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理脈 李爾舒
[摘 要]高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充分利用高校育人資源探索善用“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對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重要論述精神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善用“大思政課”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育人資源優勢,立足“大思政課”大格局、大隊伍、大課程的實踐要求,著力通過善用高校組織資源構建育人大格局、善用高校人力資源建強育人大隊伍、善用高校課程資源打造育人大課堂,是高校善用“大思政課”最為關鍵的三種路徑。
[關鍵詞]“大思政課”;新時代;高校;育人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大思政課”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理念和新活力,善用“大思政課”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組織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資源,不斷探索構建育人大格局,確立育人主陣地;組建育人大隊伍,建強育人主力軍;打造育人大課堂,建好育人主渠道,切實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重要論述精神在新時代高校落實落細。
1 善用高校組織資源構建育人大格局
新時代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首要的就是要構建育人“大格局”,確立育人“主陣地”。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級黨委、行政部門、二級學院等黨委和行政管理資源和職能著力推動各育人部門大協同、加強家校社育人空間大互動、促進多元育人體系大融合。
1.1 推動育人部門大協同
高校各組織職能部門協同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方式。2021年7月,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指出要“構建日常教育體系,發揮科研、管理、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協同育人效應”。辦好“大思政課”需要“多方主體密切合作,協同發力”[1]。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需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凝聚各組織職能部門的育人合力,形成黨政學各部門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全員大協同的育人格局。首先,“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高校黨委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籌推進高校教學、行政、管理、服務等多個職能部門樹立“大思政課”育人理念,形成大協同的育人思維和工作格局。其次,高校各教學行政部門要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積極整合育人職能和資源,提高“大思政課”育人的協同力、擔當力和執行力。教務部門要結合“大思政課”教學實際制訂培養計劃;各二級學院要在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大思政課”教學;學工部門要發揮學生團組織和學生活動社團作用,營造“大思政課”育人氛圍。最后,高校后勤管理、服務保障部門要為“大思政課”的開展提供健康、安全、穩定的育人大環境,提高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質量和能力,強化全方位育人意識。
1.2 加強育人空間大互動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2]。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是未來學校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模式,實現育人空間聯通互動也是“大思政課”育人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教導我們思政育人不能只著眼學校思政“小課堂”,更要放眼社會“大課堂”,突破校內思政課堂的時空限制,推動思政育人向社會空間延展。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必須加強與家庭、社會及網絡空間的育人互動和資源共享,從空間上發揮思政課“大”之效能。首先,高校要建立與家庭育人空間的聯動機制。以各二級學院為單位,建立由黨政統一領導、輔導員和班主任具體負責的家校溝通反饋機制。高校可結合學生家教、家風教育,發揮家庭育人的基礎作用,同時便于高校與家庭及時表達和反饋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及問題。其次,建立高校與社會育人空間的合作機制。高校黨委行政部門要加強與紅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等機構合作共建,設立“大思政課”育人基地等。最后,高校要加強與網絡空間融合機制。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黨建工作資源和信息技術資源等,創新“大思政課”育人形式,豐富育人內容,推動現實課堂與網絡課堂聯通互動。
1.3 促進育人體系大融合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了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的“十大育人體系”,為推進高校從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具體抓手。從育人學段看,“大思政課”更加凸顯了對育人規律的尊重,提出要堅持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3]。從系統視角看,“大思政課”是一個由多育人學段、多育人體系、多課程體系組成的系統化育人大體系。因此,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課”,就必須打破單獨依靠思政課程開展思政育人的思維慣性,要融合中小學各學段育人體系、高校“十大育人體系”及高校各類型課程體系,實現育人體系大融合。
2 善用高校人力資源建強育人大隊伍
2.1 組建教學人員大團隊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4],思政育人更是高校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組建一支德才兼備、能力突出、團結協作的師資團隊,是高校有效開展“大思政課”育人的基礎條件。當前,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是高校從事思政育人的師資主力。但是,在師資的數量結構、綜合素養以及思政教師與學科教師交流互動上,還需進行團隊構建和素質優化以適應“大思政課”教學的需要。“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高校需大力培養勝任“大思政課”教學的“人師”。首先,構建一支由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組成的“大思政課”教學大團隊。通過人才引進、專業培訓以及吸納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教授進入“大思政課”育人團隊等方式,增加師資數量,優化師資結構。其次,提高“大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按照“四有好老師”“四個領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專業能力培訓、社會實踐鍛煉,培養和提高“大思政課”教師思政育人的“大視野”“大情懷”,塑造思政育人的“大先生”。最后,高校要建立“大思政課”教師團隊之間的溝通互動機制,加強不同學科專業課程思政教師與思政課程教師的交流、學習、互補、協同。通過健全激勵機制,提高教師參與“大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2 提高教輔人員大配合
高校是培養有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肩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單純依靠思政課教師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調動一切育人力量承擔應有的育人職責。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發布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提出“鼓勵……高等學校黨委書記校長、院(系)黨政負責人……等講授思政課”[5]。另外,高校從事教學和學生管理相關的輔導員、班主任、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教育輔助工作者,也是“大思政課”不能忽視的重要育人力量。因此,建強“大思政課”育人隊伍,需要調動高校黨委、行政、管理、服務等相關教學輔助人員積極參與并全力配合。首先,高校黨政、行政領導及負責人要帶頭履責,主動參與“大思政課”建設,積極走上“大思政課”講臺,回應思政教育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其次,輔導員、班主任要把“大思政課”教育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積極通過主題班會、學院班級活動等落實落細“大思政課”育人理念。最后,提升高校管理、服務部門人員對“大思政課”理念的認識水平,明確各職能部門管理、服務人員所肩負的思政育人職責,提高服務、協同、配合意識,為“大思政課”開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2.3 吸納社會人員大參與
社會生活為“大思政課”提供了廣闊舞臺,來自現實生活的廣大人民群眾有著豐富的生活經歷、生動的社會實踐,可以為“大思政課”提供鮮活的育人素材。《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提出“鼓勵高等學校統籌地方黨政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管理專家、社科理論界專家、各行業先進模范……兩院院士、國有企業領導等人士……上思政課講臺”。因此,高校要充分吸納來自社會的典型人物、先進人物、模范人物等,共同參與高校“大思政課”的育人隊伍,增強“大思政課”育人的社會力量。首先,高校要完善專家學者外聘機制,通過優化選拔、聘用、授課與考核等制度,構建由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外聘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管理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型”師資隊伍,為深刻闡釋思政育人的理論性、學術性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其次,高校要積極完善榜樣人物“請進來”機制。高校要建立由黨委牽頭、宣傳部門負責的社會榜樣邀請機制,主動邀請人民英雄、行業勞模、“時代楷模”、優秀校友等社會榜樣走進思政課堂,為透徹闡釋思政課理論提供鮮活案例。最后,高校要帶領學生“走出去”,尋訪社會生活中富有生動故事、感人經歷的群眾,用群眾的生動講述豐富育人素材。
3 善用高校課程資源打造育人大課堂
3.1 整合課程內容大資源
“大思政課”是歷史大課、時代大課、實踐大課,高校要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以大視野、大思維、大目標整合關乎“國之大者”的課程內容大資源。首先,整合歷史大資源。挖掘和整合校內所有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和思政元素。要從歷史大視野出發,以“四史”為框架,整合校內所有課程蘊含的歷史大資源,講好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理論內涵。其次,整合時代大資源。“大思政課”課程內容既要“腳踏實地”,講清基礎理論知識,又要“站位高遠”,從大時代、大成就中提煉大主題,講清講透宏大時代主題蘊含的大道理。要用大時代思維,將思政課程、學科課程內容與時代發展的大主題、大問題、大趨勢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大視野、大情懷、大志向,激發學生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的奮斗動力。最后,整合社會大資源。將線上線下資源結合,增加課程內容容量。一方面,整合網絡云課堂的海量線上思政資源;另一方面,整合社會大課堂中的偉大成就、英雄人物等鮮活的線下育人資源。
3.2 強化課程教法大創新
善用“大思政課”需要創新課程教法。傳統思政課教學中,因教法形式單一和創新不足所導致課程的教學成效和學生認可度較低的現象較為常見。“大思政課”拓展了傳統思政課的教學空間,因此高校也必須依據“大思政課”課程特征進行教學方法大創新。首先,加強教學技術應用,優化課程教學體驗。高校要加強對網絡信息、多媒體、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積極開展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課程教學,提高學生課前、課中、課后不同階段的課程體驗和學習效果。其次,創新教學話語表達,推動課程內容傳播。要充分尊重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興趣需求,結合學生個性、興趣,創新“大思政課”教學話語表達。要用新時代學生能聽得懂、聽得進、感興趣、接地氣的語言講授“大思政課”,避免文件宣讀或政策傳達式的“沒有生命、干巴巴的”教學話語,要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感染力、吸引力和親和力。最后,拓展教學工具運用,促進教學方式互補。要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官方App工具、網絡授課平臺以及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提高“大思政課”教學方式的精準性、靈活性和可及性。
3.3 搭建課程實踐大平臺
思政理論不是書齋里干巴巴、沒有生命的紙上文字,而是現實生活中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大思政課”是實踐大課,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必然要構建社會大課堂,要通過社會大課堂得以貫徹和體現[6]。理論源于實踐,最終又必須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因此,搭建“大思政課”課程實踐平臺,既是“理論源于實踐”的基本要求,又是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具體表現。首先,拓展課程實踐場域。高校要加強校地合作,通過與地方的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鄉村振興示范區、脫貧攻堅示范點等單位和機構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學習基地、宣講基地,為高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提供更多的場所保障、實踐機會和教育資源。其次,豐富課程實踐路徑。高校要積極構建包括校企合作、社會調研、“三下鄉”、志愿者服務、扶貧支教、理論宣講、主題演講等多元化課程實踐路徑,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生產性、調研性、服務性實踐活動,培育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其專業技能。最后,綜合課程實踐方式。以理論聯系實際、知情意行統一為指導,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綜合運用討論、辯論、參觀、訪談等多種實踐方式,提高學生理論理解和實踐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立杰,秦文宇. 黨史學習教育視域下“大思政課”創新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21(19):41-43.
[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 人民日報,2020-11-04(01).
[3]夏永林. “大思政課”內涵的多維探討[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8):110-114.
[4]陳志勇,馮秀軍,袁文全,等. 論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落實路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7):59-63.
[5]教育部.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EB/OL]. (2020-01-16).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 html.
[6]向云發,杜仕菊. 善用“大思政課”的基本問題論要[J]. 思想理論教育,2022(3):71-76.
[項目名稱]2021年度貴州醫科大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課題“‘大思政課核心內涵、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XSKSZ09)。
[作者簡介]袁理脈,女,安徽壽縣人,貴州醫科大學,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爾舒,女,貴州息烽人,貴州醫科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