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 翔
現在回想起2010 年初,第一次看到《看你妹之網癮戰爭》的時候,還是帶來了強烈的身份認同,對于成為一個wower 而感到自豪。那會兒還在上大學。論壇上大家說什么,就跟著信什么。
停服事件前后,在NGA 上,九城被塑造成了因為網易搶走了代理權而懷恨在心,通過新聞出版署以審批為由阻撓網易開放巫妖王。
那會兒罵九城就成了玩家社區里的政治正確。現在再回想起來,只能說自己還是過于幼稚。對于很多事情的主語和主要矛盾都不得要領。
作為2010 年前后的陳年往事,有不少人提過了,我再贅述一次。
以魔獸世界新版本是否開放作為引子,當時同屬國務院的兩個正部級單位“打了一架”,核心爭奪的東西是網絡游戲到底歸誰管。
因為在此之前,中國的游戲公司要同時面對事前審批,和事中監察兩道監管。兩個部委的權責不清在這次事件中徹底爆發,互相之間的爭執非常激烈,下面的一組數據說明了爭的是什么。
《2010 年中國游戲產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網絡游戲用戶數達到7598.3 萬,比2009 年增長了15.3%,其中付費網絡游戲用戶數達到4300.6 萬,比2009 年增加了15.8%;2010 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323.7 億元,比2009 年增長了26.3%,帶動電信、IT、媒體廣告等相關產業產值631.2 億元。
相比于九城從奧美手里拿到暴雪代理權的2005 年,那時游戲的市場實際銷售收入是37.7 億。
五年之后,游戲用戶翻了三倍,銷售收入翻了接近九倍,之前不被重視的游戲行業,從自由發展到了明確權責的時候了。這也是游戲行業想要繼續發展下去,必須要做出的明確。
一個爆發式增長的行業,背后必然需要依靠完全的權力機制,政策和監管都需要明晰。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國務院兩個部委沒有主次同時設置規則的行業,從來都沒有取得過好成績。
2010 年前后,以魔獸世界的管理權限作為范例,兩個部委之間這一架打了一年多,所以魔獸世界也就跟著停服了一年,最終以當時的文化部退出游戲的管理收尾。新聞出版署成為中國唯一的電子游戲行業規則制定者。
這中間九城和網易都只有聽令的份兒,當時社區里甚囂塵上的九城作惡也就成了無稽之談。
但九城是怎么被包裝成了完美的惡人,是誰在背后釋放煙霧彈,引導輿論呢?在2022 年的年尾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借著又一次停服,我回憶和檢查了一些殘存在互聯網上的信息。雖然玩家們搞不清桌下的博弈,不了解主要的矛盾出現在哪里,但對于主語的使用還是清晰的,九城和網易是暴雪娛樂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代理商,負責本地服務器的維護和管理,負責本地推廣活動的組織,游戲好或者不好都是暴雪自己的,代理商不能代表游戲制作公司。
起碼在《暗黑破壞神:不朽》之前都是如此。
如今,網易在中國的代理結束了,可是中國的玩家卻好像是暴雪倒閉了一樣。這就是在1 月23 號晚上讓我非常無語的一點。
相比于2010 年的代理交割,那時候NGA 的玩家還是整篇整篇的文章在寫,里面也有不少邏輯自洽的,情緒完整的??墒窃? 月23 號前后這波搶春節熱搜的活動里,卻有一種奇怪的不和諧感。有一種明明是家里有人出遠門,一段時間見不到,卻搞成了開追悼會的架勢。
還好這些情緒過去得很快,所以我們就不聊情緒。這十幾年社媒的發展,讓發言者變多了不假,也確實讓中文語境變得既匱乏又脫線。我們在網絡聊天里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所以越來越多地減少主語的使用,以至于對主語失去了原有的敏感度。
如今,網易的代理也算是終于結束了,按照目前上海張江網易暴雪辦公室人去樓空的情況,也不可能再次合作了。那我們就在事情發酵了幾個月之后,把問題焦點調回來,站在不同的主語下,稍微展開講講,核心的分歧在哪里,是不是有解。
我們先根據各種信息來回溯一下,整個事情的經過。
首先,談判的主體是網之易和動視,這一點我在確認之后也覺得過于離譜。動視暴雪看上去是合并,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內容團隊并進了一個公司里。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有了后來那些游戲制作人懵懵懂懂地站出來和玩家做溝通。
動視和網之易的團隊先是擬定了一個續約一年,觀察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之后,再來確定下一個長約。如果雙方可以在很多關鍵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續約一年,無疑是對玩家最好的結果,但顯然有人對這樣的結果并不能接受。
先說網易,站在網易的角度上來講,從暴雪的代理合作里,最初通過暴雪游戲的代理一方面獲得了游戲公司的品牌提升,另一方面則是為自己提供了穩定的現金分成收入。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網易代理暴雪的十多年里,2021 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了2965.13 億元,這其中76%是移動游戲帶來的。從游戲里獲取收入的方式方法已經徹底改變。
面向未來,客戶端游戲的收入分成對網易來說,已經不再是第一優先級的東西。網易要的是暴雪IP 在中國的實際控制權。
當然,這是暴雪不可能松口的部分,這也是主要矛盾點之一。我們都知道,暴雪IP 在中國有人會為了情懷買單,拿去做內容改編,做衍生品聯名和開發,馬上就能掙錢。網易如果有了暴雪IP 在中國的控制權,相比于開發《暗黑破壞神:不朽》,有更多可以迅速變現的方式。
但是,以目前中國在影視劇和文創產品上的制作能力,消耗IP 肯定是必然,到時候結果也是網易掙錢,暴雪挨罵。
另外一點,微軟對動視暴雪的收購也給這次續約增添了很多變數。站在網易的角度上,其之前在中國市場面向監管一側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被微軟取代,微軟無論是在中國的扎根程度,還是游說團隊能力,網易的不可替代性正在消失。
此外,如果在續約一年的時間里,微軟完成了收購,那么微軟同樣在中國大陸地區有關聯公司可以進行出版物的發行,接下來談判里,網易在渠道的優勢也會相對缺失。
站在談生意的角度上,一年后談判的籌碼不多,續短約獲得的利益也不夠,暴雪不可能交出IP,版號情況在去年10 月份也還不明朗。
Kotick 看上去就是想拖過這微軟收購的這一年,可丁磊也明白,這是榨取價值最后的機會。在這個的時間窗口如果只是單純考慮服務好玩家,續約一年,不能拿下暴雪IP 在中國的控制權,那在商業上就算不得成功。
如今復盤,在這個收購案和政策都懸而未決的2022年下半年,顯然并不合適談判。而雙方原本擬定的一年續約計劃,也給了動視一個錯誤的信號,并沒有積極地去尋找新的合作者,而是想把問題交給微軟。
那么反觀動視暴雪,站在動視的角度上,在微軟收購之前維持穩定肯定是最佳之選,所以提出了一年延續,所有條件不變的計劃。
正在收購的風口浪尖上的動視暴雪,沒有人想要制造麻煩,這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在于,麻煩就擺在眼前,是沒有人可以繞過去的。相信Kotick 明確地知道,在這一輪續約里,丁磊想要什么,可這是在微軟收購之前,無論如何都不能給出去的。
或者可以這么說,因為微軟的出現,動視暴雪和網易的談判幾乎就注定了不可能成功。
我之前一直說,暴雪在商業上從來都算不上一個合格的公司,而通過這次續約事件中對各種信息的對照,甚至可以說暴雪自己都談不上是一個有商業化和長線運營能力的公司。只是一個附庸于動視的內容創作團隊,暴雪娛樂在經營上的失敗在一開始就被注定了,那可能是要追溯到還叫Chaos Studios 時候就開始的混亂被并購。而2007年Vivendi Games 和動視的合并,更是在這場失敗上做了蓋棺定論。
在游戲開發上,暴雪娛樂制造過無數讓人美好的回憶,可是在公司運營上,可能在網易開始代理之前就已經注定了如今的命運。歷任公司CEO 和高級管理者從來都沒有展現出出色的管理能力,不然也不能出現自己游戲的代理合作,卻是由動視的團隊在談判續約。
整個事件中看上去最重要的暴雪娛樂,實際上早已經淪為了看客,既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力,也沒有發表意見的能力。這才是整件事復盤下來最讓人唏噓的地方。
最后想說的是,站在玩家的角度上,因為公司經營上的失敗給游戲的體驗帶來不好的反饋,這是玩家發難非常合理的部分。這也是電子游戲不同于其他藝術作品的地方,電影是單向的輸出,而游戲的魅力正是在于創作者和玩家,玩家和玩家之間不斷產生的互動性。
在中國市場,這種互動性既受限于意識形態的管控,也要面臨如今文化相性上的對抗。
其實從2009 年之后,我們正在不斷地失去和無數優秀西方文化IP 之間的良性互動。或者再悲觀一點,中國玩家失去暴雪,可能就像我們失去谷歌,失去Netflix,失去Amazon 一樣是注定會發生的事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選擇題,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記得,無論是上帝借暴雪之手送給人類的星際爭霸,還是讓人憤懣的游戲運營都是玩家和暴雪娛樂之間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