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底蘊、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3-08-20 09:58:23張麗峰
文教資料 2023年8期

張麗峰

摘 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蘊緣起于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在革命文化中淬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展。新征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現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現階段,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繼續推進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發揮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育人效果,運用好新媒體傳播效能,滿足精神文化多樣性需求。

關鍵詞: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

“民亦勞止,汔于小康”,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完成迎來了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中國人民邁向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精神生活作為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維度,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所突顯的時代價值也愈發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1],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解決精神相對貧乏的問題,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才是中國式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也離不開精神層面的充實,由此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在1986年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中,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2]在共同富裕富裕的問題上,鄧小平堅持“先富帶動后富”,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艱苦創業獲得“先富”,再去帶動“后富”。鄧小平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論述中主要強調了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浪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鄧小平也指出精神生活同樣的發展必須跟上物質生活的發展步伐。雖然鄧小平沒有明確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但是通過他提出的“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建設方針可以看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也包含著精神生活的富裕,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來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從而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為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條件和精神動力。

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兩手抓,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再到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在逐漸提升,不同領域的學者也都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主題上進行探討分析,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

有學者從時代內涵出發,論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蘊。例如潘玉騰等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精神生活的視角關于共同富裕的一種理論闡述,其邏輯起點是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前提在于豐富且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精神文化發展成果是關鍵要義,內在要求是推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均衡化發展,將目標分為個人發展全面、社會精神健康、國家文明昌盛這三個樣態,強調以強烈的精神自覺,通過精神創造、精神交往、精神享受的聯動優化,滿足人民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3]。段妍等指出,“精神生活無法通過人均收入水平、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具體的數字指標去衡量,但是可以從個體、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對精神生活富裕的基本內涵進行全面把握,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體現在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的精神文化享受,保持一種豐盈均衡的狀態;其次,人民群眾精神境界與文明素質在實現整體性前進之后,迎來全社會文明風尚澄明向善的樣態;最后,在國家層面上精神生活便是要求煥發出強大的文化自信,展現恢弘自信的質態”[4]。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

羅會德指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需要、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必然要求、聳立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根本選擇”[5]。李茹佳認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回應”[6]。萬平強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內心富足的人生理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內心富足的人生理想、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國家夢想”[7]。萬華穎指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對社會實踐的理性反思”[8]。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挑戰

王瑞、郭苗認為,“精神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和不協調的挑戰阻礙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即城鄉精神文化和區域精神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公共基礎文化設施利用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充分;精神文化發展的對象覆蓋和內容覆蓋不全面;精神文化產品質量和數量以及需求和供給的不協調”。王金、孫迎聯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存問題概括為“物質發展與精神享受不充分、美好需要與精神供給不對稱、理論認知與可行能力不匹配”三個方面。柏路、包崇慶從文化維度出發,認為文化建設的成敗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息息相關,指出文化領域的社會再生產存在著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放緩,強調“文化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約精神生活的享有程度、文化消費主義膨脹制約精神生活的價值取向與實踐動力、文化轉型焦慮與西方文化滲透影響精神生活的自信狀態”[9]。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王洪波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放在一起討論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提出“通過高質量發展來推動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過美創建好生活促進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0]。代玉啟認為,“除了要繼續推進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之外,還需要在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載體建設,基于數字化賦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激發同心同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等這幾方面下功夫,從而在打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基上,促進精神生活豐富與提升、凝聚全民的 思想行為共識、促進精神生活交流交融、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需要、增強全民精神力量”[11]。

以上研究成果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時代價值、現存問題以及實踐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探析,既在理論層面進行內涵與價值的闡發,又在實踐層面上結合時代背景和困境挑戰提出相應的實踐對策和路徑,為進一步探討這一主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基礎。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到路徑可以看出,學者們是基于精神生活本身的富裕程度來進行探析論述,將其與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相區別開來,但是缺乏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后綴做出明確的界定,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更多體現在與物質生活之間的“共同富裕”,也就是二者的協調發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地域或者行業間的不平衡現狀,而是解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不協調與不平衡,雖然作為社會意識范疇的精神領域可能會落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但二者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區間,這樣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才能得到良性的發展。所以不管是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還是價值出發,落實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上關鍵點在于促進精神生活本身的富裕程度。

基于此,本文分別探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蘊和價值意蘊,論述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性,再在實踐上提出促進精神生活本身富裕起來的路徑,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富裕。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底蘊

馬克思主義始終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自由全面發展既需要生命體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也獲得渴望“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這是人超過動物本能需求的對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那個年代還沒有大量提出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但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已經零零散散地分布著對精神生活重視的星星之火,為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探討提供了思想支撐、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追求也一直延續著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活的思想淵源。

(一)在馬克思主義中緣起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產主義的忠實追求者,而共產主義最終要實現的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發展,從而獲得在各個方面的自由,實現人向“自由王國”的奔赴。“‘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質的糾纏”[12],馬克思認為人首先要滿足自己生存下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礎資料,于是要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也獲得了勞動技術和能力的提升,當其基礎的生存資料得到滿足后便會產生追求探索其他層次的需要,呈現出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金字塔上升趨勢,渴望其他的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求,進而也激發著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實現自我螺旋式的發展。同時,精神生活的富裕所涵蓋的內容和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包括科學、文化、教育、健康等多個領域,只有對各個領域的需求得到滿足,個人精神境界的充裕才能真正實現。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對人的發展論述中,既有個體物質方面的解放,也蘊含對精神領域的解放,雖然沒有明確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論述,但是在談及物質發展中辯證地對待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為當下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分析討論提供了思想啟發。

(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繼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明根植的文化沃土、是我們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點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根脈。在諸侯爭霸、戰亂頻起的年代,中國古代儒家所宣傳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就表達了百姓對理想社會模式的最高憧憬,除了在財富分化問題上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還提倡統治者應推行“仁政”的治國理念,用“仁義”和“禮樂”來調整人際關系、以求社會秩序的穩定。[13]“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和諧穩定的美好愿景在當時就已出現在人們的頭腦之中,強調雄厚的物質基礎是民生保障,在此前提下去充沛人民的精神生活,構筑內在的精神世界。其中,儒家用來規范人們思想道德規范的基本準則,即“五常”,在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便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從“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進行修身養性,以致擁有高尚的品格以及富足的精神境界,從而達到德性圓滿的最高理想。“仁、義、禮、智、信”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與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核要求相契合之處便在于對人類整體利益和諧發展的重視,詮釋了中華兒女對美好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懈追求,并且一直流淌在華夏兒女的精神血液之中。[14]

(三)在革命文化中淬煉

“革命文化承載了革命先驅為挽救國家危亡、爭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戰斗、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具備濃厚的愛國主義底蘊和穿越時空的感召力、生命力。”[15]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將為中國人民謀解放、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前進目標。在革命斗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同樣認識到了精神力量的能動作用,為了順利推進革命事業走向勝利,通過廣泛的思想教育和宣傳來聯合青年、工人等各階層人民群眾形成統一戰線,創辦期刊報紙、辦各類院校,通過教育和宣傳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進行思想啟蒙,促進思想覺悟,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革命的勝利。在敵強我弱的艱難困境中開展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鼓舞士氣,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和戰士堅定對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念和信心,為了民族、為了人民也要堅決與敵人抗爭到底。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軀鐫刻的紅色記憶是新時代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寶貴資源,深厚滋養著人民的精神家園。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到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革命文化融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威武不能屈”“天下為公”的高尚品格在血與火中淬煉成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充實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賡續紅色血脈,堅定革命理想

信念。

(四)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發展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在這一段特定的時期,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摸索中展現出來的先進精神文化力量的凝聚與發揚,它承載著的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多樣、多元發展的價值追求,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夢的實現休戚與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從毛澤東思想再到現如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升華躍進,體現著人民群眾新的精神追求。根據時代背景與社會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環境下,鄧小平提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思想建設,既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改革開放下的社會生產力一定要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不僅不能掉鏈子,還得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能支持。并在此基礎上,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相繼提出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重視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當中去,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深層次需求,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注入斗志昂揚的活力。

從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精神生活的星星之火到中華文化發展中對精神生活的不斷探討與實踐追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萌芽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與時俱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質內涵從始至終都是要使人民思想文化方面得到充實,感受到精神生活的美好,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基礎上享受到內心世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追求個體道德素質的提升、文化涵養的深厚,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更多的是要求精神層面的豐富,并且與物質生活之間達到協調、動態平衡,物質生活不能貧乏,精神生活也不能空虛,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富裕才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系列論述,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和人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都體現出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具備著重要的價值功能。

(一)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應有之義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元素早在千年前就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在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鑄造新的時代特征,涵養人的精神品位,豐富人的精神境界,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延續。一個民族的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作為堅實底氣,也不能缺乏來自人民內心的精神支撐,更不能缺少文化自信給人精神領域的強大依靠。“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6],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尊重,也是對自身文化頑強生命力的自信表現。在對精神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與運用中,在對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激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對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發展,人民的精神世界因此充實、豐裕,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也會更加堅定,構筑屬于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文化自信越是堅定,中華文化愈加繁榮興盛,人們越是能夠在文化思想的激蕩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文化自信的底氣中形成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凝聚力、向

心力。

(二)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一直以來,人們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需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為了滿足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要求。[17]人的物質生產活動與蜜蜂筑巢那種動物的本能活動是不同的,它是有意識的、有能動性的,它在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人的主觀世界的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于是為精神生活的發展打開了一個接口,去追求更加高級的需求。而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又分為心理生活富裕、文化生活富裕以及信仰生活富裕,從而享受積極的健康心理、開放的豐富文化和崇高的價值信仰,同時在精神文化資源擁有的富裕程度和精神生活是否更加充實、精神境界是否更高這兩個方面進一步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量”與“質”的協調統一。[18]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價值旨歸。經濟的發展最終還是為了轉化為人的發展,人的發展是自由而全面地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質,體現在物質和精神的雙層滿足。作為社會意識范疇的精神生活的確依賴于物質基礎,但并非完全是被動地約束,而是以其相對獨立性、主觀能動性給物質生產活動質的提升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于是在二者的辯證統一中實現人的自我超越以及全面發展。所以,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僅在物質發展上加注活力,以精神的需要來引領物質需要的前進方向,使其發展速度和質量得到加強,同時從自我完善的價值維度,實現自我價值,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整的人。

(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9]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中,要解決物質貧困的問題,更要走出精神貧乏的困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持充實的精神世界才能構建起人民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僅是要推動物的現代化,也要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基于物質基礎的不斷累積,并在此基礎上得到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滋養,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保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當于蹺蹺板的兩端,任何一方的“偷工減料”都會導致整個主體失衡,當下的物質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但是物質越是滿足,越是需要積極的精神力量去平衡,去鞏固物質的發展果實,人的現代化才會因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得以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也將伴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比翼雙飛”。追求個人精神的成長與民族精神的強大,順應了社會發展進步的趨勢,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和精神標識。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強大的物質基礎,也離不了精神力量的支持與推動,物質社會的高度發達更需要精神的力量來加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脫貧攻堅收尾的關鍵節點,黨和政府秉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更大的決心推進脫貧攻堅。現如今,面對新目標、新任務、新難題,在這個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更要把握時機和發展機遇扎實推進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繼續增強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在下一個雄關乘風破浪。

(一)繼續推進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實現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首要任務已經由高速度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首先,物質生活的發展為整個社會的政治、精神生活過程保駕護航,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始終建立在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之上。所以,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強國目標面前、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前必須持續發力、繼續推動,只有不斷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物質需要,提高其物質方面的生活質量,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物質富裕對精神富裕的需求供給才有源源不斷的底氣。

其次,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的基礎上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做到生存資料全面保障、發展資料基本保障、享受資料逐步保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經濟物質的供給,也涉及民主政治、生態環境等多個領域關注,要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繼續推動五個文明發展,提升社會發展質量和

效益。

最后,發揮精神力量的創造性、能動性,保持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雙方螺旋式的提升、協調性發展。作為社會意識范疇的精神力量所催生出來的內生驅動力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精神支撐、靈魂支柱。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一是能夠發揮出每個人的主體力量,明白個人的價值和使命所在,激發出實現中國夢、奔赴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的決心和信念;二是將決心和信念實踐在行動中,將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實際的行動中,實現自我價值更要實現社會價值。以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來助力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在雙方扶持、輔助下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

(二)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在潤物細無聲中啟智潤心

中華文化凝結著中華兒女千百年來的人生智慧,是在歷史沉淀中凝聚的民族瑰寶,它傳承著精神智慧,在呼喚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中滋養身心、沁人心脾。發揮好文化的價值引導力、精神凝聚力,要著眼于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20]的目標指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方在創新創造中勇擔使命、唱響主旋律,在學習新知中提升自我,從而達到對自身思想的洗滌與陶冶。精神文化需求方則在各種文化氛圍、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服務中增強精神力量,精神面貌也更加奮發昂揚。人民群眾既是劇作者也是劇中人,在全民族的精神文化活動互動中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弘揚中國精神、培育時代新風貌,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

提高。

另一方面,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傳承弘揚,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沿著歷史深處找尋涵養精神譜系的基因鏈條。理想信念牽頭筑牢思想基礎,在“仁、義、禮、智、信”的修養中培育高尚品格、豐富精神境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中鑄魂育人,為時代新人的培養繼續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構建精神依靠,強化民族歸屬感。通過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激發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弘揚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增強文化自信自強進程中為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濃厚的文化底蘊涵養。

(三)發揮新媒體傳播效能,滿足精神文化多樣性需求

互聯網時代,更多的主體通過網絡參與進來,單向的信息傳播轉變為“多對多”的立體傳播新格局。[21]在當下以微博、抖音、微信、小紅書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憑借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在發達的智能技術支持的加成下,成為網絡內容信息觸達的主渠道。互聯網的發達對人們社會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播內容之多以及覆蓋范圍之廣也催生出更加多元性、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以自身龐大的網絡系統、強大的包容功能反哺各種各樣的需求。

通過互聯網獲取個體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對個人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時信息的瞬間發布、網民之間的雙向互動甚至是多向互動以及海量的信息傳播等等對個人來說是一個考驗也是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要求對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信息的思考與思辨,培養獨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多樣性、個體性的文化碰撞中要求具備兼容并包的能力,這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但是在享受新媒體傳播效能所帶來的精神文化供給的同時必須加強網絡空間的思想引領,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弘揚主旋律。一是要營造風清氣正、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有效防范治理例如高額誘導網絡直播打賞、劣跡藝人違規付出等網絡亂象,維護網民合法權益,為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實擺正軌道、肅清正源,為精神文化產品的傳播提供健康安全的平臺。二是保證高質量精神文化產品的輸出,能夠發揮出教育人、熏陶人的思想文化是那些向上向善的充滿正能量的精神文化作品。對精神文化傳播的篩選工作要加以重視,負能量的產出、社會謠言的大肆宣揚要加以制止,打擊網絡暴力事件,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精良的精神文化作品。

五、結語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經濟實力強、人民物質生活富裕是前提條件、扎實基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物的全面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體現在“吃、住、行”的基本需求也體現在“真、善、美”的高層次表達,追尋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蘊的文化自信自強、人自由而全面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有助于在新時代新征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鞏固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進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19] [20]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2,43.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3] 潘玉騰,金程遠.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9,168.

[4] 段妍,劉沖.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邏輯、時代內涵與現實進路[J]. 教學與研究,2023(3):38-46.

[5] 羅會德.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2):192-196.

[6] 李茹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蘊、意義與推進[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0):1-5.

[7] 萬平.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義內涵[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15.

[8] 萬華穎. 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思想淵源與評價指標體系[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1):22-33.

[9] 柏路,包崇慶.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之維[J]. 思想理論教育,2022(12):33-40.

[10] 王洪波. 實現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論支撐、探索歷程和實踐方略[J]. 社會科學輯刊,2023(2):23-29.

[11] 代玉啟. 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與路[J]. 精神文明導刊,2023(5):21-23.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13] 張零,孟文科. 對“天下大同”社會理想的幾點思考[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47-51.

[14] 黃小珊,趙金科. 儒家“五常”的歷史價值及時代意蘊[J]. 攀登,2017(4):112-116.

[15] 崔利萍. 習近平關于革命文化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J]. 學術交流,2017(12):58-62.

[16]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7-02.

[17] 張占斌. 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內涵、理論與路徑[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6):52-60.

[18] 卓越,卓成剛. 新時代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29.

[19] 劉愛玲. 互聯網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場域的轉換與重構[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135-1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a级免费视频|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视频a|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老司机精品久久|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成人精品18|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永久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成网站| 在线中文字幕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欧美性爱网| 色视频久久|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99久久精彩视频| 精品国产毛片| 色首页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热99精品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99精品在线视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国产91在线|中文|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久久成人18免费|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色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a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第一页|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