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王柏林


“贍養(yǎng)老人是我的分內事,沒什么大不了的。換個人也會這么做,說不定還會做得更好。”5月26日,永川區(qū)仙龍鎮(zhèn),從鎮(zhèn)黨委書記趙維領手中接過“孝善大使”的聘書和綬帶,50歲的張吉蓮如是說。
一個六口之家,四位長輩都身患疾病。這樣的家庭狀況,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沉重負擔。在仙龍鎮(zhèn)粉店村,張吉蓮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用16年的堅守演繹出一曲孝老愛親的動人贊歌。
張吉蓮雖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用經(jīng)年累月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順”二字的真正內涵,成為叔叔和婆婆心中的“頂梁柱”。
2021年,張吉蓮相繼榮獲“感動永川十大人物”和“重慶好人”稱號,2022年入選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中國好人榜”。
細致入微,一日三餐四季冷暖
5月6日,立夏,正是插秧好時節(jié)。當天凌晨,仙龍鎮(zhèn)久旱逢甘霖。
粉店村屬于淺丘地區(qū),星星點點的房屋散落其間,一條條村級公路如銀白色絲帶串聯(lián)起家家戶戶。張吉蓮的家位于公路盡頭,這棟兩樓一底的磚混結構樓房窗明幾凈,四周彌漫著黃葛蘭淡淡的花香。
清晨5時30分,天剛蒙蒙亮。張吉蓮早早起床,借著白熾燈昏暗的亮光,把豬食倒進槽內。隨后,她拿著鐮刀、背著背篼,把一群山羊牽到了河岸淺灘草叢處拴好。
很快,張吉蓮又折返回來,給圈養(yǎng)的雞鴨喂食,麻利地清掃完屋內屋外,把粥、鴨蛋和咸菜端到了餐桌上。幫婆婆洗漱穿戴好,清理完二叔留在地上的污穢物后,她便招呼一家人趕緊吃早飯,不能耽誤了幺叔外出打零工的時間。
剛下過透雨,“呼啦啦”的風吹在身上,頓覺一陣涼意。二叔穿著拖鞋,不停地在屋內屋外來回踱步,張吉蓮招呼他趕緊換雙布鞋,“暖和點,當心受涼”。
當天是粉店村的趕場天,張吉蓮去場鎮(zhèn)買了一些面包、餅干等零食,還買了一條草魚。
上午,艷陽沖破云層,照射在粉店村的阡陌縱橫間。雨后清新,張吉蓮將邁著碎步的婆婆牽到室外,拿著剪刀幫她修剪指甲,隨后又把被褥拿去清洗。
忙活了好一陣后,時間已至中午,張吉蓮又開始張羅一家人的午飯。
老人們不能吃得太辛辣,口味以清淡為主。張吉蓮特地在水煮魚中加了“魚香菜”,屋內香氣四溢。為了彼此間坐得不那么擁擠,此前,她特地買了一張直徑1.4米的大圓桌。
收拾好碗筷,已是午后。張吉蓮和丈夫樊時德一道,頂著太陽去給穗期的苞谷秧施肥。
在地里忙碌了一下午,張吉蓮又趕回來準備一家人的晚飯。水煮四季豆、芹菜炒豆干、青菜雞蛋湯,席間,她不停地給二叔和婆婆夾菜,并叮囑兩位老人吃慢點。
晚上8時過,蛙鳴聲中,燕子陸續(xù)歸巢。張吉蓮將幾位老人安頓休息,為老人們準備好第二天的衣物后,再關燈睡覺。
操心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四季冷暖,這是張吉蓮的日常一天,也是她16年來日常點滴的真實寫照。
扶老攜幼,傾心付出無怨無悔
女兒出嫁,兒子在外讀研究生,平時主要由張吉蓮張羅4位老人的飲食起居。老人分別是80歲的二叔張炳華、77歲的三叔張召南、66歲的幺叔張高才,以及78歲的婆婆關銀芳。
其中,二叔、幺叔和婆婆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二叔尤為嚴重,經(jīng)常大小便失禁,婆婆則伴有嚴重的腿部殘疾,走路時“腳擦腳”,只能一點一點往前挪移。三叔精神正常,但前些年又落下腰椎損傷的頑疾。
而這還不是最難的時候。想當初,丈夫要外出務工,除了現(xiàn)在健在的4位老人,張吉蓮還要照顧年逾九旬的奶奶和一雙年幼的兒女。她就似一只陀螺,里里外外忙得團團轉。
一次,張吉蓮不小心扭傷腳踝,照顧家人極為費勁,鄰居見狀不忍,都勸她把叔叔送到敬老院由政府照顧,但她說什么都不同意:“叔叔們沒有后人,我作為侄女,理應盡到贍養(yǎng)責任。”
然而這個特殊家庭的由來,還要從張吉蓮苦難的幼年生活說起。
在張吉蓮1歲半時,母親撒手人寰,留下她和整日酗酒的父親。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奶奶對她疼愛有加,3位叔叔將她視為己出。特別是在果園務工的三叔,總會帶些番茄、桃子、西瓜等應季蔬果回來,讓她的童年生活有了些許期待。
直到26歲時,同齡人都已結婚生子,張吉蓮卻還未成家。“男方必須‘倒插門,結婚后與我一起照顧家中老小。”張吉蓮提出的這一“苛刻”條件,讓不少愛慕者望而卻步。但她的孝順感動了同樣樸實的農家小伙樊時德。1996年,兩人喜結連理。
2007年開始,父親和奶奶相繼過世,看著3位日漸年邁的叔叔,張吉蓮沒有繼續(xù)外出務工,而是毅然決然地把他們接到家里照顧。其間,公公過世后,她又第一時間把婆婆接到家中生活。
“多一位老人,無非就是多一雙碗筷。只要有我一口吃的,老人們就不會受餓。”至此,在張吉蓮的細心張羅下,4位老人同住一個屋檐下朝夕相伴。
張吉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人們的安危。
2022年12月下旬,二叔趕場走失。找尋好半天,張吉蓮急得直落淚。當村干部用車將二叔送回來時,張吉蓮心頭懸著的石頭才落了地,她擦干淚水馬上為老人清洗滿身污穢。再往前,2017年,三叔腸絞痛動手術,在醫(yī)院治療了大半個月,張吉蓮一直守護在老人身邊。
孝心是陽光,給老人溫暖;孝心是大山,給老人依靠。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吉蓮無怨無悔地堅持著,讓4位多病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
敬老愛親,“孝善大使”感天動地
一幅裝裱好的“敬老愛親”字畫,被懸掛在堂屋墻壁正中央,這是張吉蓮一家最為珍視的“寶貝”。2021年,張吉蓮相繼獲評“感動永川十大人物”和“重慶好人”稱號。受其事跡感染,永川區(qū)婦聯(lián)贈送了這幅字畫。
張吉蓮16年的悉心付出,讓知情者贊不絕口。
三叔張召南說,如果沒有侄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幾兄弟可能早就沒在這個世上了。
婆婆的智力只相當于兩三歲小孩,除了如廁,基本上都待在自己房間,極少與人搭話。但談及兒媳,婆婆便一個勁地夸贊:“好得很,當年是她從樊家老屋把我背過來的。”
生活在同一村民小組的柯小桂,用“難能可貴”形容張吉蓮。10多年前,柯小桂嫁到粉店村時就聽說了張吉蓮的感人事跡,后來入職村委會,對張吉蓮有了更多的了解,“幾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啥都要管,天長日久,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作為村民小組網(wǎng)格員,羅燕和張吉蓮打交道已有8年多時間,話里話外都是欽佩。
羅燕此前負責村委會民政、社保工作,在她經(jīng)手的這些年,張吉蓮從未找她提過半點要求。在羅燕看來,作為侄女,張吉蓮沒有法定贍養(yǎng)義務,她的選擇令人無比動容。
粉店村黨總支書記管幫明用“能干、肯干”形容張吉蓮,“之前政府要給她的3個叔叔按政策建房,但被她婉言謝絕,她說叔叔住在自己家中方便照顧。另外,政府給了叔叔生活保障,但她建議把這些錢拿去幫助更需要的人”。
“她是叔叔眼中的好侄女、婆婆眼中的好媳婦、兒女眼中的好榜樣。”仙龍鎮(zhèn)黨委副書記、鎮(zhèn)長唐宗建表示,張吉蓮孝老愛親的精神值得全鎮(zhèn)民眾學習。
16年,張吉蓮用孝和愛,撐起一個原本搖搖欲墜的家。正如“感動永川十大人物”頒獎詞所描述的:“她將自己化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家里每一個角落,驅走寒意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