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任文峰
摘 要: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當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受到意識形態工作者供給能力、網絡意識形態滲透以及錯誤社會思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中國共產黨必須重視提升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整體素質,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力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并且創新意識形態話語表達,提高意識形態傳播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意識形態話語權 理論自覺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時代境遇之下,我國面臨極為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盡管我國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工作取得了較為可觀的進展,但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這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也給黨加強建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時代價值
(一)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捍衛意識形態安全的堅固堡壘
一個國家政權若失去意識形態話語權,勢必會導致輿論支持的弱化甚至缺失,釀成政權倒臺的悲劇。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我國的革命和建設,單憑物質條件是無法取得成功的,我們黨過去不管多么軟弱,不管多么艱難,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及其轉化成為的強大戰斗力始終是最牢固的“地基”,支撐著革命和建設事業砥礪前行,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或是將來,這都是我們的優勢所在。[1]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設,對幫助我們明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兩方面都蘊含著巨大的時代價值,從而能有效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的入侵,防止陷入意識形態的圈套,避免走向否定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而捍衛我國意識形態的
安全。
(二)批判整合社會思潮,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一方面,社會思想良莠不齊,極易造成思想的混亂和信仰的真空。另一方面,每一種社會思潮在不同的群體和領域間流動,必然會努力去拓展各自的影響空間,不斷壓縮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空間。一旦條件具備,產生群體極化效應,這些社會思潮就會演變成直接的社會行動。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進一步實現產生了不確定性,對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須突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實踐指導功能,并進一步探索有效話語表達方式,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促使更多的人認清各種社會思潮的實質,從而了解、接受、信仰馬克思主義。
人們對多種社會思潮加以對比辨別,認清其實質并最終站在馬克思主義隊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對其他社會思潮進行批判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強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既可有效遏制其他社會思潮話語對馬克思主義的沖擊和削弱,又可對各種思潮的利弊進行辯證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此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優勢和說服力,提高馬克思主義引領和整合多元化社會思潮的能力。
(三)防止信仰缺失,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合法性是現代政黨存在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一個政黨實現有效統治的執政基礎。在不同歷史時期,執政黨執政基礎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傳統社會政黨執政主要依靠暴力機器,不管人們是否愿意都必須接受。而現代社會獲得執政“合法性”更多憑借的是基于社會成員發自內心的認同而受到的普遍支持。當談到文化或意識形態時,人們往往用“認同”一詞來表達心理傾向,政治學教授王邦佐將意識形態認同理解為“對黨的指導思想及其衍生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等產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傾向,一種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2]。認同只是信仰的初始階段,認同某個事物并不代表就信仰它,但信仰卻是對某事物的極度信奉,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終極價值追求,因而信仰必然意味著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否能為人民群眾所信仰,關系著其能否給中國共產黨執政提供合法性解釋并且凝聚社會共識。[3]
“任何一種政治系統,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民眾對它所持有的忠誠心。”[4]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作為一種觀念的力量,意識形態只有實現話語權,被社會民眾廣泛認同,并逐漸成為一種精神信仰,才能在凝聚民心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才能使黨獲得執政的合法性,從而有效地支撐起國家政治系統的正常運轉,推動整個社會健康、穩定地發展。
(四)凝聚社會共識,提高為實現中國夢自覺奮斗的覺悟
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是中國夢實現的內在要求,首要原因在于它能夠充分整合社會思想、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為實現中國夢筑牢根基。
具體而言,第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實現,可以通過設定共同的價值規范和目標,建立一個具有共同意志的集體,將社會成員凝聚在一起。第二,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充分發揮“黏合劑”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面對社會問題和利益沖突時,以關注民生問題為先,能自覺汲取一切進步的思想認識,切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因而能有力地整合社會成員的思想。第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非常注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在諸多思想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共性。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在傳播時更容易令人民群眾產生共鳴,并推動人民群眾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擴大影響力。
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認知到情感的激發,再到將情感付諸實踐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自身的自覺性。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至關重要。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意識形態工作者供給能力面臨更高要求
意識形態傳播是構建意識形態話語權非常重要的一環。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使得公眾話語表達的渠道越發多樣,話語主體更加多元。以宣傳者為中心單向進行的傳播模式已不能適用當前公眾擁有極大信息傳播能力的現狀,這對意識形態相關領域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意識形態傳播效果評價的重視度。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必須密切關注且回應現實問題,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增強意識形態傳播效果的關鍵在于提高對社會現實的解釋力,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受眾的評價與反饋來實現。但是“關于受眾的信息以及宣傳內容的反響、評價等工作,大規模且深入的受眾調查和效果評估很少”[5]。這容易導致傳播內容難以與公眾的需求精準匹配,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與時俱進。意識形態話語本身是嚴肅且抽象的,以往主流媒體進行意識形態傳播時的話語表達也是枯燥晦澀的,這加大了意識形態話語傳播者與受眾的話語距離,導致受眾無法將其有效內化。這種“傳統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高普適性、無差別的獨白式宣傳語態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6]。因而,意識形態工作者要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傳播話語要緊跟大眾日常話語潮流。
(二)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便利西方意識形態滲透
在全球化信息交流傳播中,西方國家憑借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以及話語權優勢大肆向他國進行意識形態的“單向傳播”[7]。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趨復雜化。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領域已然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陣地。一是利用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占據的巨大優勢,頻繁制造熱點話題,在網絡上進行發酵傳播以抹黑中國;二是通過傳播影視作品、廣告、新聞、書籍等,廣泛宣揚其政治文化理念,逐步加強人們對西方文化、制度的認可與推崇。
(三)錯誤社會思潮軟性消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
近年來,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各類社會思潮相互碰撞。“錯誤社會思潮變換花樣發起意識形態新詰難、公開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和“憲政民主”等逐漸減少,但近年來軟性消解比較明顯。”[8]錯誤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軟性消解”主要通過傳播話語的生活化、手法的迂回性和方式的樂化來實現。特別是在網絡的助推下,其呈現更加具有隱晦性和欺騙性,增加了大眾辨別對錯的難度。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相較于以往直接的表現方式,其披上了一層“還原歷史真相”的偽裝外衣,往往借著社會熱點事件調侃甚至歪曲、篡改歷史事件與人物,以此制造噱頭吸引人們的眼球。正確看待歷史關乎一個國家的現實與未來。這種軟性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逐步侵蝕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嚴重危害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提升路徑
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成績與我們黨建構意識形態話語權的高度的理論自覺是分不開的。中國共產黨要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必須增強這種理論自覺,提高學習、運用和發展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一)提高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整體素質
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肩負著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政治使命。建設高素質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是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提。
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早在抗日戰爭初期就說過,系統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提高黨的戰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中國共產黨也未曾減輕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的重視程度,多次提及將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我國的重要戰略任務。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全黨的“必修課”,既是時代對黨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以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黨的重要途徑。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教育,從理論上講,有助于打牢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的理論知識,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觀察、解讀并引領時代的能力;從實踐上講,有助于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隊伍正確處理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以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錯誤論斷,對其進行科學且理性的批判,積極解答各種歷史和現實問題,使馬克思主義更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
(二)擔當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重任
社會實踐是孕育理論的母體,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必須深入人民群眾生活實踐,在提煉升華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繼續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并與時俱進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一方面,面對西方意識形態的隱形滲透,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是無濟于事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
伍。”[9]構建可以解讀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增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面對新階段的新情況、新問題,黨需要堅定不移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更加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以獨特性的理論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進入新時代以來,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黨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對于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也做了許多戰略性和方向性的部署,并高度重視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前沿。有了這樣的理論自覺,爭取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
(三)創新發展意識形態傳播方式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深刻變化。
大力推進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以網絡技術拓寬意識形態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意識形態傳播能力。[10]尤其是在宣傳方面,深度融合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豐富意識形態傳播載體,搶占信息傳播高地,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網絡斗爭中的優勢。同時,在傳播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不斷創新。首先要重視話語的大眾化、網絡化表達。隨著互聯網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愈發緊密,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離不開“網言網語”,用富有時代氣息的網絡話語來表達和傳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觀點、價值取向和政策主張,有利于將理論性的、政治性的話語化解成群眾能夠接受的大眾話語,增強語言表述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把理論講“明”、講“透”,增強話語表達的有效性。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度,切忌“泛娛樂化”,造成話語權威性的消解。其次,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國際化表達,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打造既具有中國特色又面向世界的話語系統,贏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 王邦佐,等. 執政黨與社會整合: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社會整合實例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7.
[3] 黃磊,曲建武. 習近平關于意識形態重要論述中人民性的四重意蘊[J].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21(3):71-77.
[4]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 重建歷史唯物主義[M]. 郭官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264.
[5] 袁健. 算法推薦賦能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2-32.
[6] 張華. 新宣傳:新傳播形態下的宣傳調適與新時代治理術[J]. 新聞大學,2018(5):14-19,146.
[7] 朱艷. 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傳播不平衡現象[J]. 當代傳播,2005(5):75-77.
[8] 魏志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意識形態風險及其防范[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7):130-139.
[9]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22-10-16.
[10] 呂峰,王永貴. 提升我國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思路[J]. 理論探索,2022(4):57-64.
*本文通訊作者:任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