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李文文 李艷秋
缺鐵性貧血在貧血當中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主要是因為患者鐵元素的攝入量不充足、吸收率低、或者鐵元素丟失過多等原因所導致, 在婦女和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1]。臨床表現為皮膚及黏膜蒼白、頭暈、頭痛、眼花等癥狀, 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異食癖。長期缺鐵性貧血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 尤其體現在細胞免疫和白細胞吞噬功能上, 中性粒細胞的殺菌能力會降低, 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會受損。隨著病情發展對患者身體有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 探究缺鐵性貧血的有效方案有著實際意義[2,3]。硫酸亞鐵片是抗貧血藥物, 主要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 通過口服途徑給藥, 鐵以亞鐵離子形式在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被吸收, 以三價鐵的形式起到作用[4-7]。因此, 本文觀察補充鐵劑治療對缺鐵性貧血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92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6 例。對照組男26 例, 女20 例;年齡33~59 歲, 平均年齡(41.16±6.36)歲;病程1~26 周, 平均病程(6.56±6.49)周。觀察組男27 例, 女19 例;年齡32~61 歲,平均年齡(42.27±6.29)歲;病程1~28 周, 平均病程(7.52±6.88)周。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存在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等體征;經臨床檢驗符合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智力及認知功能良好。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血液疾病者;同期進行其他治療者;對本次藥物存在過敏史。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應用常規治療, 口服維生素C(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0245), 3 次/d,1 片/次。叮囑患者日常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 的水果,如獼猴桃、鮮棗、橙子、石榴等。治療2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硫酸亞鐵片治療, 口服硫酸亞鐵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1394), 3 次/d, 1 片/次。治療2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 包括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 分值0~6 分, 分值越低則臨床癥狀越輕[8-10]。
1.4.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 包括SI、TRF、TSAT 水平[11]。
1.4.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 包括CD3+、CD4+、CD8+、CD4+/CD8+水平[12]。
1.4.4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學指標 包括Hb、RBC、MCV 水平[13]。
1.4.5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分 采取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量表(HRQOL)判定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 包括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 分值0~30 分, 分值越低則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越高[1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積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積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面色蒼白 頭暈眼花 易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3.05±2.54 2.14±1.37a 3.67±2.91 2.13±1.21a 3.13±1.88 1.05±0.56a觀察組 46 3.13±2.48 1.09±0.33ab 3.13±2.24 1.69±0.56ab 3.40±1.64 0.66±0.13ab t 0.153 5.054 0.997 2.238 0.734 4.601 P 0.879 0.000 0.321 0.028 0.465 0.000組別 例數 胸悶氣促 耳鳴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3.40±1.41 2.13±0.70a 3.50±1.28 2.87±1.51a觀察組 46 3.69±1.21 1.21±0.75ab 3.23±1.40 1.29±0.53ab t 1.059 6.082 0.965 6.696 P 0.293 0.000 0.337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I、TRF、TSAT 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I、TSAT 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TRF 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SI、TSAT 高于對照組, TRF 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鐵代謝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SI(μmol/L) TRF(g/L) TSA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4.45±0.39 16.62±0.57a 4.67±0.84 4.01±0.70a 17.39±1.95 21.26±2.34a觀察組 46 4.38±0.37 25.59±1.61ab 4.69±0.82 3.45±0.69ab 17.41±1.91 30.78±2.47ab t 0.883 35.621 0.116 3.864 0.050 18.977 P 0.380 0.000 0.908 0.000 0.960 0.00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CD8+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50.68±5.01 55.52±5.89a 29.66±3.91 34.31±5.67a 31.26±2.31 29.77±3.21a 0.92±0.27 1.12±0.36a觀察組 46 51.25±4.51 60.35±5.26ab 29.16±3.02 39.83±5.65ab 31.15±2.78 24.07±3.08ab 0.90±0.23 1.68±0.45ab t 0.574 4.148 0.686 4.677 0.206 8.690 0.382 6.591 P 0.568 0.000 0.494 0.000 0.837 0.000 0.703 0.000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b、RBC、MCV 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Hb、RBC、MCV 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患者的Hb、RBC、MCV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學指標對比(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學指標對比( ±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Hb(g/L) RBC(×1012/L) MCV(f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80.97±5.59 112.89±10.83a 2.87±0.25 3.25±0.33a 58.81±6.24 82.02±7.33a觀察組 46 81.26±5.34 132.97±13.62ab 2.88±0.54 5.48±0.78ab 59.87±5.30 93.26±9.49ab t 0.254 7.827 0.114 17.858 0.878 6.357 P 0.800 0.000 0.910 0.000 0.382 0.000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分對比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評分對比,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評分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評分對比(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bP<0.05
組別 例數 感知覺 角色功能 社會功能 自我感覺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6 15.02±1.64 8.51±1.33a 12.02±1.39 8.25±1.22a 15.29±1.76 8.29±1.54a 16.42±1.56 9.62±1.17a觀察組 46 15.17±1.72 3.61±1.21ab 12.04±1.36 5.12±0.13ab 15.26±1.77 3.14±1.29ab 16.13±1.83 3.68±1.27ab t 0.428 18.483 0.070 17.303 0.082 17.387 0.818 23.331 P 0.670 0.000 0.945 0.000 0.935 0.000 0.416 0.000
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貯存鐵嚴重缺乏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疾病, 多見于嬰幼兒、青少年以及哺乳期的女性, 由于這些人群對鐵的需求量增加, 不能及時的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較高的食物, 則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臨床表現包括頭暈、乏力、易激惹、運動不耐受, 若患者長期貧血會導致心臟代償功能和負荷增加, 進展為心臟病、心力衰竭等疾?。?5,16]。因此,臨床應加強該類患者的治療管理, 提高臨床療效。
鐵參與能量代謝由于鐵在人體內存在形式很多,其生理功能也相應廣泛, 如Hb 可輸送氧, 肌紅蛋白可貯存氧, 細胞色素可轉運電子, 結合各種酶又可分解過氧化物、解毒抑制細菌、參與三羧酸循環[17,18]。線粒體多, 血紅素酶多, 則生物能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就越多。ATP 的多少與細胞線粒體聚集鐵的數量多少有關, 線粒體聚集鐵越多, 表示血紅素酶活力高, 能量轉化能力也就越強。硫酸亞鐵是一種治療缺鐵性貧血的藥物, 臨床治療效果顯著[19]。硫酸亞鐵可以有效的提高體內鐵元素的含量, 促進紅細胞利用鐵元素來合成Hb, 從而有效提高Hb 的濃度, 改善患者缺鐵性貧血的癥狀。
CD3+、CD4+、CD8+、CD4+/CD8+等指標是T 淋巴細胞亞群主管細胞免疫, 具有抵抗病毒和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的作用[20]。其細胞功能取決于T 淋巴細胞總值(CD3+)及其亞群(CD4+、CD8+)的相對組成。正常情況下, 亞群間互相拮抗達到平衡;當免疫失衡, 細胞數及比值發生紊亂, 則易引發疾病。CD4+是誘導和輔助, CD8+是抑制和毒殺;CD4+、CD8+的變化并不同步,互為對立和協調;CD3+與CD4+步調基本相同, CD4+/CD8+比值來判斷內部是否紊亂。CD3+:成熟T 淋巴細胞, 表示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狀態[21]。趨勢病征增高可發生超敏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變應性鼻炎等, 降低細胞免疫功能。CD4+:誘導性T 細胞(Ti)/輔助性T 細胞(Th), 調控免疫反應最重要樞紐細胞。CD8+:抑制性T 細胞(Ts)/細胞毒性T 細胞(Tc), 免疫反應中直接殺傷性細胞[22]。不少實驗表明, 缺鐵時中性白細胞的殺菌能力降低, 淋巴細胞功能受損, 在補充鐵后免疫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在中性白細胞中, 被吞噬的細菌需要依賴超氧化物酶等殺滅, 在缺鐵時此酶系統不能發揮其作用[23]。本次結果顯示:①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積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易倦、胸悶氣促、耳鳴積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②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SI、TSAT 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TRF 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SI、TSAT 高于對照組, TRF 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③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D3+、CD4+、CD4+/CD8+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CD8+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④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Hb、RBC、MCV 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 且觀察組患者的Hb、RBC、MCV 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⑤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評分較本組治療前降低, 且觀察組患者的感知覺、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自我感覺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證實補充鐵劑可提高缺鐵性貧血患者免疫功能。探究原因發現由于硫酸亞鐵葉酸片可通過間接引發免疫系統功能增強, 促使T 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等更多免疫細胞在骨髓增殖、分化等作用, 補充人體鐵元素葉酸,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 補充鐵劑可改善缺鐵性貧血患者免疫功能及鐵代謝功能, 對患者生命質量有著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