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果
數字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的戰略規劃,要求通過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提升鄉村治理效能、轉變農業市場經營模式,從而帶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躍升,多維度、更廣泛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重慶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21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年重慶市農業農村數字化水平達40.3%,2021年達43.3%,高于全國同期37.9%、39.1%的發展總體水平,位于西部地區前列。
但是,與浙江等先行省份相比,重慶數字鄉村發展基礎較為薄弱,面臨著新的發展壓力。首先,新形勢下鄉村經濟缺乏新產業支撐。受資金、人力、技術等因素制約,重慶鄉村產業發展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提質增效面臨的困難較多,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等環節數字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其次,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缺乏新手段支撐。現有村干部存在年齡偏高、文化水平較低等問題,與數字鄉村發展相適應的帶頭人較為缺乏。再次,農業農村大數據整合缺乏新基建支撐。重慶覆蓋全域、服務城鄉、線上線下融合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基礎體系雖已基本形成,但農業農村大數據利用重平臺建設、輕數據治理,跨行業、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不足,缺乏服務農民、農村、農業的綜合性應用場景。
通過數字化手段讓鄉村振興更有質量,要突出數字賦能共同富裕,加快數字化思維、認知、技術在廣大鄉村的運用普及,撬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各領域系統變革,通過場景打造和要素集成著力提升數字鄉村發展質量。
以產業數字化為牽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建立與市場供需相匹配的信息反饋機制,加強對農產品消費趨勢數據挖掘,精準安排農業生產經營。鼓勵使用環境氣候、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農機智能調度等技術與系統,推動生產智能化、加工自動化、管理標準化,以數字化指導生產、服務決策。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網絡,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數據監測系統,推進數字農業工廠、數字農業園區、數字農業強鎮建設,提升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
建設農村物流配送監測中心。以涉農信息資源地圖為基礎,匯聚各級相關數據資源,建設農村農產品配送中心、冷鏈運輸、冷庫儲藏、產地預處理等流通基礎設施,推動鄉鎮農貿市場,區縣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園等農產品交易市場發展壯大,完善農產品加工、流通、物流、配送企業等農村物流配送重點領域數據資源圖層,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實現分層展現和動態管理,為經營、流通、管理提供可追蹤、可查詢、可分析、可決策、可調度的“智慧地圖”,推動農村物流配送資源合理配置。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業態。充分發揮農村生態資源優勢,聯合抖音、京東等線上平臺,大力發展融合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服務經濟,支持集體經濟組織探索“飛地抱團”“村村聯合”“村企聯合”發展模式,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生產類、服務類、資源類等各類經營主體,帶動廣大小農戶共同發展,實現同走振興路、同謀共富經。
以數字鄉村治理為手段,強化組織化經營能力建設
建立綜合性農業服務平臺。依托“渝快辦”平臺打造“渝農通”特色應用,整合現有各類涉農服務平臺資源,建立鎮級綜合性為農服務平臺終端,完善功能配置,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包括現代產業發展、農村股份合作、農村產權交易、農產品流通、農業社會化服務及鄉村建設等方面的數字化服務。
構建數字農業農村人才技能培訓體系。在廣大農村普及互聯網知識和信息化基礎技能,切實提高農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生產、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搭建農村區域智能化培訓系統,建立線上線下融合培訓體系;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和益農信息社信息員培訓等活動,持續推進網絡直播等“新農具”應用的技能培訓;鼓勵各類企業和服務機構建立專業培訓基地和師資隊伍,面向農業農村人才開展市場化專業培訓。
建立農戶信用體系。圍繞“人—地—錢—事”,完善涉農主體信用檔案,繪制農業信用可視化地圖;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配性金融產品,開發信用預警、信用報告、信貸白名單等信用產品;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農村新型監管機制;建立信用評價標準,探索開展“信用積分”等道德評議和信用評價方式,優化鄉村信用環境,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
以新基建為支撐,夯實鄉村全面數字化轉型基礎
加快完善鄉村新基建體系。實施一批鄉村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推動城鄉同步規劃建設千兆光網、5G網絡、移動物聯網;推動城鄉同網同速,加快實現行政村4G和光纖全覆蓋,基本實現重點鄉鎮5G全覆蓋,農村接入速率達100M以上;加強國家和市級數字鄉村試點縣建設,大力發展縣域數字經濟,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巴渝鄉村大腦”。統籌云、數、智、網、圖等要素,推動建設統一的涉農公共數據、公共算法等平臺,建立鄉村地理信息多維立體“一張圖”;強化農業農村基礎數據采集和現有資源匯聚,編制農業農村數據資源目錄,通過與自然資源規劃、氣象、水利等市級部門開展數據交換合作等方式,形成涉農地理空間、氣象、水資源等農業資源大數據;推動“鄉村大腦”應用,加快鞏固農資監管、農產品流通、集體經濟監管等領域應用場景的統籌建設。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農村研究所所長、重慶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