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婷 許芝慧 張子軒 袁金滿 周小喬 馬寶兒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不僅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我國教育的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合作辦學雙方多種大背景差異的影響,教學模式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主要體現在教學物質文化本土性、教學環境風格自由度、教學管理制度適配性三方面。本文提出文化融合的新原則和文化創新的新路徑。解決差異的路徑主要為交融創新,最終創造一種“和合共生”的中外合作辦學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文化差異;文化融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21
0?引言
教育是與其他文明融合交流最重要的途徑,文明間的交流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堅守本土文明,這是互相交流的基礎。交流也是各持所長,不貶低其他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創造和合共生和創新發展的國際化文明。當前,教學模式問題是當今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問題,也是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改革的新發展方向。各類教育研究員也提出教學模式是落實課堂深度教學的重要媒介,是提高課堂質量的重要載體,也是當今高素質教育時代教育變革的新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中西方在教學物質文化本土性、教學環境風格自由度、教學管理制度適配性三方面有諸多不同。究其根本,主要是辦學雙方教學模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
1?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模式現狀與問題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在使知識、資源等引進與融合的同時,也會因地理、歷史等多種背景文化的跨越帶來不可避免的差異。
第一,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授知識與傳播文化本就相伴相生。在引進的外方課程與經驗模式的同時,也會帶來其教育思想與觀念。教學模式中體現各種物質文化都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因而這種更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是很難消除的。
第二,大學是介于校園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形態,國內外的高校均是在長期實踐中獲得經驗發展起來的,這也導致國內外的大學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其中的中西方教學環境便存在差異。
第三,合作辦學會涉及中外兩個辦學院校,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兩方不同的教學管理制度在接觸融合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差異和矛盾。因此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型合作教學模式,實現特色辦學更高水平的發展,需重視各種差異障礙,尋求融合與創新。
2?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模式問題分析
2.1?教學物質文化本土性
梳理發現教學物質文化帶來的差異,在教育過程中具體體現教學組織模式、方法與內容中。
2.1.1?教學組織模式
我國的教育模式中常信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擔當社會賦予自己的責任,為國為集體。這就突出了中國自古以來的集體性意識也就在教學模式中常見為班級授課制,學生大多都少有外出考察實踐等學習模式而是固化的填鴨式教育。而西方文化追求個人人格的凸顯,采用小班式的教學模式,崇尚競爭喜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院多數采用小班制,與其他的傳統教學方式有很大差異。
2.1.2?教學方法
我國實質上是一個家庭本位制擴大化的國家,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我國現如今仍多采用灌輸式教育,依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進行教學方法,靠記憶與數量取勝,讓自己的專業基礎更加扎實,而國外的教學模式更加提倡思維開拓與實踐性的結合,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2.1.3?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中,課本的編寫與課程設計主要服務于本國國情和受限于社會文化背景,具體會體現在課程內容和教材中,如西方所提倡的以物為本和重視制度完善的思想觀念與我國以德為本和社會氛圍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區別。我國教學深受儒家文化與經典影響,以國為家,重視集體利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中國的教學課程內容就顯得較為功利古板,重視條理性和固定化形式。西方崇尚自由和開放,強調個人本位制,主張人去探索發現和解析新的事物。教學內容多以自主實踐學習為主,引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設置各種各樣的學習內容。
2.2?教學環境風格自由度
教學環境作為教育的基礎,充分體現了教學模式的不同。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教學特點導致教室的設置不同。我國課程設置通常為大課形式,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聽老師講課,教室設置為桌椅固定的大教室。而國外的課程環境更加多樣化,注重學生間的自主討論,桌椅多為可以移動的。在圖書館環境的設置上也顯不同,例如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中的圖書館便有著階梯狀的座位以及更多單獨的學習隔間,充分滿足了各類同學的學習需要。此外,中西方不同的教學理念導致教學的地點不同。我國課程模式通常為老師在課堂上直接為學生講授,教學地點通常為教室。而國外的課程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親身研究學習,提倡行動上的自由,所以教學地點也通常更加隨性。
2.3?教學管理制度適配性
每個學校的管理制度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的,各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領導體制等標準也各不相同,也要充分考慮引進的中外合作辦學方式是否與本校管理制度適配。在高層管理中,表面上各教學管理部門分工清晰,職責明確,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難以預料的情況,需要幾個部門一起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相互推卸責任就會導致合作辦學的管理不善,影響教學進行。同樣,在中外合作教育中,語言類的課一般會比專業課占比大,所以在課程銜接方面也會出現不適配的狀況。
3?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模式問題應對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著力于推動我國高層次教育走向現代化。由于合作辦學不同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教育矛盾和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文化交流同時又具備了靈活性和適應性,不同的文明之間也能夠彼此吸引與交融。正所謂的“和合共生”,任何民族文化都可以在世界文化的新模式下找到自己的位置,現在我們應該學會的便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再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在這其中,教育便是實現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
3.1?促進兩校間的交流與協作
中國的本土基礎教育要邁向全球化,國際教學也要邁向本土化。國際教育以吸取其他文明的優點為主要特色,由于文明之間交流的基礎是相互的,如果一個文明缺乏自身的美,那它也就缺乏了交流的基礎。而交流的基礎正是教育,所以教育的目標并不僅僅是簡單了解“其美”,而是將美與美進行融匯和發展,以形成共同的美感。在中外合作辦學的交流與協作方面,選擇“2+2”及“3+1”合作辦學的同學作為橋梁,促進兩校的深度交流對接,使得真實、全面,為教育交流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文明的交互。
3.2?促進教育物質文化融合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類文明的融入,在革新、開放、公平、尊重、寬容的基石上,經過碰撞、交流、理解和融合的進程,最終實現融本國人文特色與西方人文特色于一身的新型教學文化。
一是要將合作辦學雙方的相關信息,以系統全面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使報考生和在校生都可以充分地了解大學期間的學業生涯規劃。
二是將合作辦學雙方辦學理念注入同學們的生活中,使學生切身感受國際文化,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意識與自我發展意識。
三是將國際化融入英文版寄語、學業規劃等學院的設計中,以英文方式命名學院各部分,設計售賣富含中外合作辦學雙方理念的文創商品。
3.2.1?設置創新型合作課程與教材
多元文化交融也是提高中外合作與辦學效率的重要動力。吸納外國優秀教學思想和利用外國優秀教學資源的過程,都是進一步吸納中華文化、增進雙方的互信與交融的過程,而提高學生掌握文化的能力,又將是進一步掌握外國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過程。所以,在制定培養計劃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兼顧與協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與在本國文化背景下的學習。依此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中國靈魂,掌握雙語、多元發展,并具有很強全球競爭力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在課程方面不斷加強英語模塊化教學,進一步與外方教師合作,設置適合兩校間的教學課程,并將國內課本和澳方課本串聯融通知識點,統一編寫適合的創新型改版教材,培育適合現代化管理的應用型國際人才。
3.2.2?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中外學校合作辦學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培養具備全球眼光、具有全球意識的創新型人才。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也將不斷加強。作為我國當今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成果,中外合作辦學方式為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迅速成長及在世界競爭力的迅速增強,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育出更多的國際復合型人才。在最初便引導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立足于讓每位學生都能自由全面的發展,培養知情意行相統一,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有效調和中西方教學文化差異。
3.3?教學環境的融合創新
3.3.1?物質環境
中外辦學校園文化的融合是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影響的。物質條件和硬件設施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文化認同感。在硬件設施上打造平等交流的環境,能讓師生平等溝通促進教學。例如在教室布局中采用自由可活動的桌椅,鮮艷明亮的配色,現代化的設施,能在無形中削弱師生之間的距離感,打破傳統中式課堂的嚴肅氛圍。促進師生之間平等對話,推動創新創造、敢于“挑戰權威”,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灌輸式的傳統思想。這也體現出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新教育觀,平等溝通知識共享以實現教學相長。
3.3.2?人文環境
在人文環境的建設中,做到中外文化的融合與并重,構建多元開發的學習環境,能增強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性。利用校園文化組織師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寓學于樂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創造師生之間課堂之外的友情,利于課堂的無邊界溝通與合作。文化認同是價值觀念的認同,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開放包容地對待外來文化。并且,雙方老師的交流溝通也對中外文化的渲染與融合有重要作用。教師是直接從事教學活動的第一線,是融合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實踐者和責任人,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方教師就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資料的交流探討能取長補短融合創新。
3.4?制度管理的融合創新
3.4.1?教學規則制度
中外合作辦學文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制度融合,有著新奇的辦學理念和不同于傳統的規則制度和管理模式。規則制度的建設既是新型教學模式和內容的保障,也是體現中外合作辦學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載體。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也要符合本國的社會發展與用人需求,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還是以本國教育規章為主,認知和文化層面的規范與融合還需要繼續探索。融合創新的教學制度文化在于以人為本求同存異,尊重個性化情感,激發積極自主性,正視差異與差異。
3.4.2?教學評價管理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輸出為導向”的教學督導體系。在中外合作辦學制度管理的融合中,吸收東西方評價模式的長處,將西方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給學生留足空間思考的方式,融合在原有的結果性考核標準中。在評估體系中尊重個性與差異,重視學生與教師的意見,加大平時成績比重,將過程與結果兼重,創建新的核心教學理念。
3.5?優質資源的引進融合
中外合作辦學的目標便是引進優質資源。在此過程中,要考慮到教學模式能否本土化接受以及應用、引進的合作課程與專業主干課內容是否重復差異不相兼容等情況。隨著科技全球化的發展,跨文化資源的獲取更加便捷,那么優質的教育資源更應充分考慮好以何種方式引進的。資源的引進不應是乘政策的東風一路綠燈的,引進過少會讓本土化教育雖披上高級外衣而沒有真正實質性改革,過分引進則脫離了現實條件難以普適傳播發揮更大作用。探索既要有國際化特色,又要忠于本土化需求,以辯證創新、尊重差異為前提的融合,尋找出真正適應本土的培養方式與體系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
4?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是當今教育國際化環境的產物。隨著百年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同催生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格局。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模式應從教學物質文化本土性、教學環境風格自由度、教學管理制度適配性三方面進行融合與創新,促進合作辦學雙方校際間的交流與協作,增強合作學校間的軟文化融合,設置創新型合作課程與教材,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促進教學環境的融合,制度管理的融合和優質資源的引進融合。從而讓全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中國也更好地認識世界,最終實現“和合共生”。
參考文獻
[1]趙乾坤.中外合作辦學的文化融合與創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1):180182.
[2]秦瓊.中外辦學的教學文化差異與融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5):3235.
[3]錢曉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線教學中教學管理的實踐與探索——以長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專科項目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刊),2020,426(30):2223.
[4]范文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意識形態差異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1516.
[5]曹霞.基于文化自覺的中外合作辦學文化融合研究[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7,30(3):3033.
[6]吳欣宇,梅也天,胡凱,等.自貿港建設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創新研究——以海南師范大學中俄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J].大眾文藝,2021,520(22):144145.
[7]李文文,朱小玢,邱容機,等.中外合作辦學前提下雙語教學模式建構——以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11):5355.
[8]付嬈.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學運行實踐研究——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中奧合辦旅游管理本科項目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502(03):3740.
[9]林聞凱.推進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打造高等教育國際示范區——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綜述[J].現代教育論叢,2021,242(0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