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韜 王曉芳 宋謙

摘要:
降低消防員運動損傷發生率,提高消防員體技能訓練的科學性是增強消防搶險救援力量的重要保障。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瀘州市消防救援支隊130名基層消防員的體技能訓練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消防員在日常體技能訓練中存在著運動損傷率高、帶傷參訓、缺乏專業指導、運動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共同作用下,在消防員體技能訓練面前立起了兩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一是運動損傷率居高不下;二是運動成績難以提高。針對該難題,本文以FMS功能性動作篩查與體技能訓練金字塔為理論基礎,構建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旨在減少消防員運動損傷,保障消防員搶險救援作戰能力。
關鍵詞:
消防員;體技能訓練;運動損傷;FMS
消防救援隊伍是同人民群眾聯系最緊密的隊伍,是我國應急救援主力軍,時刻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1]。近年來,消防救援隊伍正邁向專業化、職業化、現代化發展道路,面對“全災種、大應急”綜合救援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2],對消防員的搶險救援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消防員的搶險救援作戰能力需要扎實專業的體技能訓練來保障,為提高消防員體技能訓練的科學化水平,眾多學者展開了一系列研究。王統領[3]研究發現,目前消防員的體能訓練存在訓練時間碎片化、訓練內容復雜化以及訓練模式單一化等特點。畢雙洲[4]認為,消防員在體能訓練中應加強有氧耐力、核心力量、靈敏素質等方面的訓練。吳翠翠[5]構建了消防員體技能訓練F-U-I聯動機制,為我國消防員體能訓練提供了理論參考。高強度的體技能訓練容易產生運動疲勞,人體的運動鏈易遭到破壞,此時進行不合理負荷或不可控的動作極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學者畢靜[6]對某市1084名消防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發現消防員患病率高達83.67%。牛素玲[6]統計得出消防員存在訓練致傷、火場致傷、裝備因素致傷和心理應激四大職業損傷。董凱[7]研究認為,訓練、休息、入職前身體活動和損傷防治教育是影響消防員損傷的四個主因子。綜上所述,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多個領域展開了對消防員體技能訓練或消防員損傷的研究。但關于如何在提高消防員搶險救援作戰能力的同時,減少運動損傷的研究與探討仍較少。本文通過對瀘州市消防救援支隊130名消防員體技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嘗試構建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以實現提高體技能水平與降低運動損傷率的統一。
一、問卷設計與發放
本研究根據研究需要編制了《消防員體技能訓練與運動損傷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APP對問卷進行發放,共有130名消防員完成了問卷填寫。
二、結果與分析
(一)運動損傷率較高
通過調查發現,有74.62%消防員偶爾發生運動損傷;有20.77%的消防員經常發生運動損傷。說明目前瀘州市消防員在體技能訓練中存在著較高的運動損傷風險。
(二)帶傷參訓比例大
通過調查發現,在運動損傷發生后,仍然有73.08%的消防員帶傷參加不適宜的體技能訓練。原因可能是“任重、不知、無畏”;消防救援作戰能力的提高主要還要靠扎實的日常訓練來保障,因此消防員們不敢輕易懈怠。消防員發生運動損傷后并不能對自身傷情進行科學診斷,加之消防員大多來自退役軍人,憑借著堅韌的精神品質,即使發生一些運動損傷后,大部分消防員往往仍會堅持訓練。
(三)缺乏體技能訓練專業指導
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體技能訓練中,仍有19.23%的消防員在日常訓練中缺乏專業人員的指導,而且當前的體技能訓練專業人員數量不能滿足消防員進行日常訓練的需求。
(四)體技能訓練專業知識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在關于消防員是否學習過體技能訓練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中,有68.46%的消防員沒有學習過體技能訓練的相關知識。在體技能訓練過程中,若沒有專業人員的指導,消防員訓練時存在著較高的運動損傷風險。
三、消防員體技能訓練與損傷問題
當前消防員在日常體技能訓練中存在著運動損傷率高、帶傷參訓、缺乏專業指導、運動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共同作用下,消防員體技能訓練面前立起了兩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一是運動損傷率居高不下。消防員長期在繁重的體技能訓練任務下易發生運動疲勞,進而導致運動損傷時有發生,加之消防員在發生運動損傷后仍帶傷堅持訓練,甚至進行不適宜的體技能訓練,使傷病嚴重化以及造成其他傷病。二是運動成績難以提高。大多數消防員本身體技能訓練的專業知識不足與缺乏體技能訓練專業人員的科學指導,加上消防員帶傷訓練易出現動作代償,在消防員自身身體素質達到瓶頸之后,其運動表現便難以得到提升。如何才能在體技能訓練中降低運動損傷,同時提高運動能力成為消防員體技能訓練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消防員體技能訓練與損傷對策
(一)理論基礎
1.FMS功能性動作篩查
功能性動作篩查是Gray Cook和Lee Burton等[8]人設計的一個基于基本功能動作模式來發現機體運動薄弱環節,預測運動風險的篩查系統。FMS功能性動作篩查通過對7個動作模式及4個排除性測試進行動作篩查,找出動作模式中的薄弱環節。每個動作項目分為0~3分,在測試中如果產生疼痛則該動作記為0分,篩查總分為21分。Gray Cook等人[9]研究認為,得分≤14分時,意味著存在較大運動損傷風險。當前,消防員在體技能訓練中存在著高運動損傷率和運動成績難以提升的問題,而FMS功能性運動篩查可篩查出身體存在的運動風險環節和運動薄弱環節。
2.體能訓練金字塔
體能訓練金字塔模型是由邵蘇[10]研發的體能訓練理論體系,其根據人體運動能力發展規律,將體能訓練內容由下到上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為關節功能層(關節靈活性、穩定性與核心控制)、第二層為基礎動作模式層(雙腿蹲、單腿蹲、推、拉、旋轉、屈髖)、第三層為基礎力量層(6大基礎動作模式的基礎力量訓練)、第四層為綜合體能層(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第五層為專項層(專項運動、專項體能)。目前,消防體技能訓練的內容大都集中第三層的基礎力量訓練、第四層的綜合體能訓練和第五層的專項體技能訓練,關于第一層關節功能訓練和第二層基礎動作模式訓練關注較少。
(二)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構建
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旨在減少消防員運動損傷,提高消防員運動能力,從而保障消防員搶險救援的作戰能力,其基本邏輯為:薄弱環節篩查與糾正——體能訓練強化——專項運動提升。如圖(1)所示,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按照該基本邏輯分為三個層次,即薄弱環節篩查層、運動能力優化層、專項運動表現層。(1)薄弱環節篩查層:消防員在進行某一訓練周期的體技能訓練前,需先進行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當篩查出的得分(零分動作均須進行醫學治療或康復治療)小于或等于運動風險閾值時,表明該消防員存在較高的運動損傷風險,不宜進行負荷較大和不適宜的身體素質與專項體技能訓練,需先經過相應的醫學治療、康復訓練或糾正訓練后再進行一次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當篩查分數大于運動風險閾值時,該名消防員才可根據篩查出的運動薄弱環節進行糾正訓練或下一步的體技能訓練。(2)運動能力優化層:在該層中,消防員可按照體技能訓練金字塔的邏輯順序逐級進行體能優化訓練,也可根據消防員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訓練,強化篩查出的身體運動薄弱環節。在補足身體運動的短板后,需適時過渡到消防員職業所需的體能訓練中,讓身體能力轉化為搶險救援的戰斗力。(3)專項運動表現層:到達該層時,消防員已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為專項體技能訓練打好了身體基礎,抗傷能力強,且專項運動技能習得也將更快。在該層應注重消防員體能與技術技能結合的專項化訓練,體能為身體技能習得的身體基礎,技術技能的習得讓體能得以充分展現,二者結合為消防員搶險救援能力。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中FMS重點在于識別高風險人群與身體薄弱環節,而體能訓練金字塔為補足身體薄弱環節、增強體能。整體來看,該訓練體系只提供了訓練思路的參考,具體的訓練內容還需相關從業者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結語
當前消防員體技能訓練的難題在于如何在繁重體技能訓練任務之下,既保證身體素質與消防技能水平的提高,又能減少運動損傷發生,避免消防救援力量因不必要的運動損傷而產生損耗,從而保障消防搶險救援力量的增長。解決該難題的關鍵在于對每名或同質的消防員進行個性化的針對性訓練。進行個性化的針對性體技能訓練的前提是識別出消防員身體運動功能現狀。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中,運用FMS功能性動作篩查對消防員身體運動功能進行篩查,以發現存在的身體運動功能薄弱環節或運動風險點;通過篩查得分識別出存在高運動損傷風險的消防員,得分小于或等于風險閾值的消防員應先經過相應的醫學治療、康復訓練或糾正訓練后,再進行一次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當篩查分數大于運動風險閾值時,該名消防員才可根據篩查出的運動薄弱環節進行糾正訓練或下一步的體技能訓練。本文的消防員“減傷提能”訓練體系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還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邵輝.消防職業訓練運動損傷與預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韓曉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戰勤保障體系建設思考[J].中國消防,2021(09):46-48.
[3]王統領,陳文佳.關于消防救援人員體能訓練科學化的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09):1398-1401.
[4]畢雙洲,李雪.消防員軍事體能評價與負重狀態下運動能量消耗特征研究[A].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教研室,2018:
149-150.
[5]吳翠翠,李小森.我國消防員體技能訓練F-U-I聯動機制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11):1589-1591.
[6]牛素玲.某市219名消防員職業損傷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職業醫學,2011(06):475-477.
[7]董凱,朱國慶,宋春景,等.消防員職業損傷因子及對策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06):851-855.
[8]Cook G,L Berton,B Hoogenboom.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1[J].NorthAmJSportsPhysTher,2006,1:62-72.
[9]Cook G,L Berton,B Hoogenboom. 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part 1[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2006,1(02):67-72.
[10]邵蘇.體能思路之金字塔[EB/OL].(2020-10-23)[2022-07-10].
作者簡介:
黃韜(1996- ),男,漢族,四川瀘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王曉芳(1971- ),女,漢族,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管理學;宋謙(1995- ),男,漢族,四川敘永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