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冉開梅


在重慶,僅用一部手機就能在醫院實現全流程就醫。
輕松預約掛號,精準分段就診,院內一鍵導航,藥品自動打包,發票自主打印,線上智能回訪……一個個就醫場景,鮮活展現了數字化手段持續賦能醫療服務的成效。
隨著數字時代來臨,傳統醫院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手段滲透進醫療領域的方方面面。近年來,重慶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服務民生為主線,以實現行業智能治理專業化、居民智能應用個性化、醫院智能服務精準化為目標,加快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深度應用和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衛生健康服務與管理數字化水平,打造讓群眾更加“有感”的醫療服務。
數據互聯 提高醫療服務效率
“快點快點,人快不行了!”前不久,重慶市北碚區120急救分中心調度員向兵接到一通緊急報警電話,報警人稱家里老人出現了呼吸暫停、心臟驟停的情況。
向兵在快速了解患者情況的同時執行了派車操作,為了爭取現場黃金救援的“4分鐘”,他讓患者家屬立即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
“我們不會啊?!庇捎谇闆r緊急,向兵利用“渝視救”視頻120系統的電話轉視頻功能,與患者家屬直接進行視頻通話,“面對面”指導他們開展救援。經過搶救后,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
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的這套智慧急救服務系統造福了很多患者。這套系統是在院前急救數據互聯互通的基礎上研發的,有效提升了院前急救的服務效率和水平。
過去,120急救體系一直偏向于屬地化。2021年以前,重慶中心城區用的是一個120急救平臺,其余各區縣都有各自的120急救平臺,每個區縣的救護車輛、救援力量等數據未相互關聯,無法準確有效地進行調度。
2020年,重慶啟動了120“一張網”建設,通過技術手段,將各區縣的120急救平臺和數據統一接入重慶市120指揮調度中心的平臺上,建成了全國覆蓋面積最大、服務人口最多的急救數據網絡。
4月25日,記者走進重慶市120指揮調度中心,只見大屏幕上不斷更新著全市救援電話呼入量、接聽量、視頻接通量、出車量、到場量等數據,全市1181家120網絡醫院和1500多輛救護車輛的情況實時可查,無論哪個環節出現異常都會馬上提醒。這些數據也是考驗每所醫院120急救能力的關鍵。
“在120急救平臺和數據沒有互聯互通前,全市10秒鐘接聽率不到80%,但現在已經實現了99%。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正倒逼各醫院不斷提升院前急救能力?!敝貞c市急救醫療中心科研科科長張穎說。
數字醫療的基礎是醫療數據的互聯互通。近年來,重慶不斷推動衛生健康信息基礎能力夯實完善,建成“衛生健康云”云網基礎支撐體系,已經實現全市7557家醫療衛生機構專網接入;健全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務平臺基礎功能,完成主要業務信息系統建設;落實“云長制”,不斷細化“管云、管數、管用”要求,推進信息系統遷移上“云”和內部整合,建成行業數據交換與共享系統,匯聚數據269億條。
智慧醫院 改善群眾就醫體驗
2023年4月1日,在江北區中醫院門診大廳,一位患者打開支付寶App,搜索“江北區中醫院”并完成了賬戶實名認證,接著系統提示他選擇門診科室和醫生掛號,掛號成功后,他點擊醫保支付,一鍵支付掛號費,并開好了發票。
這一過程僅僅花了幾分鐘。
在此之前,江北區中醫院支付寶線上醫保支付功能還未開通,患者就診結束后如果要用醫保支付,必須先去繳費窗口排隊,再拿著單子去拿藥窗口排隊。而現在,患者可以直奔拿藥窗口,從進醫院到拿到藥品幾乎不用排隊。
醫保服務更加智慧、高效、便捷,與重慶率先在全國開展智慧醫院建設有關。
2018年,重慶開始全力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并逐步實現“互聯網+醫療”深度融合,各級醫院都在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醫療行為,努力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通過優化門診、住院流程,實現門診、檢查及入出院平均等候時間比創建前分別縮短60%、71%和66%,多種藥品自動準備僅需10秒左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打造全流程互聯網+智慧醫療場景,實行非急診全預約制,平均候診時間同比縮短55.3%,就診遲到率降至3%以下,自助服務使用率達80%以上;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積極探索智能機器人應用場景,智能溫控門禁、導診指引、消毒清潔及物流運輸機器人相繼上線,提升效率……
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建成智慧醫院67家,智慧醫護輔助、自動檢驗流水線、醫療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化應用大量上線。接下來,重慶還將持續推進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智慧醫院示范建設,充分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提升醫院智慧化服務應用水平,進一步改善群眾就醫體驗。
遠程會診 推動醫療資源下沉
在重醫附二院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超聲遠程會診質控教學系統可將千里之外的患者、基層醫生與本院的醫療資源緊密連接起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不斷下沉。
此前,石柱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接診了一位有心臟病史的患者,初步診斷為主動脈瓣二葉瓣畸形。
為了對患者進行精確診斷,石柱縣人民醫院超聲科醫生與重醫附二院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連線,由重醫附二院的專家遠程指導他們對患者實施經胸超聲檢查。
“我們遇到無法確定或者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癥時,一般都會通過5G遠程超聲會診中心,讓重醫附二院的醫生遠程指導我們?!笔h人民醫院超聲科主任譚穎說。
相較于醫院其他科室,因超聲數據是動態的,實時傳輸的數據量非常大,超聲科醫生要想實現遠程會診難度較大。作為全市超聲質量控制中心,早在2011年,重醫附二院便開始開發超聲遠程會診質控教學系統。但彼時由于技術限制,超聲數據實時傳輸始終存在延時、卡頓等問題。
“隨著具有低時延、高帶寬特點的5G技術出現,超聲數據的傳輸障礙才被打破,使超聲診斷擺脫了設備、科室、醫療機構和地域限制,為真正實時、同步進行遠程會診提供了支撐?!敝蒯t附二院超聲遠程會診主任冉海濤說。
遠程會診只是重慶推動醫療資源下沉、共享,構建新型分級診療體系中的一個版塊。
一直以來,不少基層醫療機構都面臨“散、小、弱”的問題。醫療資源不夠,醫療人才匱乏,大大限制了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無法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19年,重慶醫改現場工作會提出,要依托縣醫院建設互聯互通的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消毒供應等資源共享“五大中心”,提高縣域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這幾年,重慶各區縣都在依托區縣級醫院著力建設“五大中心”,市衛生健康委將其納入區縣衛生健康工作考核內容,并作為醫共體“三通”建設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重慶已有20多個區縣建成“五大中心”,遠程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心電診斷中心基本實現區縣全覆蓋。醫療資源的下沉、共享,打破了群眾看病的地域限制,大大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
科技創新 提升診療數智化水平
在第五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JC300型)亮相,借助西洽會、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平臺加快布局全球市場。
“海扶刀?”是利用超聲波的可穿透性和可聚焦性,從體外發射超聲波,通過換能器把低能量的超聲波聚焦到體內,形成一個高能量的焦點,對需要治療的病灶部位直接進行消融。
從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器械——海扶刀?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誕生以來,經過30余年的研發創新,“海扶刀?”設備已經多次升級換代,成為我國數字化手術設備中最具標志性的原創研究成果之一。
“‘海扶刀?的不斷升級換代,是原始創新和大數據、智能化等新興技術相互作用的結果?!背曖t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超聲醫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海扶刀?”設備和技術升級的“超級大腦”。在這里,通過術前、術中、術后等環節,可以直觀感受到“海扶刀?”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手術前,利用AI深度學習、可視化等技術,“海扶刀?”可以自動識別、勾畫出患者的器官和病灶,進行三維重建,這樣一來醫生參考的畫面不再是平面的超聲圖像,而是立體的三維圖像,能夠精準地捕捉到超聲的焦點位置和人體的結構關系。
手術中,醫生通過觀察電腦屏幕上的實時高清畫面,不斷移動手里的鼠標,就可以從患者體外向體內做超聲消融手術。
手術后,患者的手術數據將傳輸到中心的大數據平臺上。研究人員會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尋找規律,提升設備智能化水平,有針對性地解決臨床問題。
“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實現真正智能化,把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運用到‘海扶刀?設備中?!背曖t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在新興技術推動下,不只“海扶刀?”,整個重慶醫學科技創新都展現出“加速跑”的狀態,一系列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人類胚胎AI輔助評估系統,1秒鐘能分析4000張人類胚胎圖片,成為國內首款采用AI技術實現人類胚胎自動評估的智能軟件;3D打印距骨假體研制與臨床應用突破復合工藝技術瓶頸,解決足踝疾病個體化假體規模化應用的行業難題……醫學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
目前,重慶醫療衛生機構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120個,其中國家級科研平臺4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16個;有專兼職醫學科研人員2萬余人,高端人才“國家隊”后備力量充足,為群眾看好病提供了堅強的醫學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