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毅

炎炎夏日,永川區來蘇鎮梳妝臺村臨江河畔又迎來幾個熟悉的身影——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葉昌倫和同事們在管轄的河道段巡檢。
在一處小橋下,葉昌倫發現了幾個飲料瓶和魚餌包裝。禁漁期結束后,前來釣魚的游客越來越多,產生的垃圾也容易被遺棄在河道附近。
“以前我們都是用紙筆來寫巡河日志,記錄和存檔都不方便,問題上報也不及時,現在用‘智慧河長App記錄,效率提高不少。” 葉昌倫一邊說著,一邊打開“智慧河長”App,將巡檢結果上傳至平臺。
臨江河是永川的母親河,有六大水系、200多條河流,河庫點多線長面廣,管護難度大。
為護好一江春水,永川區創新推進河庫網絡化管理機制,通過打造“智慧河長”信息系統,成功融合“線上、線下”管理。
梳妝臺村就是智慧巡河護河的典型代表。
河長履職“掌”上調度
退休工人陳增武住在梳妝臺村的梁家灣院子。每天早晚,只要不下雨,他都要溜達到河邊廣場,看看沿河盛開的美人蕉、菖蒲和鳶尾。
和煦的陽光下,一朵朵明艷的花伴隨著潺潺河水,慰藉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但在過去,這樣的場景并不常見。
來蘇鎮共有6條溪流、6條河流、5座水庫、868口山坪塘和20余道攔河(溪)堤壩,水資源相當豐富,很多村民就憑著一灣河水做起了畜禽和水產養殖。
但傳統養殖污染大、產量少、效益不佳,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村民賴以生存的水環境。彼時,環繞梳妝臺村的臨江河臟亂腥臭,魚蝦幾乎絕跡。
“臨江河幾乎成了臭水溝的代名詞。眼見在家門口賺不到錢,年輕人便紛紛外出打工。”陳增武回憶道,“熱鬧的鄉村逐漸變得冷清。”
河湖的治理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把河湖生態治理好,不僅能提升當地老百姓的幸福感,還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7年初,永川區全面推行河長制,緊緊圍繞“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的總體思路,開展河庫“三排”“三亂”“三率”等專項整治行動。與此同時,為了更高效智能地保護流域水環境,永川區委、區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規劃構建了集PC端、移動App及大屏展示端三位一體的“智慧河長”信息系統。
“該系統綜合應用了無人機、衛星遙感、5G、視頻AI識別等技術,將水生態、水污染及水環境等相應要素集成到一張圖上進行綜合展示。”永川區“智慧河長”信息系統項目負責人游波稱,“各級河長在現場收集到的數據、發現的問題,都能夠放到一個平臺進行分析。這讓我們的調度更加智能,覆蓋更加全面。”
2021年,“智慧河長”信息系統正式上線,梳妝臺村迅速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智慧河長App操作起來很方便,只需要點開‘巡河,就能實時看到我們的位置,中途發現了問題隨時拍照上傳即可。”葉昌倫說。
河湖生態“云”上保護
8月初,永川持續降雨,河面漂浮物增多。
在一次巡河中,葉昌倫發現在荊竹河口的左岸,一叢凈水植物傾倒在河水中,堵住了水里的高效充氧設備。
“這可能會造成充氧設備損壞。”葉昌倫心里一緊,趕緊通過“智慧河長”App將現場問題上報。幾乎在他點擊“提交”的同時,來蘇鎮河長辦公室就收到了這條預警信息,立即安排清漂隊前去清理,并聯系設備供應方前往現場對充氧設備進行檢修。
當天下午,凈水植物傾倒問題就得到解決,充氧設備經檢修后也完好無損,實現了“當天發現當天整改”的巡河問題閉環管理。
“‘智慧河長信息系統相當于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后臺支持,因為問題發現得早,處理得快,影響就會更小,對水質監測也更好。”來蘇鎮河長辦工作人員楊健介紹。
除了“專職網格員+鎮村河長”的人防體系,來蘇鎮還建構起“AI監控+智能化截污井+潛表流濕地”的物防技防體系。
在梳妝臺村荊竹河與臨江河交匯處,一套AI視頻設備于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雖然看上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攝像頭,但通過這個攝像頭,來蘇鎮可以實現對水面、岸線和設施的實時監控。
“比如非法捕撈、游泳、河面出現大量漂浮物等問題,這套設備都可以通過圖像識別、行為分析,第一時間固定證據、發出警報。”楊健稱,“我們可以通過后臺實時交辦,及時處理問題。”
截至目前,來蘇鎮各級河長及網格員通過“智慧河長”App巡查臨江河5000余次,協調解決水污染問題300余個,臨江河上游水質也穩定達到三類標準。水清岸綠、魚翔淺底,這樣的鄉村美景又從愿景走進了現實。
綠色發展實現新“豐”景
走進梳妝臺村珠玉寺村民小組,挺拔翠綠的稻谷接連成片,一眼望不到頭。
在稻田四周縱橫交錯的水溝里,50多歲的種養大戶劉德超拉起沉在稻田水中的地籠查看情況,只見一只只體態豐盈、色澤鮮艷的小龍蝦長勢喜人。
“我們現在是一水兩用,一稻三蝦。第一季稻前蝦,畝產近200公斤,這一季稻中蝦的質量更漂亮。現在市場行情是供不應求,每天要接好多個采購電話,加上水稻的收入,年產值差不多接近1萬元一畝。”算起今年的收成賬,劉德超咧嘴笑著,開心得不得了。
劉德超的經歷在當地頗有代表性。他在外打工20多年,年紀漸長后決定回鄉創業,一開始選擇了養殖泥鰍。
為更好地守護生態底色,劉德超關停了泥鰍場,走上稻蝦綜合種養這條綠色發展的路子,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蝦雙贏”的新“豐”景。
“只有水好,蝦的品質才好,正是因為臨江河的水質變好了,我們才有搞綠色發展、綜合種養的信心。”劉德超說,他現在把一河好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為了保證養蝦的稻田水質達標,不但在稻田里種滿了凈化水質的蝦草,每半個月還要送檢一次水質,密切關注氨、氮、亞硝酸鹽等數據是否超標。前不久,他還自購了一套檢測水質的設備。
“今年我還擴大了流轉土地的面積。現在我的稻蝦種養基地已經達到600畝,還帶動了周邊100多戶老百姓一起發展。”劉德超有些自豪。
智慧賦能正在成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動力。為進一步助力稻蝦產業發展,當地政府在梳妝臺村投資近500萬元,建設濕地、緩沖帶攔截農業面源污染,增加實時監控設施設備,為稻蝦種養基地綠色發展拓展生態空間。
如今,梳妝臺村稻蝦種養示范基地已超過3000畝,村民的收益由過去每畝地單純種糧不到2000元,提高到了稻蝦共生的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