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開欄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展數字經濟,提出“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重慶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提出加快建設“1361”數字重慶建設整體構架,形成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和全國影響力的重大應用。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從本期起開設全新欄目——數字重慶,持續報道數字重慶建設中的具體舉措、發展亮點、推進情況,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在數字重慶建設中走在前、作表率。
在重慶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總隊,有一個“智慧大腦”——數字執法室。
通過“智慧大腦”,執法人員不必到現場,利用無人機采集的畫面和數據,各路段情況便一覽無余。與此同時,異常的數據會被迅速篩選出來,直接派發給相關執法人員。
高效便捷的背后,是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建成并已經投入運行的高速公路無人機自動巡查系統在發力。“這是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無人機自動巡查系統。”言語間,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熊健有些自豪。
交通運輸,一直以來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動脈”。而高速公路作為交通運輸領域的“主力軍”,承擔了大量運輸任務。
如何暢通交通運輸“大動脈”,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
近年來,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不斷深化“數字高速”建設,提高數字執法效能,提升行政執法效率,增強服務大局能力。
求變業務調整倒逼執法方式變革
從過去依靠人力到如今依靠數字化,執法方式的變革,既是數字重慶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業務改變的倒逼之舉。
2021年5月20日,經市委、市政府同意,重慶市境內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執法權限由市交通執法總隊劃歸至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市交通執法總隊主要負責路政、運政管理。
工作重點的調整意味著工作方式的改變。
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黨委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調動執法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人民。
重慶高速公路多處于山嶺重丘區,沿線橋隧多、高邊坡多。
執法人員在檢查橋涵立交等復雜地形時,會出現資料收集不夠準確、效率較低的情況,存在不能及時發現道路安全風險的可能。
何不以科技賦能,將路政執法服務機制前置,彌補執法力量不足帶來的監管不到位問題?
經過研究,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黨委提出“數字高速”建設目標,以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為抓手,通過“理念變革、方法變革、機制變革、考評變革、人才變革”五大變革,打造一支現代化交通運輸綜合執法隊伍。
“其中,方法變革的重點就是數字化。一方面要讓數據多跑路,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夠依托數據作出更加科學的判斷,促進執法監管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熊健稱。
破題建立清單“打表”推進
何謂“數字高速”?
在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執法勤務科副科長陳康俊眼中,“數字高速”的基礎是一張“大網”,里面有高速公路涉及的每一個數據:多少條管線、多少座橋梁、多少個涵洞,它們如何分布;每一個服務區的大小,有多少個停車位等等。
“只有依托扎實的數據,系統才能給出最佳解決方案。”陳康俊稱。
但要拿到數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有時出于某些因素的考慮,對方并不愿意把數據提供給我們。而且數據比較雜亂,錄入時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陳康俊參與了數據的收集和錄入全過程,深知其中的不易。
為了破題,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黨委突出黨建統領,鼓勵黨員認領任務,建立清單“打表”推進。
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執法人員、黨員溫宋華就曾主動認領任務。他發現技術公司提供的實景三維應用軟件,在模型開展路政測繪、數據錄入上極其不便,“比如繪制高速公路基準線、公路用地線、建筑控制區線以及標注建筑物的步驟比較繁瑣且出錯后修改不易”。
為簡化步驟,降低操作難度,溫宋華一邊查詢資料,一邊向專業人士咨詢了解,最終使用ArcMap桌面GIS系統,簡化了“繪制、標注”流程,并按流程制作了簡易操作手冊,大幅提高了錄入效率。
“任務的完成情況是同評優評先掛鉤的,這也是考評變革的成果之一。”熊健稱。
歷時8個月,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將轄區內所有數據收集完畢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分析利用。
4月15日,伴隨著螺旋槳發出的“嗡嗡”聲,一架無人機緩緩升空,標志著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無人機自動巡查系統在重慶成功投用。
不僅能控制無人機進行自動巡查監控,在遇到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時,該系統還可以迅速完成災害定位、現場勘查與受災面積計算,并將數據實時推送至清障救援單位,實現清障救援遠程引導。
賦能數據“跑腿”提升服務力
市交通執法總隊第一支隊六大隊業務保障中隊中隊長羅健已經在高速公路系統工作了近18年,數字化帶來的改變,是他之前從未想到的,“我們是從‘刀耕火種那個年代走過來的”。
早些年,道路勘察只能依靠人力,經驗技術是一代代人“傳幫帶”積累下來的。羅健也曾背著鐮刀、皮尺,跟師傅翻山越嶺,蹲在草叢里手繪現場圖。“那個時候受傷是‘家常便飯,稍不注意就會從邊坡上跌倒、摔傷。”羅健說。
在初次接觸到無人機時,羅健心里有些發慌:“我有一種‘本領恐慌,擔心自己掌握不了相關技術,更擔心機器收集到的數據不準確。”
羅健的擔心不是個例,還有很多老員工有著一樣的心態。
為破除“本領恐慌”、培育技術人才,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專門組織技術培訓,邀請老師來講建模、教實操。
“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在數字模型上輕輕一點,就能知道具體數據。”羅健感嘆道,“通過培訓,我更多的是轉變了思維方式。”
與此同時,科技賦能帶來的便利也逐步顯現: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市南供電分公司的一座鐵塔需要重新選址,進行整體轉移,重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通過對無人機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建模、分析,第一時間確定了轉移鐵塔新建的位置;市交通執法總隊高速公路第一支隊六大隊利用無人機,對綦江中心城區路段的19處違法墻體廣告進行勘察確認,并陸續進行強制拆除,消除隱患,保護了路產路權……
熊健表示:“下一步支隊將聚焦‘數字高速建設,全面推廣無人機自動巡查系統和高速公路路政執法服務前置機制,全方位提升執法能力、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