均,且有立于船中者,船就傾折于北面,船夫則大呼‘先生!背靠云南,意即叫立于船中之人,坐于船之南邊,面向四川而背靠云南,以免船之傾斜?!保?3]在紅三軍團第十一團政治委員張愛萍率第二營和團偵察排奉命沿江北岸西進龍街一帶阻擊追敵的夜行途中,“密云遮住了星光。一堵懸崖絕壁,迎面切斷了去路。怎么辦呢?繞路走吧,怕無法聯絡對岸的部隊,只好搭起人梯,刺刀插進巖石縫里,踩著往上爬。先上頂的,用綁帶做吊繩,把機槍、彈藥箱、電臺吊上去。就是騾馬不能吊,也無別的辦法可想,就干脆丟掉了”[24]。
(三)與錯誤思想和錯誤行為斗爭
遵義會議從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但是,領導地位的鞏固沒有一蹴即至,更不可能一勞永逸。毛澤東在巧渡金沙江的戰略進程中,充分運用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但林彪卻一再質疑。聶榮臻在回憶錄中寫道:“軍事上哪有盡如人意的事情。為了隱蔽自己的企圖和調動敵人,更重要的是為了甩掉敵人,更不可能不多跑一點路;有時敵變我變,事后看起來很可能是跑了一點冤枉路。這也難免。但林彪一直埋怨說我們走的盡是‘弓背路,應該走弓弦,走捷徑。還說:‘這樣會把部隊拖垮的,象他這樣領導指揮還行?!”[25]而面對錯誤思想和錯誤行為,正是因為毛澤東、彭德懷、聶榮臻等大批同志與其進行堅決斗爭,才確保了正確思想路線的貫徹執行,取得了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
五、嚴明的紀律規矩
(一)嚴格執行群眾紀律
沿途百姓之所以支持擁護黨和紅軍,傾盡所能幫助紅軍,重要原因在于紅軍“兵士守紀律,的確不擾民,不動民間一草一木”[26]。黨和紅軍在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宿營時,毛澤東的警衛員在住的主人家看到了一只八音鐘,整點報時的時候會發出八種聲音。警衛員認為革命需要,第二天出發時就悄悄地將這只八音鐘帶走了。到了金沙江邊,毛澤東發現了這個事情,嚴厲地批評了警衛員,并命令他必須將其歸還主人。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非只是寫在紙上,說在嘴上,而是切實落實在行動上。紅一軍團趕往元謀龍街渡的途中,天氣炎熱,路兩旁是老百姓的西瓜地,但老百姓不在地里,紅軍戰士吃了西瓜后,便將買瓜的錢放在瓜皮里,放到地里,留給老百姓。老紅軍羅洪瑞回憶,長征期間有一首紅軍紀律歌,歌詞大意是:“紅軍紀律最嚴明,行動聽命令,不得亂胡行。打土豪、分田地、要歸公,買賣要公平。工農的東西,不可拿分文。講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無產階級、窮苦群眾,個個盡相親。出發與宿營,樣樣要記清。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凈。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銀。便溺找廁所,不搜俘虜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家照此行。”[27]黨和紅軍嚴格執行群眾紀律,有力地打破了國民黨對紅軍所謂“土匪”“強盜”的謠言,贏得了民心,對于勝利渡過金沙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嚴格執行軍事紀律
紅軍僅憑六只破爛的小船在敵人前堵后追的險境中安然渡過金沙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紅軍制定并執行嚴格的軍事紀律。正如陳云所述:“赤軍之渡河技術,有極好的組織。試想,如無較好的組織,則在渡河時,人馬擁擠,一不小心,小船即可翻身,而船只稍有損失,即將延長渡河時間矣。故赤軍在各方面之組織能力,確遠優于南京及各省之軍隊。”[28]為保證紅軍順利渡江,中革軍委成立了渡江指揮部,由劉伯承任司令,陳云任政委,在江的南岸親自指揮渡江,所有渡江部隊都必須服從指揮部的統一指揮。渡江指揮部制定了《渡河守則》,并在抵達江邊前的行軍途中沿途貼布,廣為傳達。部隊到達江邊后,必須停止,禁止進入河灘、靠近渡船。各部隊聽號音前進,依次渡河。每條船編上號碼,標明可乘坐的人數和座位次序??沾竭_渡口時,根據該船所能坐的人數安排紅軍上船,上船時只能一路縱隊,不能擁擠。每條船上指定了一名負責人,即使軍團首長坐到這條船上,也必須聽從負責人的指揮。如陳云所述:“赤軍之對于服從命令紀律之嚴,亦非國軍所可及。”[29]正是由于紅軍制定了嚴格的紀律,紅軍將士切實遵守紀律,才能在后有追兵、前有阻敵的險境中有序地渡過金沙江。
六、結語
中央紅軍之所以能取得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基于黨的堅強領導,得益于正確理論路線的科學指引和初心使命的正確引領,是黨和紅軍嚴守紀律規矩,敢于斗爭并善于斗爭的必然結果。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維護核心、擁戴核心;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必須牢記初心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以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正確應對風險挑戰,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必須嚴明紀律規矩,以紀律定方圓,以規矩促發展。唯有如此,方能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參考文獻:
[1] [16] 聶榮臻.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M]//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回憶史料: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10,110.
[2] 毛澤東.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M]//毛澤東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3] [蘇]列寧. 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M]//列寧全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6.
[4] [5] [6] [13] [22] [23] [26] [28] [29] 陳云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9,88-89,87,74-75,73,72,87,74,74.
[7] 劉伯承. 回顧長征[M]//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回憶史料:1.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6.
[8] 戚義明. 毛澤東對長征的總結評價及其現實啟示[J]. 毛澤東研究,2017(1):100-106.
[9] 中革軍委關于野戰軍速渡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M]//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21.
[10] 毛澤東. 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M]//毛澤東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11] [14] 王輝球. 漫話長征中的宣傳鼓動工作[M]//沈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 紅軍將士憶長征. 沈陽:白山出版社,1996:30,29-30.
[12] [15] 鄒衍. 長征記憶[M]//沈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 紅軍將士憶長征. 沈陽:白山出版社,1996:37,37.
[17] [21] 鄧飛. 回憶紅軍進入云南搶渡金沙江(節錄) [M]//中共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 紅軍長征過祿勸. 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99-100,99.
[18] 羅貴波. 革命回憶錄[M]. 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81-82.
[19] 羅炳輝、何長工關于紅九軍團占領東川、擬到蒙姑渡江致朱德電[M]//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28.
[20] 謝良. 金沙江畔阻擊戰[M]//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回憶史料: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117.
[24] 張愛萍. 從遵義到大渡河[M]//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回憶史料: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51.
[25] 聶榮臻. 聶榮臻回憶錄:上[M]. 北京:戰士出版社,1983:258.
[27] 羅洪瑞. 長征追記[M]//沈陽軍區政治部編研室. 紅軍將士憶長征. 沈陽:白山出版社,1996:149-150.
基金項目:2023年度云南省黨校(行政院校)系統課題“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啟示研究” (2023YNDXXT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