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用好比較優勢,打造山西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連動京津內蒙古、帶動晉北圈、推動中部地區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山西大同,近些年充分發揮文旅資源富集、先進裝備制造等優勢,持續打好“云岡、恒山、古城、長城”四張牌,把大同打造成了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爭當排頭兵,在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上勇做領頭雁;以區位優勢,與周邊城市進行深度合作,打造了一個在中部地區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中心城市。以開放的步伐、嶄新的姿態,讓山西、令全國刮目相看。
大雁南飛,掠草原、經恒山、跨黃河、越長江,一路高歌到衡山,千里迢迢只為奔赴前行;
大同騰飛,古城修護、文旅融合,擺脫傳統產業依賴、推動城市深刻轉型,光彩奪目勇爭先,探索不止只為書寫時代華章。
“一軸雙城”助大同
城市品位獲極大提高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鄰內蒙古,東望河北,距北京380公里,南離太原352公里,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扼晉、冀、內蒙古之咽喉要道,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的大同,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素有“北方鎖鑰”之稱。但今日的大同,烽火硝煙戰馬鳴早已遠去,代之的是京包、同蒲兩大鐵路的交匯點,大秦鐵路的起點,居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是現今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由于大同位處我國中部偏東,交通運輸相對發達,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設中不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在對俄、蒙邊境貿易上也有著巨大潛能。
近代以來,這座北方著名的古城更廣為人知的是“煤城”“煤都”,這的確名副其實。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同累計生產煤炭30多億噸,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但也正是“煤”,讓大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曾出現過“倒退”:環境污染嚴重,空氣質量極差,導致形象欠佳,經濟發展嚴重滯后。
2008年,是大同新時期突破性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大同市政府首次提出了“一軸雙城”的發展理念。所謂“一軸”,就是指御河。御河,顧名思義就是供皇室用的河道,唐朝詩人王之渙留下過“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膾炙人口的詩句。同代詩人李頻也曾寫下“欲竊高倉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但這條大同附近最大的河流,遠沒有當時詩人筆下的浪漫,而是:河道內污水橫流,雜草叢生,工業及生活垃圾遍布河面,形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龍須溝”。但經過政府的有效整治,御河河道變得清澈,河畔建起了生態園,歷史性的改善,讓這條河流賦予大同這座城市靈性、靈氣和靈魂。而所謂“雙城”,則是圍繞御河在河西岸進行3.28平方公里的舊城改造,在御河東岸新建40平方公里的御東新區。整體設計,舊城突出了“舊”字,“修舊如舊”。棋盤式的道路街巷、低矮密集的傳統民居,新修古城墻、熱鬧關帝廟,北魏帝都、明清重鎮,千年風韻隨處見,歷史脈動觸手及。而新區則突出了“新”字,建成了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美麗的生態園林城市:七座跨御河大橋騰空架起,七橫七縱的交通網快速形成;大同新地標建筑行政辦公大樓及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和體育中心五大場館拔地而起,一座新城矗立于文瀛湖畔,新的城市中心初具規模,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說起大同市的投資重頭戲,不得不提2017年的“雙環行動”。當年,大同市在文瀛湖東北側重點實施了15個項目,投資金額高達577億元,其中,大同國際陸港不僅有效促進了大同周邊地區與其他省區市甚至海外的貿易流通,直接為1萬人提供了就業服務,而且打開了山西對外開放的門戶,形成了一個覆蓋周邊、連接四方的大規模物流產業集散地。
2021年11月,剛剛履新大同的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大同市委書記盧東亮表示,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大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完全契合了山西省提出建設的“三區三地”的目標要求。圍繞這一目標,大同具備一定的優勢和條件,要努力為全省“三區三地”建設蹚出一條新路來。
在盧東亮看來,大同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既擁有多重發展機遇,也面臨眾多競爭挑戰;既擁有豐富的資源稟賦,也存在一些弱項短板;既孕育著新的發展動能,也正在經歷轉型陣痛。“但篤定目標,我們沒有豪言壯語,唯有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抓住每一天,干好每件事,方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他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和有力領導,有大同市人民上下一心、時不我待的豪情壯志,大同一定能夠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一定能把大同建設得更加美好。
深化京同文化交流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站在大同的古城墻之上,凝視著獨特、威武、有著磅礴氣勢的角樓、邊樓、甕城樓,耳畔仿佛又響起了曾經的金戈鐵馬、征戰廝殺。在這狼煙曾經升起的地方,沉淀著太多歷史的傳說:花木蘭、楊令公、徐達……他們雖然已經隨著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但千千萬萬戍邊將士的化身正跨越千年,守護著這方水土。歷史如詩,歲月如歌,大同這座城市正在利用豐富的歷史遺存大力發展旅游業,讓歷史見證過去,也映照現在。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努力前行的大同,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展現實力、敞開胸懷。
今年6月,“云動天下,潮起大同”山西省第九次旅游發展大會在大同舉辦,通過“北魏長歌”“云岡之光”“萬里茶道”“天下大同”四個篇章突出“融”的主題,展示了大同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以及這座千余年古城的文化底蘊和城市風貌。
大同市委市政府新聞中心主任劉月平對《經濟》雜志記者表示,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戰略部署,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同市委、市政府立足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本次旅發大會的承辦彰顯出大同文旅發展的成效。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孟德昌表示,省旅發大會能夠選在大同召開,是大同推進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城市”的重大機遇,也是展示大同文旅高質量發展成果的最佳窗口,推動實現了“京津冀晉蒙”“連理同慶”等區域戰略合作,大同“橋頭堡”作用更加凸顯,影響更是深遠。
而今年以來,大同文旅部門不斷進行宣傳造勢。4月21日,成功舉辦“大同度假,清涼一夏”文化旅游推介會京津冀專場活動,發布京津冀晉蒙在校學生及旅游專列、研學旅游三大優惠獎勵政策;6月1日,“游山西從大同開始”首批新加坡、馬來西亞百人海外旅游團抵同,開啟三天兩晚之旅;6月25日,來自全國15省份500名大巴旅游團入同旅游;在北京東城、西城等六區和中關村園區350個樓宇、350個社區,以及北京北站、王府井、北京大學等車站、商圈、高校投放了1萬塊樓宇電梯電視屏幕廣告;在北京地鐵1號線、2號線等20個地鐵站臺投放60組“大同度假 清涼一夏”文旅燈箱廣告;冠名太原局5組高鐵動車“大同號”,輻射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廣州、沈陽、寧波、貴陽等80多個城市。“高鐵兩小時、周末游大同”,“京津冀旅游康養首選地”“三都”“三個大同”的知名度越來越響亮。
大同獨特的文化稟賦以及豐厚的歷史遺存,為發展研學游帶來了先天優勢。北魏帝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是大同最靚的三張文化名片,來大同可以感受千年古都留下的文化痕跡。同時,大同還擁有土林、火山、溫泉和生態康養、民俗文化、非遺工美等各類研學資源,使大同成了一座課堂多樣的“城市教室”。大同為此還出臺了研學旅游獎勵政策,開通了全域旅游惠民直通車。研學游已成為大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載體。大同市正努力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中國北方最佳研學目的地,打造中國“研學之都”。
從內蒙古額爾古納來大同掛職擔任大同市文旅局副局長的張曉峰告訴《經濟》雜志記者,借力旅發大會高頻宣傳的推介,以“云動天下 潮起大同”為主題的國際、時尚、青春的大同城市形象,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認同。
外界雖然認可,但尤需保持。為全力維護文旅市場秩序,市委書記盧東亮、市長張強高度重視文旅產業發展和文旅服務質量,他們妥善回應游客關切,維護旅游良好形象,先后組織召開了提升文旅服務質量、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規范整治旅游市場秩序等專題會議,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全市上下抓好文旅“一件事”的思想,以及打造文旅“一盤棋”的決心和做好文旅“一件事”的態度,實現了高度統一,創新蹚出了“旅游滿意在山西”品牌的大同實踐。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大同未來將圍繞文旅供給側改革,持續不斷提升云岡、恒山、古城、長城以及平型關等龍頭景區,重心放在古城,以古城為輻射,大力度推出國潮國風、文化IP、旅游演藝、沉浸式體驗、文旅康養等新產品、新業態,聯動發展,力爭在文旅場景、文旅業態和文旅產品上取得新突破。
“算力”成大同新騰飛之力
煤炭終有枯竭時,資源型城市轉型正成為大同的首要使命。在數字經濟時代,算力已經成為繼熱力、電力之后的新型生產力。構建算力網絡業務、技術、生態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成為大同逐步實現由“能源大市”向“數據強市”和“算力強市”轉變的關鍵。
大同要變以往的“輸煤炭、輸電力”為今天的“輸數據、輸算力”,力爭做華北的算力中心。
繼2021年入選山西第一批省級新型智慧城市試點以來,大同的智慧城市建設成果豐厚,逐步形成了“大同標桿”。大同新型智能城市(一期)被列為山西省2022年省級重點工程項目,并成功入選工信部2022年度數字政府典型案例,以及2022年“數字治理.智慧賦能”全國城市數字治理創新案例。
2023年7月20日,大同市舉辦了“2023大同智慧城市專家研討會”,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在會上指出,作為山西省第一批新型智能城市試點市,“數智時代的智慧城市建設,大同蹚出了‘五網融合的新路”。
2022年以來,大同按照“五網融合”的頂層設計,依托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打造了先進的數字底座,在城市狀態一網感知、城市數據一網共享、城市治理一網統管、民生服務一網通享、產業服務一網通智方面,創新突破,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建設成果。
城市狀態一網感知。京東集團副總裁、IEEE Fellow鄭宇在研討會上表示,“五網”通過信息流轉、三屏聯動和虛實映射的數字孿生,助力城市各部門高效協同,服務城市經濟發展、基層治理、城市應急、生態環境、交通管理等各領域發展,激活城市自我演進。他以大同為例說:“智慧城市的關鍵,在于數據的有效采集與利用。”如今,無處不在的數據,已經賦予大同超強的感知能力。
京東科技北區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雜志記者,在大同,各類智能感知設備被布置在燈桿、供水管線、天然氣管道和井蓋上,與5000余路攝像頭一道,為城市裝上了“五官”。以傳感器為中心的感知,時刻記錄著城市的數據律動。而以人為中心的感知,也從城市的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既有市民通過“12345”和“市民隨手拍”上報的線索,又有網格員與網格長在基層收集的信息,還有實時城市輿情以及線上線下購物者產生的消費數據……數據“活水”,高效“灌溉”城市狀態,一網感知。
為了實現對城市數據龐雜多樣、充滿變化的有效采集和利用,大同首先夯實了“數字底座”,來增強“數據能力化”。為此,他們接入了26個市直部門的數據,建立歸集、主題、專題等“數據池”與“基礎數據湖”,總承載數據18億余條。
據介紹,這個統一的數字底座背后的核心“引擎”,是京東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該系統已經支持了河北雄安新區構建塊數據平臺,也支持了上海等超大體量城市構建數據基石,目前也有能力滿足大同市未來5年的存儲和算力需求。
智慧城市讓政民互通。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同強化市域社會治理,讓城市治理更加精準智能,深扎百姓服務,讓百姓生活更具獲得感,提高營商環境,讓企業服務更加高效貼心。
在服務基層治理方面,大同智慧城市建設從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入手,落實“一網統管”,整合政法綜治、城管等城市治理工作,統一接入一網統管平臺,實現了一張網絡管全城。同時,還將不同來源的事件,進行AI辨重、自動分撥、智能問效,大幅提升治理效率,探索出了“一個中心管全域”的新模式。
在服務民生方面,“一網通享”也讓政民互通、智慧升級成為可能。由京東云提供技術的“天下大同”App,聚合了城市治理、同城服務、新聞資訊等各類民生板塊,自去年10月上線以來,已上架全部主流應用市場,累計用戶達32.26萬名,日均活躍5437人次,月均活躍6.4萬人次。其中,政務辦事板塊,已接各類“企業開辦一件事”“民眾最多跑一次”等服務事項,成為大同市民的政務服務入口、城市治理通道和民生改善窗口。
秉承著智慧城市合伙人的定位,京東云如今正帶動大同形成以呼叫標注、數據中心雙輪驅動的特色化產業鏈條,涌現出京東北方區智能算力中心、京東金融全國客戶服務中心、京東物流客服全國二中心等一批全國性、代表性的優質企業,已累計帶動就業3000余人,新增就業崗位數千個,規劃就業崗位過萬個,同時還積極響應山西省“一企帶一鏈,一鏈帶一片”的號召,激發企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對于大同算力服務水平的全面提升,大同市長張強表示,大同將搶抓“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戰略機遇,積極推進“京數同算”,積極構建輻射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努力建設綠色數據存儲中心、大數據裝備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基礎數據服務產業基地,力爭將大同建設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數據服務基地。推動企業的先進技術、智能制造、優秀人才更多落戶大同,推動大同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讓城市治理更加精準智能,讓百姓生活更具獲得感,讓企業服務更加高效貼心,“數智”新大同正在有力助推智慧城市的發展,在數字中國的號角聲中,大同,將會大有不同。
(供圖:劉騰 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