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2022年7月8日,廣西姑婆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一角(曹祎銘/攝)
7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印發《廣西萬億林業產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廣西林業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1.3萬億元。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廣西林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林業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219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8487億元,年均增長16.2%。
在廣東,油茶、竹木、藥材已成為林業經濟的三大主力,林間種菜、菌、茶、花、藥,林下養蜂、禽,林中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一座多元立體式“綠色金庫”呼之欲出。2021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8607億元。
兩廣地區是我國林業產業蓬勃發展態勢的縮影。森林這座寶庫,不僅提供生態服務功能,還衍生出林業一二三產業,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催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我國林業產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改革發展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林業產業是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肩負著生態惠民、綠色富民的重大使命。
“發展林業產業,向森林要效益,回歸到最本質的一句話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張柏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目前,中國森林資源面積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面積多年來穩居世界首位。2010至2020 年間,全球新增森林面積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擁有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目前,中國森林資源面積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面積多年來穩居世界首位。2010至2020年間,全球新增森林面積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家底豐厚,產業興旺,數據喜人。
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林業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也是林產品生產、貿易、消費第一大國,在經歷了十幾年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期后,我國已形成經濟林、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森林旅游康養、林下經濟四個年產值超過萬億元的支柱產業。
2022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8.04萬億元,是2012年的2倍多。全國經濟林產品年產量超過2億噸,種植、采集和加工產值超過2.2萬億元,核桃、油茶、板栗、棗、蘋果、柑橘等主要經濟林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產業規模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12年,林業一二三產的產值結構為35:53:12,到2021年優化為31:45:24。
我國已連續18年成為世界林產品貿易第一大國,2022年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超過1910億美元,是2012年的約1.5倍。木漿、原木、鋸材進口量和木制家具、人造板、地板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國際林產品市場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林業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與生物產業、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五個領域密切相關。
據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林業產業發展特點表現為“四個轉向”:
由做大轉向做優,市場主體持續壯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延伸融合,規模以上企業不斷涌現,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目前,全國共有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677個、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75個、林特類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7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96個。
由分散轉向集聚,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林業產業區域化和專業化特征日趨明顯,中東部、兩廣地區成為人造板生產中心,東北地區成為森林食品和森林藥材主產區,東南沿海成為花卉產業和家具制造業主要基地,西北地區成為經濟林產品生產基地,西南地區成為森林旅游密集區。
由制造轉向智造,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進入新時代,林業產業由最初以采伐和木材加工為主的森林工業,向智能化、高端化、多樣化發展。
由單贏轉向共贏,就業增收與生態保護雙促進。林業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助推了地方經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成為偏遠地區人口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有力推進了當地生態建設。全國直接從事林業產業的就業人口達6000萬。
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
“四庫”表述,精辟而形象地闡明了森林在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與作用。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
統計數據顯示,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貯存5—10噸水。下雨天,茂密森林的樹冠能截留15%—40%的降水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蔣劍春認為:森林是錢庫,主要是指森林可以向人類持續提供多種產品,包括木材、能源物質、動植物林副產品、化工醫藥資源等,這一切構成了“綠色GDP”的核心內容。重視森林,就是重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天然“糧庫”,從糧油、水果到香料、野菜,森林為人們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向森林要食物”是近兩年林業產業領域的熱詞。據《中國林業和草原統計年鑒2021》,我國各類可食用林產品總量達20334.36萬噸,占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9.78%,且增產擴產潛力大于水稻、玉米、小麥三大主糧。
大力發展木本糧油是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途徑。
2021年我國木本糧油產量為2253.76萬噸,占全國糧油生產總量的3.13%,呈現逐年穩定上漲趨勢。其中,木本油料總產量為992.82萬噸,較2013年增加近4.4倍,年平均增長率為23.36%。
油茶、榛子、核桃、仁用杏、油橄欖是我國重點發展的五大木本油料樹種。其中,油茶是主力軍,按照《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全國油茶種植面積確保達到9000萬畝以上、茶油產能達到200萬噸。
目前,我國食用油依賴進口。發展木本油料產業,既可以避免糧油爭地的矛盾,又可以大幅改善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能力不足的現狀。有測算表明,200萬噸山茶油,若以同等大豆油產量計算,需要超過1000多萬噸的大豆原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也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主體,有著強大的碳匯功能和作用,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報告》顯示,我國森林年涵養水量6289.50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億噸、年滯塵量61.58億噸、年吸收大氣污染物量0.40億噸、年釋氧量10.29億噸。

隴南一家油橄欖加工企業的展廳內,一名參觀者在查看橄欖油樣品(陳斌/ 攝)

83歲的老人李秀雄一家和工人走在四川省榮縣東興鎮長興林場油茶林(江宏景/ 攝)
在2023年全國林草科技周上,各類林草“黑科技”紛紛亮相。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器視覺等先進技術,可實現對森林中的病蟲害進行智能識別和定位,精確噴灑農藥,減少浪費和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利用激光掃描三維重建技術,可以高精度地獲取森林地形、樹木生長狀態等信息,為林業規劃和資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在“最后一公里”的種植基地,幫助種植戶提高收入,科技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西省于都縣仙下鄉富坑村鐘繼紅夫妻承包了百畝油茶種植基地,2020年油茶鮮果畝產量為260公斤,2021、2022年連續兩年突破500公斤,油茶樹成為鐘繼紅家的致富樹。
以上這些得益于江西不斷健全省、市、縣三級林業科技推廣系統,統一油茶種植技術標準,在全省培養大批基層技術骨干和鄉土專家,搭建起專家與林農之間的在線交流平臺,打通油茶科技推廣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張柏林表示,在林業資源轉換為林業產品、林業食品過程中,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油茶產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栽培上提高油茶結果量,存儲上提高茶油保質期,口感上拓展茶油接受度。目前,油茶在北方的接受度還遠不及南方。這些都需要技術來解決。‘藏技于林具有巨大發展空間與重要的戰略意義。”
享有“林業廣交會”之稱的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至今已舉辦15屆。自創辦以來,累計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余家企業參展,實現成交額超540億元,在開拓林產品市場、推進林業產業國際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林業行業的重量級活動和展會還有中國農民豐收節經濟林節慶活動、中國新疆特色林果產品博覽會、中國·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會等。
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各行各業的關鍵詞,具體到林業產業,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提質增效,推動新時代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為根本目標,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擴大優質產品有效供給,努力構建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