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穎慧

正值暑期,家中零食不斷,如果家長不注重引導,孩子容易吃成“小胖墩”。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目前,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到了19.0%,相當于每5個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超重肥胖。另據《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預測,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到2030年,7歲及以上兒童超重及肥胖檢出率將達到28.0%。
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成為了21世紀嚴重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令人吃驚的數據背后,兒童肥胖帶來的危害更是超出很多人的認知。長成“小胖墩”有哪些危害?如何多方合力防控兒童肥胖?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開始了對身材的管理。然而,受傳統觀念影響,面對超重的兒童,許多長輩卻喜聞樂見,認為是福氣和強壯的象征,也有一些家長認為兒童期的“肉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消失。相關研究顯示,這些觀念正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兒童超重和肥胖會引起血壓升高、血脂水平升高、血糖代謝異常、睡眠呼吸障礙、非酒精性脂肪肝,還會導致運動能力下降、骨關節損傷,同時也影響心理行為和社會交往能力,一定要及時干預。”
小鐘是北京市城區的一名一年級小學生,今年七歲半,身高125cm,體重卻足有32公斤。小鐘媽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上小學前孩子不愛吃蔬菜,家里老人就變著花樣做肉菜,從斷奶之后孩子的體重就超出正常標準。”
“胖乎乎”的小鐘一直被視為家里老人的驕傲甚至成就,小鐘媽媽雖然覺得“胖了不太好”,但“因為他還小,也沒太在意”。小鐘的超重成為顯性問題是在成為小學生后:體育成績不達標,讓小鐘的家長忽然意識到孩子無法完成一些同齡人可以輕易完成的動作,比如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等。
從事兒童生長發育、生長標準與生長曲線、肥胖及代謝綜合征研究的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副研究員宗心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個體層面而言,兩大類因素會導致兒童肥胖。
一類指向兒童的生活方式,如進食行為(進食速度快、食欲強)、戶外活動方式(時間短,未達到中等及以上強度)、視屏時間長、夜間睡眠時間短。另一類因素,則提示了母親在子女生命早期生長發育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母親超重肥胖、剖宮產、孕期高血壓、孕期糖尿病、新生兒高出生體重等,同樣和兒童日后肥胖密切相關。”宗心南說。
在經濟取得巨大發展后,高脂高鹽高糖食物無處不在,充斥于飯館、超市,甚至在家庭飲食中也很難幸免。與此同時,兒童上下學步行減少、網課及線下課外輔導班使久坐時間增加、體力活動時間銳減,諸多因素導致兒童能量消耗降低、代謝失衡。
宗心南認為:“如果沒有有效的綜合干預措施,我國兒童肥胖率仍將快速增長,而且隨著郊區或農村收入水平的增加,當地孩子也能很容易地獲得高熱量食物,再加之郊區或農村家庭的健康意識可能更加薄弱,因此還會出現‘郊區或農村肥胖率逆轉超過城區的現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學生營養室研究員張倩一直致力于中小學生營養改善、肥胖控制及針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指導工作。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變化,肥胖逐漸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問題,我國兒童也不例外。這種現狀的改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共同努力。”
小鐘入學后的第一次體檢報告,體重一欄赫然標注了“肥胖”二字。讓小鐘媽媽非常意外的是,小鐘的血壓竟然高出正常值,建議進一步醫療干預。在小鐘媽媽的印象中,“高血壓都是上了年紀之后才會有”。
對此,宗心南說:“兒童超重和肥胖會引起血壓升高、血脂水平升高、血糖代謝異常、睡眠呼吸障礙、非酒精性脂肪肝,還會導致運動能力下降、骨關節損傷,同時也影響心理行為和社會交往能力,一定要及時干預。”
對于不同程度的肥胖,干預的方式存在差異。宗心南說:“如果兒童屬于中重度肥胖,應該首先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排查是否伴有一些遺傳性或代謝性疾病。如果有,應進行相應的臨床治療。對于單行性的超重肥胖,家長應圍繞優化飲食結構、增加體力活動、糾正不良生活方式進行。”
宗心南同時提醒家長,減重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階段逐步完成,“尤其是比較胖的兒童,一開始運動強度不要過大,對抗性或跳躍性運動盡量少做,以免造成關節損傷,可適當進行慢跑有氧運動,或在運動教練指導下增加力量性和柔韌性鍛煉”。
張倩建議,家庭應該對兒童的體重進行適當監測,尤其對于偏食、有不良進食習慣的孩子,越早發現超重問題越早應對。張倩建議保持監測頻率,“體重正常可以3-6個月測一次,肥胖兒童最好每月測定1-2次”。
兒童是否超重,超重到何種程度,可通過體重指數(BMI)來判斷,BMI=體重÷身高2。雖然兒童與成人體重指數計算方式一樣,但標準并不相同。宗心南說:“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年齡段BMI變化較大,需要采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BMI判定標準,具體判定標準可參考國家衛生行業標準:《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WS/T 423-2022)和《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篩查》(WS/T 586-2018)。”
宗心南提醒,兒童減重計劃不能照搬成年人的,不能隨意節食,“充足的營養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應該調整和優化飲食結構,避免暴飲暴食”。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山小學,保健老師為學生講解土豆的營養成分
此外,孩子的意愿很關鍵,宗心南建議“采用比較溫和快樂的膳食運動干預方式,這樣兒童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有利于建立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能盡量避免體重反彈”。
宗心南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接受飲食變化,陪孩子一起運動,“像所有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一樣,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悉心培養”。
張倩近年來參與了多項兒童肥胖防控方面的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與學校聯動開展“營養健康教育”。
因為中小學生普遍在校午餐,學校順理成章地成為向孩子們開展“食育”的試點。張倩介紹,2016年以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已先后啟動“城市中小學生‘校園營養食育策略研究”試點、“營養校園”等多個試點。“營養健康教育不僅讓學生們了解關于食物營養、熱量的知識,同時它也是體驗式、習慣養成教育。”張倩說。
“比如,我們會在學校開設‘營養課程,讓孩子們在準備食物的過程中認識、了解食材。我們也會讓師生到農莊去體驗蔬菜的種植,了解食物的獲取過程。”
營養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從長遠來看,是改善兒童青少年健康狀況、遏制兒童青少年肥胖率上升的基礎工作。一些國家甚至將相關內容寫進法律,如日本2005年出臺的《食育基本法》中包含了以下內容:食育是生存之本,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通過多種多樣的體驗,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選擇“食”的能力,培養出能夠過健康飲食生活的人。
學校之外,兒童處在一個更大的食物環境中。張倩舉例說,社會層面可以做出的干預更多。“比如杜絕直接面向兒童營銷的食品廣告;食品標簽上對高糖、高鹽、高油做出警示;食品包裝上禁止出現吸引孩子的文字或者卡通圖像等等”。國家衛健委、教育部等6部門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中,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該方案對兒童肥胖防控提出了具體目標,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為基線,2020年-2030年,0-18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線基礎上下降70%。
即將升入二年級的小鐘也在暑假到來時為自己定下目標:每周堅持運動5次,每次達到60分鐘。小鐘媽媽表示,她和鐘爸爸也會加入孩子的計劃。“和孩子一起運動,一家人都很開心,孩子也越來越開朗自信。孩子肥胖和家庭生活方式關系很大,我們要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