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翟曉汀
在不久前結束的2023年世界女排聯賽上,中國女排3∶1力克巴西隊、3∶0完勝波蘭隊,挺進總決賽。盡管最終以1∶3遺憾告負土耳其隊,獲得亞軍,但中國女排仍創造了自東京奧運會以來參加國際比賽的最佳戰績。
作為世界排球的霸主,中國女排自1981年起,屢次拿下多項世界冠軍和奧運會金牌。但近年來,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2022年的世界女排聯賽以及世錦賽,中國女排都只獲得了第六,且無一人入選世錦賽的最佳陣容。不少人開始唱衰中國女排,稱“黃金一代已經過去”。今年的世聯賽,這支既稚嫩又“不被看好”的隊伍不僅奪得了亞軍,更有刁琳宇、袁心玥、李盈瑩三名隊員獲得最佳稱號。姑娘們用實力回應了質疑,也向世界宣告:女排精神不死,拼搏精神永存。
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女排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女排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在接受《經濟》雜志記者專訪時,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冠軍、現任中國排球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娜講述了她與女排精神的故事。
從竹棚里打出來的紅色隊伍
盡管已經過去40多年,人們還是對1981年11月16日那場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決賽現場記憶猶新,中國女排以7戰7勝的優異成績,為我國奪得第一個世界女子排球冠軍。以此為起點,中國女排開啟前無古人的“五連冠”偉業。
輝煌歷史的背后,與國家長期建設發展體育事業緊密相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很早就認識到,體育事業對構建健康中國將起到積極作用。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國體育工作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個大字,為剛剛起步的中國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走進《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以下簡稱“女排精神展”),展柜中一個竹棚搭建的場館模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張娜告訴記者,這便是20世紀70年代位于福建漳州的女排訓練基地。
漳州基地的緣起與國家大戰略密切相關。據袁偉民主編的《中國排球運動史》記載,1972年,為發展排球事業,國家體委決定在我國南方建立一個排球訓練基地,以進行排球集訓大會戰。時任國家體委調研組專家張然在南下考察,最后選中福建漳州后,他向時任國家體委排球處處長、中國排球協會秘書長錢家祥匯報了漳州作為排球訓練基地有4個優勢:領導重視體育、群眾喜愛排球、冬季氣候宜人、物質產品豐富。錢家祥決定親赴漳州查看,回到北京,就將選點的情況和自己及專家的看法向領導做了匯報。國家體委經過認真研究,正式批準了在漳州建立排球訓練基地的計劃。于是,1972年冬天,漳州軍分區原司令員兼體委主任于克釗接下這個特殊的任務,利用閩南盛產的毛竹,僅用了28天就蓋起一座平整場地的“竹棚館”。
如今,50多年前的竹棚館早已不在,但老一輩排球人都記得墻上張貼的口號:“滾上一身泥,磨去幾層皮,苦練技戰功,立志攀高峰?!睆埬鹊闹v述把記者拉回了那段青蔥的歲月:沒有刷漆的毛竹地板毛刺叢生,女排姑娘們苦中作樂,訓練后相互拔刺,比誰的刺多;土地里混著血水和淚水,像浸了油一樣……諸如曹慧英、陳招娣、楊希、張蓉芳、孫晉芳、陳亞瓊等女排名將以此為家、艱苦訓練,竹棚訓練館也被稱為“女排娘家”“冠軍搖籃”。
女排精神是什么?老女排說,女排精神是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但人生總有高光時刻,也會經歷低谷時期,不可能永遠是常勝將軍。
奮斗40余載,中國女排經歷了浮浮沉沉。郎平曾對新時代女排精神有新的解讀:“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能贏,也會竭盡全力。哪怕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神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拼到底。”這是郎平在中國女排巔峰時的表達,也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運動員們的士氣和熱情。
更關鍵的是,女排精神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
從竹棚訓練館這片血與淚的土地中走出來的隊伍都帶有紅色基因。張娜說,中國女排所有隊員都是共產黨員。就是這樣一支紅色的隊伍,在2019年再次奪得女排世界杯冠軍,這是中國女排贏得的第10個世界大賽冠軍,也是他們為新中國百年華誕送上的生日禮物。2021年9月,“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作為中華體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
“不死鳥”的低調人生
在中國排球學院見到張娜時,她剛參加完蘭洽會回來不久。承接培訓、組織競賽、帶研究生……一一處理完工作后,張娜才有工夫坐下來?!皩W院內所有工作都要我來協調。不過也還好,當時在隊里打自由人,協調各方的能力都鍛煉出來了?!?/p>
排球賽場上,自由人的任務是替換場上隊員的后排一傳和防守。這要求自由人要有極強的控場能力和快速的應變能力,更能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也需要球員有更高的心理素質。
盡管已經退役多年,但張娜仍被稱為是中國女排最佳自由人。比賽中,張娜面對壓力,面不改色,救起一個又一個在外人看來根本不能救成的球。因為沉著穩定的優異表現,球迷親切地給她取了“不死鳥”的外號。
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女排隊員是球迷口中的“黃金一代”。在這場比賽中,張娜以74.48%的一傳到位率榮獲本次大賽的最佳一傳,成為了中國女排進攻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助力中國女排奪得世界冠軍。
15歲進天津女排,19歲入選國家青年女排,21歲入選中國女排,23歲贏得世界冠軍……一路的成長磨礪讓張娜在人生經歷中也成為了一只“不死鳥”,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張娜超強的適應性和出色的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現。
2007年10月,張娜進行了人工頸間盤置換的大手術。當時,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張娜為了能上場,甚至在術后病床上也球不離手地練習。最終,張娜只用了6個月的恢復訓練時間,就再次站上了奧運賽場,助力中國女排收獲了一枚寶貴的銅牌,自由人位列第三,榮獲本次大賽的最佳防守?!爸灰犖樾枰?,哪怕不能跟隨國家隊出征,能伴隨她們一起備戰,我就算成功?!边@也許正是當時身處逆境的張娜理解并踐行的女排精神,并一直影響著她未來每一步的人生抉擇。
奧運會結束后,張娜選擇了從國家隊退役,回到了天津女排隊伍。2009年,懷孕3個月的張娜依舊活躍在球場之上,為天津女排獲得了中國排球聯賽的冠軍。
家庭并沒有禁錮住這只“不死鳥”,2010年9月,孩子還不到一歲,張娜就選擇進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冠軍班),抓緊一切機會“多讀書、多學習”,36個學分就能通過的學業任務,張娜硬是拿到了56個學分。
盡管過程艱苦不易,但回想起過去激情燃燒的歲月,張娜津津樂道?!皠e看我現在特別能說,但我也有靜的時候。作為一個自由人,必須得靜下來去分析對手。”
回顧過去的女排采訪視頻,我們鮮能找到張娜的身影。當時的張娜摒棄一切外界干擾,專注于對對手的分析,對每一名對手的姓名、身高、進攻特點,這個身材瘦小的自由人都了如指掌、應對自如。“打比賽最主要的是有學習能力、總結能力和運用能力,這幾個能力提高了,你不就厲害了嗎?”她說。
為青少年種下一顆排球種子
張娜認為,學習能力就是今后的競爭力。體育人才培養,學習能力是第一位的。她自己也將“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奉為圭臬,在工作中不斷完善提高超越自我,如當年那個自由人一樣,在新的領域仍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成績。
2011年她調入天津市南開中學執教,后升任天津南開中學副校長,這一待就是8年,這期間的南開中學在體育方面繼續傳承了南開傳統。
擔任副校長期間,張娜還承擔了一項“又有意思又有意義”的任務——建設南開中學濱海生態城學校。在學校的施工建設牌上,張娜的名字位列第一位,是建設單位項目負責人。從“三通一平”到造價招標,從施工建設到竣工驗收,張娜再次發揮優秀的協調能力,帶領團隊建成了這所占地面積20.4萬平方米的學校,并獲評天津市建設工程“海河杯”獎,其中金獎海河杯1項。
2019年,這位“跨界”教育者從南開中學離開后,繼續發揚女排精神與南開精神,毅然接下中國排球學院常務副院長的擔子,承擔起為中國排球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基于基礎教育的實踐經驗,張娜越來越感受到了體教融合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天津女排是天津的城市名片,天津也正在建設排球之城。中國排球學院就坐落于天津體育學院內。張娜告訴記者,天津體育學院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致力于科學研究,助力中國女排奪冠軍創輝煌,國家體委多次寫感謝信給學校。這些距今40余年的手稿完好收錄保存在女排精神展中。
服務中國排球事業,服務人民群眾,是張娜設想學院的目標和宗旨。手握服務中國排球事業的接力棒,張娜接到的第一項艱巨任務就是首辦《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她認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作為官方教育科研機構,更要利用好高校這個大課堂,宣傳弘揚女排精神,為建設排球事業作出表率。
干一行愛一行、更要鉆一行。2020年,張娜和團隊把展覽辦得有聲有色,她帶領的籌備組,僅用了一個月多的時間,收集珍貴照片、手稿、奧運金牌等資料物品,就完成了2000平方米的展臺設計搭建,并在天津市美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吸引了上百萬人參觀游覽。她又被委以重任,成功舉辦了天津市大學生學習女排精神演講比賽,掀起了青年學生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
名氣打出去了,但張娜覺得還不夠?!绑w育科普也要‘下基層,把展覽辦成國內流動展!”展覽又辦到西藏昌都、內蒙古巴彥淖爾,借助“奧運冠軍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講述女排故事。“在巴彥淖爾,好多孩子都圍著我,完全走不動了?!?/p>
也許張娜身上有著冠軍、校長、院長各種光環,但在孩子們的眼里,她只是一名樸素的好教師、開朗的大姐姐。無論是過去的南開中學副校長還是現在的中國排球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娜從沒有落過一節課,兢兢業業地完成好教學任務。即便是選修課,她的課堂也總是座無虛席。張娜堅信,體育鍛煉能力已經逐漸成為選擇尖子生的一個標準,這與學習成績不是相互消減的,而是相互促進的過程。為此,她一直努力做一名因材施教的老師。
說到這,張娜有些動容?!拔揖拖氚盐业慕洑v分享給他們,哪怕他們能知道一點點,在困難的時候給他們以激勵,就足夠了?!?/p>
排球事業建設,科普工作與人才培養要“兩手抓”。張娜謹記“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帶研究生、搞科研,為國家培養輸送具有實踐能力的排球優秀人才。張娜帶領的中國排球學院持續舉辦多屆全國排球高級教練員崗位培訓班,培訓對象為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教練員、教師,以及全國省區市成年隊、青年隊、少年隊主教練、大學隊主教練等,聘請國內外知名排球教練,緊跟國際排球項目發展形勢,陸續為國家輸送培養了200余名教練員。
對于運動員培養,張娜認為,運動員學歷教育至關重要。中國排球學院應該擔負起中國排球運動員本碩連讀的工作。結合自己蹚過的路,張娜主動思考如何為現在的運動員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下一步,張娜準備和學校商討學院“本碩博”貫通培養方案,讓那些真正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排球健將們得到更好的教育。
對于未來,張娜信心十足、語氣鏗鏘:“作為國家唯一一所排球專項學院,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把排球工作做深做實,繼續發揚女排精神和南開精神,推動排球事業發展,助力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