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今年5月27日,“2023山西大同融入京津冀專場招商推介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大同市組織了宜發同誠、云中紫塞、牧同乳業、大威皇、維多美、名沙、為全、中馳八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攜50多款“大同好糧”“大同黃花”等特優農產品參會,受到參會人士的喜愛。近年來,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晉冀蒙交界地的大同,正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以及國際公認的畜牧業和甜糯玉米種植黃金帶的優勢,大力發展優特農業,成為我國特色農業大市、全國三大奶業優勢產區之一,成為“京津冀地區菜籃子”的供應基地。
大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席志俊告訴《經濟》雜志記者,近年來,大同市“三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奮斗兩個五年,跨入第一方陣”總目標,堅持用好省賦予的農牧交錯帶示范區、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和北肉平臺“三塊金字招牌”,積極有效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溢出效應,全力打造山西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做優做強八大特色農業產業,強化項目建設,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有力推動了一產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的局面,鄉村全面振興也邁出大步伐。
2022年,大同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864元,同比增長7.4%,增速全省第二;一產增加值完成107.3億元,同比增長3.9%;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8.3億元,同比增長28.4%,增速全省第一。糧食再創新高,總產達到12.74億公斤,實現了“十三連豐”。
融入京津冀 農業要先行
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大同市委、市政府按照工業化思路、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于今年5月組建了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高起點打造高寒冷涼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全面推進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
在工作專班動員部署會上,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盧東亮要求全市“三農”干部,要“轉思想”,破除思維定式,重新審視大同農業對經濟轉型的重要作用;要“堅信念”,從大同特殊的自然稟賦來把握農業發展的突出優勢;要“增信心”,了解農業的發展現狀,從當前的產業基礎看到今后的良好發展態勢;要“明方向”,正視差距,從巨大的發展空間中看到廣闊前景,謀劃下一步工作舉措;要“挑擔子”,扛責任,從引領帶動全市發展的高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了保障落實,工作專班由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艾凌宇,副市長孟維君任組長,市農業農村局及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要負責人任常務副組長,專班下設綜合協調專班和種植業、畜牧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漁業、林下經濟產業、黃花產業、黃芪產業八個產業專班,以及招商引資、政策研究等共11個專班。同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全市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確定了八大重點農業產業攻堅任務。一是種植業,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單產,增加糧食總產,打造京津冀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畜牧業,積極推進五大畜牧產業發展,打造京津冀優良畜產品供應基地、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樣板市和全國現代化畜牧強市。三是設施農業,將大同市建設成面向京津冀核心市場的優質蔬菜產區,華北地區重要蔬菜供應基地和蔬菜集散中心。四是農產品加工業,圍繞重點產業布局,統籌發展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五是漁業,深入實施生態漁業、休閑漁業、智慧漁業和品牌漁業建設,加快全市現代漁業產業布局,構筑漁業高質量發展基礎,形成農業新的增長點。六是林下經濟產業,充分利用全市林地資源,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七是黃花產業,持續做優做強全市黃花產業,穩定黃花種植面積,延長黃花產業鏈條。八是黃芪產業,以組織化、專業化為重點,對接制藥企業發展訂單、合作基地,帶動以黃芪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采收、加工、儲運等全過程標準化。
據大同市委市政府新聞中心相關人士介紹,大同市各級各部門正在解放思想,改變觀念,進一步堅定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熱潮正在大同掀起,將持續推動大同特優農業做大做強,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八大特色集群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實施“特”“優”農業戰略,全方位推進黃花、畜牧、設施蔬菜、有機旱作(雜糧)、中藥材(黃芪)、食用菌、杏果、農文旅融合“八大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升級,建設起了全國有影響力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全國黃花產業發展引領區。大同是全國黃花主產區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種植史,因獨特的高原氣候,火山富硒土壤,七蕊種質資源,鑄就了“大同黃花”色澤金黃、蕾長肉厚、味道清香、干凈少霉、久煮不爛、脆嫩可口、營養豐富的優良品質,成為享譽全國的黃花精品。2022年,全市種植面積穩定在26萬畝左右,鮮菜總產18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42億元。
“大同黃花”多次榮獲全國農交會金獎,是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主要產區云州區享有“黃花之鄉”盛名,是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綠色食品黃花原料生產基地、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第二批產業扶貧典型范例和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大同黃花”獲“2021鄉村振興示范案例”和“人民優選(鄉村振興)十大產業示范基地”殊榮,是山西省唯一一個入選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案例。“大同黃花”品牌被評為第十屆上海國際現代農業品牌產品展覽會“影響力品牌獎”,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和全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40個典型案例。大同黃花豐收活動月入選全國100個豐收節慶特色活動。
雁門關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區。按照全國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和山西省“北肉”平臺發展要求,堅持“穩豬、強牛、興羊、促禽、增草”的發展思路,推進全市畜牧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轉變。合理優化布局全市奶牛、肉牛、生豬、肉羊、肉雞、蛋雞產業,加大馬身豬、畫眉驢、邊雞、大尾羊、青背山羊等地方品種保護力度。馬身豬和畫眉驢進入全國有78個品種的《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全市畜牧業品牌不斷壯大。陽高長城羊肉、靈丘青背山羊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牧同乳制品、渾源黃芪羊肉、新榮區道士窯羊肉、左云縣邊塞牧羊等畜產品,深受消費者歡迎。左云雁云白羊新品種正在加快培育。2022年,全市豬、牛、羊、家禽飼養量達到202.97萬頭、32.88萬頭、317.74萬只、1119.84萬羽;肉、蛋、奶產量分別為13.98萬噸、6.4萬噸、36.41萬噸。
塞北冷涼蔬菜生產基地。大同市作為傳統的京津冀“菜籃子”產品供應基地和北方夏秋冷涼蔬菜主產區,每年7月至10月是冷涼蔬菜盛產期,蔬菜病蟲害少,產量高,品質優,與南方地區相比具有季節性與品種互補優勢,可有效補充市場缺口,產業優勢明顯。近年來,全面叫響大同夏秋冷涼蔬菜品牌,重點在陽高、天鎮、云岡布局,輻射帶動廣靈、靈丘,打造塞北冷涼設施蔬菜生產基地。2022年,全市蔬菜播種23.6萬畝,其中露地蔬菜13.8萬畝,設施農業面積9.8萬畝,蔬菜總產量96.5萬噸,總產值28.6億元。陽高縣全面叫響“陽高紅”西紅柿區域公用品牌,與山西農大共建番茄產業研究院,成功舉辦“陽高紅”西紅柿產業發展論壇,西紅柿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年產值達2億元。
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特色區。大同市有機旱作農業在我國北方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全市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在云州、天鎮、陽高、靈丘、廣靈布局,輻射帶動渾源、新榮、左云、云岡,打造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特色區。圍繞桑干河流域、長城沿線、恒山區域“三大板塊”,布局十大特色優質雜糧產業片區。在技術措施上,以膜下滴灌為主線,堅持雙壟溝播+全膜覆蓋+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四位一體”,加大科技攻關、精深加工以及機械化作業水平等各項集成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有機旱作雜糧產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程度。2022年,全市新發展有機旱作示范區50萬畝。其中,云州區甕城口村高粱畝產達1800斤的歷史新高,畝增收1000元以上。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以“山西大同在希望的田野上”進行了專題報道。
恒山道地藥材產業集聚區。恒山黃芪條勻順直、色澤黃亮、纖維細、粉性大,為中國黃芪正宗。渾源縣素有“中國黃芪之鄉”的美稱。黃芪是名貴中藥材,不僅可以治療各種疾病,而且可以單獨作為滋補品食用。黃芪產品包括黃芪粉、黃芪蜜、黃芪普洱茶等系列化妝品、食品、藥品、飲品等產品達50余種,形成產品多元、功能多樣的黃芪產業發展新格局。全市中藥材產業以渾源為中心,輻射帶動廣靈、靈丘、天鎮,發展黃芪、黃芩、甘草、柴胡、連翹、杜仲等,打造道地藥材產業集聚區。2022年,全市中藥材總面積達41.8萬畝,其中黃芪37萬畝,中藥材采挖面積4.6萬畝,年產1.16萬噸,產值達8.5億元。
優質反季節食用菌生產基地。大同氣候冷涼,溫差較大,適宜菌業發展。全市菌業重點在廣靈布局,輻射帶動靈丘、渾源、云岡、平城,打造優質反季節食用菌生產基地。為了全面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大同積極與中國農大、山西農大等院校在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合作,帶動產業步入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發展軌道。2022年,全市生產菌袋2600萬袋,產量達2.7萬噸。
火山優質杏果產業發展區。優質杏果產業發展重點在陽高布局,輻射帶動云州、天鎮、新榮、靈丘。全市杏樹的在地面積有50多萬畝(其中仁用杏30多萬畝,鮮食杏20萬畝),占全市果樹總面積的80%以上,杏產量6萬噸,年產值達5億元。陽高縣被確定為省級京杏基地,其加工品杏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多次獲全國、全省農交會金獎等。陽高杏脯顏色金黃透明,果片整齊,肉質柔軟,口味純正,久存不破不爛不粘,并有延年益壽、抗癌等功效。近年來,全市不斷推進果業精深加工,開發杏仁露、杏脯、杏干、杏核、杏醬及杏酒、葡萄酒等產品,產品更加豐富,產業鏈不斷延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區。依托長城旅游公路、城市近郊、火山溫泉布局,打造大同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區。開發一批集長城文化旅游、農耕體驗、田園觀光、休閑康養、文化傳承等為一體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把農文旅融合培育成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黃花”主題板塊,以云州區忘憂大道為主線,串聯忘憂農場、火山地質公園、牡丹芍藥花海、冊田水庫、桑干河濕地公園等精品旅游景點路線,舉辦牡丹花會暨“鄉野露營”活動。忘憂農場入選了全國首批農耕文化實踐營地。在長城一號旅游公路沿線發展油菜花等景觀農業2.5萬畝,打造了花期與長城古堡、美麗宜居鄉村交相輝映的靚麗風景線。2022年,大同全市鄉村休閑旅游接待游客26萬人次,營業收入達2.1億元。另外,全市漁業充分發揮特有冷泉水、地熱源、富硒土、桑干河灘面等資源優勢,加快高質量發展,養殖面積1760公頃,水產品總產2297噸,漁業產值4215萬元。
大同市品牌農業與科技信息發展中心主任梁全告訴《經濟》雜志記者,大同特優農產品正被廣大消費者所青睞。以“大同好糧”為代表的特優農業品牌已經“飛”出大同,傳向九州,帶動了農民增收,引領著大同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供圖:劉騰 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