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娟



摘要:海洋學科建設是高校與我國海洋戰略互動的成功之路。文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學科建設的研究分析表明,海洋學科建設研究領域隨著我國海洋戰略的演進呈現陡增趨勢。研究熱點主要圍繞海洋類人才培養,討論如何構建海洋人才培養環境,高校如何與海洋經濟進行互動,形成了“海洋學科建設的科學性(海洋開放時代)-海洋學科建設的多維性(海洋強省時代)-海洋學科建設的精準性(海洋強國時代)”的演化路徑。未來我國海洋學科建設需要圍繞全生命周期價值構建海洋學科建設的內涵和保障體系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升我國海洋學科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關鍵詞:海洋戰略;海洋學科建設;文獻計量法;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G642;P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9857(2023)07-0033-07
0 引言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技術、思維、科技等都在發生巨大變化,諸多要素進行了重新組合,形成了新的經濟形態,國家之間的競爭開始聚焦于海洋綜合實力。辦好海洋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國海洋綜合實力的關鍵途徑。新格局對海洋類高校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類高校需緊跟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步伐,大力推進以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堅定不移抓好學科建設。學科是海洋高等教育持續推進的核心要素,是海洋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學科建設在若干點上取得了進展,海洋學科體系發育整體完好、教師隊伍不斷優化、科研成果突出、海洋類學位點建設持續推進,但目前海洋學科發展模式依然帶有傳統的工業時代色彩、思維相對滯后,很難快速融入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辦學定位與學科建設文化不匹配問題較突出。
學科建設是通過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學科建設不僅是一種學術活動,更是一種辦學行為,直接決定著高校辦學的優劣和成敗;學科建設包含了學術方向凝練、學術隊伍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諸多方面[1]。我國不同階段的海洋戰略對海洋學科建設提出了不同的內涵和要求,構建適應時代的海洋經濟與海洋學科建設互動機制成為必要。海洋強國戰略賦予海洋學科建設新的動能,因此海洋學科建設研究如何演進發展? 發展線索有何特征? 需要進一步探索?;诖?,本文運用COOC軟件和VOSviewer可視化軟件對海洋學科建設研究的線索進行追溯,通過發文量、關鍵詞及研究熱點等剖析海洋學科建設的發展特點,以明晰其演進路徑,并展望未來研究方向,為系統化進行海洋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為探索我國海洋學科建設的研究熱點和趨勢,本文選擇文獻計量法對此問題進行分析。文獻計量分析是指對與某一研究領域、某一期刊或某一特定主題相關的文獻計量材料進行定量分析[2]。本研究方法不僅可以對相關領域、學科或期刊進行回顧性評估,還可以確定未來的趨勢,并提供更深刻的見解,同時在趨勢和表現方面提供更客觀的結果[3]。
具體步驟:①選擇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為了保證文獻的覆蓋面和準確性,選擇“海洋學科”“海洋學科建設”“學科建設”主題詞為檢索方式,限定年份為1980—2022年6月,限定文獻類型為期刊、會議論文、報紙;②借助COOC 軟件對獲取的文獻數據進行去重、刪除缺失值、提取以及整理,最后得到93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③借助COOC 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趨勢分析和可視化分析。
2 研究結果分析
2.1 發文量及發文趨勢
我國海洋戰略為海洋學科建設提供了指南和實踐方向,相關學術研究也隨著海洋戰略的演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本文按照我國海洋戰略的里程碑來劃分海洋學科建設研究的階段,主要收集我國改革開放后海洋學科方面的相關研究文獻。我國海洋學科建設的研究大致經歷3個階段:①海洋開放時代(1988—2000 年);② 海洋強省時代(2001—2010 年);③ 海洋強國時代(2011—2022年)。如圖1所示,在海洋開放時代和海洋強省時代,海洋學科建設研究呈穩步增長趨勢,而在海洋強國時代呈現陡增趨勢,說明社會相關人士開始關注海洋學科建設服務于海洋經濟的重要作用。
2.2 關鍵詞共現分析
通過COOC軟件和VOSviewer可視化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以了解我國海洋學科建設研究的起源和發展概況(圖2),發現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才培養、海洋教育、海洋科學專業設置、海洋大學布局、海洋科學研究、文獻計量等方面??傮w來看,我國海洋學科建設主要圍繞人才培養,討論海洋學科建設與海洋經濟的互動,包括如何構建海洋人才培養環境、高校如何與海洋經濟互動以優化專業結構、高校如何與海洋經濟互動,進行科學研究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
3 研究熱點分析
3.1 海洋開放時代(1988—2000年)
改革開放后,隨著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但此時海洋人才嚴重不足。海洋學科作為海洋類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和學術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支撐點,一些社會組織開始關注認識海洋學科建設的實效性。
這一階段海洋學科建設研究的高頻詞主要聚焦海洋學科、協會、研討會、歐美、整體績效、“十五”規劃等(圖3)。1986年8月,太平洋科學協會在蘇聯納霍德卡舉行第一次海洋學科討論會,討論了水團結構對生物群的影響,著力討論太平洋資源的開發[4]。從1988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加大了對海洋科學研究的資金資助[5]。為了更精準地培養21 世紀需要的海洋類人才,1995年10 月4—6 日在青島海洋大學召開“面向21世紀海洋科學發展和教學改革研討會”,就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這次會議對海洋學科人才培養具有里程碑意義[6]。
歐美的海洋科學研究相對成熟,給我國21世紀初的海洋科學研究優先發展領域帶來很大啟示[7]。學者開始關注海洋學科整體績效的分配問題[8],國家在整體績效管理和優先資助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傾斜[9]??傮w來說,這一階段,海洋學科建設研究以探索為主,主要聚焦國外經驗、國家政策和研討會的分析。
3.2 海洋強省時代(2001—2010年)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我國對海洋的認知開始從戰略屏障轉向富國興邦。以福建為代表的沿海?。ㄗ灾螀^、直轄市)開始構建“海洋強省”的戰略框架,推動藍色產業的有序發展,對海洋類人才的多元化學科體系知識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一階段海洋學科建設研究高頻詞主要集中在海洋學科、學科群、海洋信息數據庫、海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海洋學科建設與海洋經濟的互動機制(圖4)。自2001年起,社會開始關注海洋學科群構建[10],形成了多層次、多測量的立體結構形態,海洋學科體系總體發育較為完好,交叉滲透性增強[11]。
2003年,學者開始關注海洋學科數據庫群的建設,整合元數據進行存儲、分享及決策服務[12]。
2006年,學者提出建設海洋類學科門戶體系的構想,突破了傳統海洋學科的信息服務模式,嘗試向專門的用戶群提供獨特、專門的海洋學科信息服務,同時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資源保障。通過學科門戶間的協作,促進海洋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服務集成化和發展可持續化[13]。
2007年之后,發展海洋高等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結合自身海洋事業的發展特點,廣西強烈提出建設海洋學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4];福建開始探索海洋專業設置的合理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及辦學條件的改善,以提高海洋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15]。這一階段,我國海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還不能為實現“海洋強省”戰略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形勢要求迅速發展海洋高等教育以適應海洋經濟發展的需要;海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需要由‘橄欖型向‘金字塔型轉變;科類結構由弱勢學科向強勢學科轉變;形式結構由片面型向全面型轉變;分布結構走‘點-線-面的發展之路”[16]。海洋學科建設是開放的,需要和社會、經濟互動。學者認為海洋學科體系的競爭力來自地方特色,學科內涵與區域社會主動適應、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實現海洋學科的社會價值[17]。隨著《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海洋高等教育進入新一輪發展高潮,海洋人才的高質量培養成為下一個研究的重要話題[18]。
3.3 海洋強國時代(2011—2022年)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在此背景下,新興海洋產業不斷崛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海洋技術創新人才缺口增大,海洋學科與海洋經濟的互動機制需要不斷創新。
這一階段,海洋學科建設研究高頻詞主要集中在學科團隊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海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跨國實驗室、協同創新、海洋素養、人工智能、大類培養等(圖5)。自2012年,國家開始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激勵高校進行海洋科技創新,其中學科創新團隊建設成為重要的突破口[19]。一些高校開始探索海洋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個性化導師團隊、個性化發展環境等[20]。海洋學科創新離不開社會和經濟的驅動,協同創新成為高校海洋學科有效發展的重要保障[21]。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促使一些沿海高校重新定位海洋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首先聚焦于宏觀層面的設計和管理,例如海洋高等教育的發展政策、發展問題、發展脈絡、發展對策[22]和海洋學科布局[23]等問題,為海洋學科專業的改進和資源整合,強調師資隊伍的強化和高水平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發表重要講話。在此背景下,一些學者開始從專業層面下沉到學科方向特色凝練、具體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學科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24]。創新驅動學科發展成為海洋類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中山大學以大科研平臺為資源載體,加強科學問題的凝練與協同,加強科研管理機制的創新與協同、加強學科與科研投入的協同,促進了海洋學科群實力的提升[25]。
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成為海洋建設思想領域的最高范疇和指導思想[26]。高校作為海洋思想生產的重要陣地,如何高質量地參與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成為新時代面臨的挑戰。為了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一些高校積極響應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開始擴大教育開放力度。例如,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的實驗室為我國培養一流海洋類人才提供了重要陣地[27]。如何結合新時代特點,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海洋有用人才成為海洋類高校的時代任務。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海洋素養成為海洋類人才的核心素養[28]。另外,一些高校開始注重海洋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和綜合性,進行大類招生和培養,注重“智能+海洋”課程體系設計,例如人工智能海洋學開始進入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時代意識和適應能力[29]。
4 結論與研究展望
4.1 結論
(1)從發文趨勢看,我國對海洋學科建設的研究進入21世紀才開始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進入海洋強國時代,發文量有陡增趨勢,但數量還是偏少。海洋學科建設仍是高校和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將此轉化為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群體或組織相對較少。
(2)從關鍵詞看,我國海洋學科建設偏于宏觀和概念性研究,缺少可推廣的實證研究。目前主要結合我國不同階段的海洋戰略提出一些理論性的做法,例如海洋高等教育發展、海洋學科布局、專業設置、資源整合、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問題,但對海洋學科建設的內容體系和保障體系缺乏系統研究。
(3)從研究熱點看,我國海洋學科建設初步形成了“海洋學科建設的科學性-海洋學科建設的多維性-海洋學科建設的精準性”的演化路徑,海洋學科與海洋經濟的互動是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4.2 未來研究展望
(1)海洋學科建設內涵亟須明確。近年來,各涉海院校緊抓自身海洋特色,主動服務對接國家需求與地方發展,但海洋學科建設的全生命周期價值沒有明確的研究,目前存在重復、扎堆的問題。未來的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海洋類高校與綜合性高校在學科體系、辦學定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能力結構的差異問題。
(2)海洋學科建設的保障體系研究亟須推進。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學科建設有效保障體系是高校核心競爭力之一,這將影響海洋類高校的發展前景。保障體系包括科學的學科規劃、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合理評價體系。未來可以就如何優化海洋學科布局和學科結構、如何積極培育海洋學科建設文化以提升學科建設的軟實力、如何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強化海洋學科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增強我國海洋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如何設計合理的海洋學科建設評價體系以提高我國海洋學科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等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王世杰.應用型大學學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9.
WANGShijie.Theoryandpracticeofdisciplineconstructioninapplieduniversities [M].Bei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Press,2019.
[2] MERIG?JM,BLANCO-MESAF,GIL-LAFUENTEA M,etal.Thirtyyearsof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systems:abibliometric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Systems,2017,32(5):526-554.
[3] DERUDDERB,LIU Xingjian,HONGSong,etal.Theshiftingposition ofthejournal oftransport geography in transportgeographyresearch:abibliometricanalysis[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19,81:1-9.
[4] 沈積鈞.太平洋科學協會第一次海洋學科討論會在蘇聯納霍德卡舉行[J].海洋湖沼通報,1987(1):12.
SHENJijun .Thefirstoceanographicsymposium ofPacificscienceassociationinNakhodka,SovietUnion[J].BulletinofOceanologyandLimnology,1987(1):12.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海洋科學學科資助項目[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8(2):258.
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Projectsupportedbythe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1987[J].ActaOceanologicaSinica(ChineseEdition),1988(2):258.
[6] 山廣恕.面向21世紀海洋科學發展和教學改革研討會在青島海洋大學召開[J].高等理科教育,1995(4):87-88.
SHANGuangshu.Facingthe21stcenturymarinesciencedevelopmentandteachingreformseminarheldinQingdaoOceanUniversity[J].HigherScienceEducation,1995(4):87-88.
[7] 王輝.當前歐美海洋科學研究動態評析[J].地球科學進展,1998(3):46-49.
WANG Hui.ReviewandanalysisofcurrentmarinescienceresearchinEuropeandAmerica[J].AdvanceinEarthSciences,1998(03):46-49.
[8] 王輝,陳尚.海洋科學基金“整體績效”初步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1999(1):81-84.
WANG Hui,CHENShang.Preliminaryanalysisonthe“overallperformance”ofmarinesciencefoundation[J].AdvanceinEarthSciences,1999(1):81-84.
[9] 王輝,徐鈺麟,李寶暉,等.世紀之交的中國海洋科學思考:關于海洋科學學科“十五”優先領域的認識[J].地球科學進展,2000(6):755-756.
WANGHui,XUYulin,LIBaohui,etal.ReflectionsonChina'smarinescienceattheturnofthecentury:onthepriorityareasofmarinescienceduringthetenthfive-yearplanperiod[J].AdvancesinEarthSciences,2000(6):755-756.
[10] 編委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海洋學科群”成立[J].海岸工程,2001(2):24.
EditorialCommittee.EstablishmentofmarinesciencegroupofShandong associatio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J].CoastalEngineering,2001(2):24.
[11] 吳恒岱.關于我國海洋科學學科體系構建綜述[J].海洋科學,2001(8):29-33.
WU Hengdai.OntheconstructionofmarinesciencedisciplinesysteminChina[J].MarineScience,2001(8):29-33.
[12] 林紹花,陳奎英.地球科學數據庫系統(WDC-D)-海洋學科數據庫群建設項目[J].海洋信息,2003(1):1-3.
LINShaohua,CHENKuiying.Earthsciencedatabasesystem(WDC-D):aprojectof marinedisciplinedatabaseclusterconstruction[J].MarineInformation,2003(1):1-3.
[13] 董民輝.海洋類學科數字圖書館門戶體系建設與實踐初探[J].海洋信息,2006(1):1-4+11.
DONG Minhui.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digitallibraryportalsystemofmarinediscipline[J].MarineInformation,2006(1):1-4+11.
[14] 郭純青,何敏.廣西需要海洋教育:廣西高等教育海洋學科建設戰略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3):1-5.
GUOChunqing,HE Min.Guangxineedingtheseaeducation:strategicresearchaboutGuangxihighereducationseadisciplineconstruction[J].ChineseGeologicalEducation,2007(3):1-5.
[15] 劉會勇.福建省發展海洋高等教育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35-39.
LIU Huiyong.ThoughtsonmarinehighereducationinFujian[J].JournalofJimei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Edition),2008(2):35-39.
[16] 曹叔亮.試論我國海洋高等教育宏觀結構的戰略調整[J].海洋信息,2009(3):28-31.
CAOShuliang.ThestrategicadjustmentofmacrostructureofmarinehighereducationinChina [J].MarineInformation,2009(3):28-31.
[17] 王東京.大學特色凸顯與區域社會發展的互動機制研究:以淮海工學院創建海洋特色綜合性大學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2):13-16.
WANG Dongjing.Interactionbetweentheformingofauniversity'scharacteristicsandregionalsocialdevelopment:acasestudyofHHIT[J].Journalof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EducationForumSocialScienceEdition),2010,8(2):13-16.
[18] 鄭衛東,李杲,程彥楠,等.國家人才戰略視野下海洋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0,27(11):21-24+40.
ZHENG Weidong,LIGao,CHENGYannan,etal.Researchonthetrainingstrategyofmarinetalents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talentstrategy[J].Oce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10,27(11):21-24+40.
[19] 張越男,魏皓,唐娜,等.學科創新團隊構建模式的研究:以海洋科學學科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2(3):43-45.
ZHANGYuenan,WEIHao,TANG Na,etal.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 modeofdisciplineinnovationteam:acasestudyofmarinesciencediscipline [J].ChinaEducationofLightIndustry,2012(3):43-45.
[20] 傅學麗,徐峰,曹瑞雪.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科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29(9):55-57+73.
FUXueli,XUFeng,CAORuixue.ExplorationonthetrainingmodeoftopinnovativetalentsinmarinesciencesubjectofGuangdongOcean University [J].Ocean DevelopmentandManagement,2012,29(9):55-57+73.
[21] 張越男,李海明,魏皓,等.基于協同理論的海洋學科創新體系的構建[J].中國輕工教育,2013(1):19-22.
ZHANGYuenan,LIHaiming,WEIHao,etal.Establishinginnovationsystemformarinesciencedisciplinesbasedoncollaborativetheory[J].ChinaEducationofLightIndustry,2013(1):19-22.
[22] 馬勇,王婧,周甜甜.我國海洋教育政策的發展脈絡及其內容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58-63.
MAYong,WANGJing,ZHOU Tiantian .AnalysisofthedevelopmentcontextandcontentofChina'spolicyofthemarineeducation[J].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SocialScienceEdition),2014(6):58-63.
[23] 馬芳珍.全球海洋學科布局及發展趨勢研究:基于學術文獻計量分析[J].海洋信息,2016(4):32-35+45.
MAFangzhen.Researchonthelayoutanddevelopmenttrendofglobalmarinedisciplinesbasedonquantitativeanalysisofacademicliterature[J].OceanInformation,2016(4):32-35+45.
[24] 高東寶,韓開鋒,趙云,等.新設海洋科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初步設計[J].大學教育,2018(4):187-189.
GAO Dongbao,HAN Kaifeng,ZHAO Yun,etal.Preliminarydesignofthenewpostgraduatecoursesystemofmarinescience[J].UniversityEducation,2018(4):187-189.
[25] 楊清華,許儀.綜合性大學優勢學科群與大科研平臺的協同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6):9-11+16.
YANG Qinghua,XU Yi.Coordinateddevelopmentofpreponderantdisciplinegroupsandlargescientificresearchplatformsincomprehensiveuniversities[J].Experi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18,35(6):9-11+16.
[26] 黃高曉,洪靖雯.從建設海洋強國到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海洋建設戰略思想體系發展的理論邏輯與行動指向[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36(5):1-8.
HUANG Gaoxiao,HONGJingwen.Fromtheconstructionofmaritimepowertotheconstructionofmaritime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thetheoreticallogicandactionintentionofXiJinping'sStrategicThoughtSystemofMaritimeConstruction[J].JournalofZhejiangOceanUniversity(HumanitiesEdition),2019,36(5):1-8.
[27] 劉瑞華,朱紅梅,陳明茹,等.中國—東盟海洋學院海洋科學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11):250-252+256.
LIURuihua,ZHU Hongmei,CHEN Mingru,etal.Constructionof marinescienceundergraduateteachinglaboratoryin China-ASEANcollegeofmarinesciences[J].Experi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20,37(11):250-252+256.
[28] 高超,陸心怡.涉海高校在海洋專業教育中的學科性策略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43(3):59-65.
GAOChao,LU Xinyi.Astrategicperspectiveofdisciplinesinoceanographiceducationinocean-relat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J].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ScienceEdition),2021,43(3):59-65.
[29] 徐廣珺,王觀承,劉大召.“人工智能海洋學”課程教學設計與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1):209-212.
XUGuangjun,WANG Guancheng,LIU Dazhao.Coursedesignandexplorationof “ArtificialIntelligence Oceanography”[J].ChinaJournalofMultimedia & NetworkTeaching,2022 (1):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