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利 韓婷婷
摘要 有機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防治病蟲害是其重要問題之一。從選用抗病蟲害品種、合理種植密度、加強土壤管理、控制溫度濕度和生物防治5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有機農業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 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6–0031-03
有機農業以其對環境友好、對人體健康有益和對可持續發展有利等優點,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然而,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仍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分析有機農業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有機農業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根據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來采取科學應對措施,是提高有機農業生產質量的關鍵。對此,梳理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具體如下。
1.1 生態平衡失調
生態平衡失調是指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被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無法維持其正常的運轉狀態。在農業種植中,生態平衡失調通常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平衡是由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所維持的。例如,在農田中,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分解有機物質并釋放出養分,這些養分可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而植物則作為食物為一些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提供營養,進而被更大的掠食者捕食。這種有序的食物鏈和生物關系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然而,人類開展農業種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例如,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會殺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壞土壤的生態平衡。農作物密度過高也會導致病蟲害大量繁殖,破壞食物鏈中的平衡。在這些情況下,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無法協調地運作,導致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破壞。
生態平衡失調會對農業種植產生負面影響,如會導致病蟲害暴發、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減少等。因此,在有機農業種植中,保持生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采取可持續的土壤管理方法、生物防治等手段,可以避免生態平衡失調的現象發生,從而保障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
1.2 種植密度過大
密植是為了增加產量,但過度密植反而會造成減產,傳播病害。種植密度過大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的作物數量過多,使得植株過于接近,相互之間易發生碰撞,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問題[2]。首先,單株作物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養分和水分,若種植密度過大,則植物之間的競爭加劇,互相爭奪養分、水分和陽光等資源,這會減緩植物的生長速度,降低其養分吸收能力,造成植物生長緩慢等問題,最終導致產量降低。其次,密植的作物易滋生病蟲害,同時由于植物之間的距離太近,病害易在植物之間傳播。最后,異常的氣候如氣溫驟降、降雨過多、干旱等,易引起作物的倒伏和腐爛等問題,而對于密植的作物,情況會更加嚴重,造成經濟損失也會更大。
1.3 植物品種易感性問題
植物品種易感性是指在同一環境下,不同植物品種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和耐受力的差異。有些植物品種易受到病蟲害的攻擊,易被感染或侵襲,如一些水果和蔬菜品種,其嫩葉和嫩莖很容易被害蟲啃食。這種易感性通常是由植物的生理和遺傳特性所決定的。植物品種易感性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植物的生長習慣、生理特性、遺傳基因等。就植物的生長習慣而言,一些向陽生長的植物品種由于接受的陽光和熱量更多,更易被蚜蟲和螨蟲侵害。由于植物品種易感性的存在,當這些易感品種種植密度過大或環境條件惡劣時,容易導致病蟲害的暴發。
2 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有機植物的種植、生長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也與其他植物存在一定的區別。對此,根據上述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并結合工作經驗和相關研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為解決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問題提供參考。
2.1 合理安排種植密度
適當減少植物之間的接觸,降低病害傳播的風險。合理種植密度是指在種植過程中,通過控制植物數量和植物之間的距離來達到最佳種植密度,以實現最佳的產量。合理安排種植密度不僅可以提高作物的養分利用率和抗病能力,同時還能降低病害傳播的風險,從而保證農作物的健康和產量的穩定[3]。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安排種植密度,適當減少植物之間的接觸,可以降低病害傳播的風險,因為病菌、病毒和害蟲在植物之間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接觸。如果種植密度過大,植物之間的接觸就會更加頻繁,病害易在植物之間傳播,從而導致病害的暴發和擴散。
此外,合理安排種植密度還可以加強空氣流通,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且可以減少植物之間的競爭,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合理的種植密度需要根據作物的品種、生長習慣和栽培方式來確定。一般而言,可以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要求確定適當的植株數量和間距,避免密植和疏植的情況出現。同時,還需要定期巡視和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理病蟲害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農作物的健康和生產效益。
2.2 選用抗病蟲害品種
有機農業可選用耐受病蟲害的植物品種,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選擇抗病蟲害植物品種是有機農業防治病蟲害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選擇抗病蟲害植物品種時,需要考慮作物的生長環境、栽培方式、品質要求等因素。抗病蟲害植物品種是指在同一環境下相對于其他品種,具有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的植物品種[4]。這些品種因自身的生長習慣、遺傳基因和物理特性等,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例如,在有機蔬菜種植中,常見的抗病蟲害品種有黃瓜品種“怡寶”和“毛瓜”、番茄品種“巨無霸”和“圣女果”等。這些品種都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能夠在病蟲害高發期穩定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此外,有些抗病蟲害品種還具有其他優良特性,如耐寒、耐旱、高產等,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益和經濟價值。選擇抗病蟲害品種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還可以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而且抗病蟲害品種在種植過程中也不需要額外的病蟲害管理,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5]。
2.3 加強土壤管理
加強土壤管理是有機農業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如通過合理施肥、翻耕、灌溉等手段改善土壤結構和營養狀況,提高作物的品質、產量和抗病能力,從而促進有機農業健康發展。此外,加強土壤管理還可以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下面對具體方法進行詳細闡述。
2.3.1 合理施肥 有機肥料是一種天然的肥料,可通過有機肥料提高土壤的質量和肥力。有機肥料具有多種營養元素,可以為植物提供全面的養分。有機肥料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養分利用率。在有機農業中應采用有機肥料,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等化學物質。但是合理施肥才是起到上述效果的關鍵,因而在土壤管理中應當堅持科學、合理施肥的原則。
2.3.2 翻耕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保持能力,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養分利用率。翻耕可以將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和病菌深埋,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傳播。
2.3.3 灌溉 水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要素,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土壤的濕度、溫度和養分含量,增強土壤的活性,從而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加快作物的生長速度。在灌溉時,應采用滴灌、噴灌等方式,避免過度澆水導致土壤水分過量。
2.3.4 茬草 在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應茬草,避免土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茬草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減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發和養分流失,同時可以提供良好的生境,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從而防止病害的發生[6]。
2.4 控制溫度和濕度
控制溫度和濕度是有機農業中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可以有效避免病蟲害的傳播,同時還可以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提高其抗病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2.4.1 控制溫度 在有機農業生產中,溫度的控制對于病蟲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同的溫度對病蟲害的影響也不同。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影響其抗病能力。因此,有機農業中應該盡可能控制溫度,如在溫室內部安裝相應的通風設備,及時排出室內熱氣和濕氣,以保持適宜的溫度[7]。
2.4.2 控制濕度 濕度是病蟲害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潮濕的環境中,病菌和害蟲的繁殖速度會加快。因此,有機農業中應注意控制濕度,盡量保持干燥的環境。在溫室內部,應該使用透氣性較好的材料,避免過度澆水導致土壤過度潮濕。此外,可以定期通風或運用循環風扇,促使空氣流通,降低室內濕度[8]。
2.4.3 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 不同的作物品種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也不同。在有機農業中,應該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根據其生長習慣和生態特點,合理控制溫度和濕度,提高其抗病能力。
2.4.4 定期檢查病蟲害 及時檢查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在溫室內部,應該定期清潔溫室設備,及時清除病蟲害的卵和幼蟲,避免病蟲害的傳播和蔓延。
在生產過程中,應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并定期檢查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從而有效地避免病蟲害的繁殖和傳播,確保農作物的健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作物和環境特點,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確保有機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2.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有機農業中防治病蟲害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利用天敵、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生物資源,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持生態平衡。下面對生物防治的具體方法進行詳細闡述。
2.5.1 利用天敵 天敵是指能夠吃掉害蟲或寄生在害蟲體內使其死亡的生物。例如,蜘蛛、螞蟻、蝴蝶等昆蟲,以及某些鳥類和哺乳動物等都是天敵。在有機農業中,可以通過培育和保護天敵,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例如,可以在田間種植花卉吸引天敵,或者在田間人工繁殖和釋放天敵,以控制害蟲的數量和傳播。
2.5.2 利用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能夠對病菌和害蟲起到防治作用的微小生物。例如,嗜高溫菌、放線菌、真菌等都是常見的微生物防治劑。在有機農業中,可以通過制備和使用微生物防治劑,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例如,在果樹和蔬菜種植中,可以使用臍橙霉素、雙孢菌殺蟲劑、真菌殺蟲劑等微生物防治劑,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確保農作物的品質[9]。
2.5.3 利用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是指從植物中提取出的具有防治病蟲害作用的化合物。例如,苦瓜苷、馬錢子堿、尼古丁等都是常見的植物提取物。在有機農業中,可以利用植物提取物制備防治病蟲害的藥劑。例如,在茄子種植中,可以使用辣椒素、茶酚酸等植物提取物。
此外,在實際生產中,應該根據不同病蟲害和作物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生物防治劑,結合其他防治措施,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同時,需要注意生物防治劑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防治具有許多優勢。首先,生物防治劑對環境友好,不會污染土壤和水質。其次,生物防治劑能夠保持生態平衡,不會危害有益生物。最后,生物防治劑的使用成本相對較低,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因此,在有機農業中,應該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技術,逐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
2.6 旋作和輪作
旋作和輪作是有機農業中常用的種植管理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傳播,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面對這2種技術的具體實現方式進行闡述。
旋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輪流種植不同的作物,避免連續種植同一作物而導致病蟲害的傳播。在旋作中,應該選擇和植物品種相關的作物進行輪換。例如,在蔬菜種植中,可以將番茄和茄子分別種植在不同的地塊上,避免連續種植同一作物而導致病蟲害的傳播。旋作的優勢在于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營養物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同時還可以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提高其經濟效益。
輪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以提高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增強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活性,從而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輪作中,應該根據不同作物的特性,選擇合適的作物組合和輪作周期。例如,在谷物種植中,可以輪流種植麥子和豆類作物,從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耐受性。輪作不僅可以提高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含量,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可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10]。
3 結束語
有機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等多重優勢。在有機農業中,防治病蟲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針對不同的病蟲害和作物特點,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防治,如調整種植密度、選用抗病蟲害品種、加強土壤管理、控制溫度和濕度、生物防治等。此外,還可以通過運用旋作和輪作等種植管理技術,減少病蟲害的傳播,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病能力。這些方法都有助于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保持生態平衡,從而保證有機農業的穩定生產和健康發展。在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不同地域和作物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和技術,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同時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嚴格控制殘留物的含量,確保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以實現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 杜相革,喬玉輝.有機農業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 田玉芝.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 (2):158-160.
[3] 王楠,張相鋒,焦子偉.國內外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2):37-42.
[4] 徐德榮.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探究[J]. 河北農機,2021(20):122-123.
[5] 唐沈平.淺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方法[J].中國科技投資,2017(4): 339.
[6] 朱坤,郭敏.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3):48-49.
[7] 易志強.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特點及應對方法[J].種子科技,2022,40(23):85-87.
[8] 羅晶.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22 (29):25-27.
[9] 郗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技術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2(8):90-91.
[10] 李世香.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4):38-40.
責任編輯:黃艷飛
Cause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al Planting
Fang Li et al(Agricultural and Rural Affairs Center, Peoples Government of Yangdian Town, Wenshang County, Wenshang, Shandong 272515)
Abstract Organic agriculture is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model,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s one of its important issues.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organic agriculture from five aspects: selecting resistant and pest resistant varieties, 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strengthening soil management,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Prevention and cure; Biological control
作者簡介 房利(1978—),女,山東汶上人,高級農業經濟師,主要從事農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