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蕾
胃鏡是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 可以快速緩解出血癥狀。目前, 常見的胃鏡下止血方法包括鈦夾與注射腎上腺素止血, 其中鈦夾的止血速度較快, 但其難以有效鉗夾深部潰瘍血管, 且對血管暴露的活動性出血、大面積大量滲血等特殊病灶的止血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操作不當則易引起穿孔[1];腎上腺素不僅具有顯著的血管活性作用,且胃鏡下局部注射后可以壓迫微小血管, 繼而發揮出止血或減緩出血的目的[2]。為了進一步完善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選取2022 年2 月~2023 年1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98 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與鈦夾聯合治療取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2 月~2023 年1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98 例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每組49 例。對照組:男26 例, 女23 例;年齡23~75 歲, 平均年齡(45.65±9.82)歲;病因:十二指腸潰瘍25 例, 胃潰瘍19 例, 急性胃黏膜病變5 例。研究組:男27 例, 女22 例;年齡24~76 歲, 平均年齡(45.60±10.28)歲;病因:十二指腸潰瘍24 例, 胃潰瘍20例, 急性胃黏膜病變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對研究方案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 年, 杭州)》[3]中對于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標準, 具有胃鏡治療指征;首次發病;所有患者與其家屬均對研究方案知情且同意。
1.2.2 排除標準 胃腸道大血管破裂;胃腸道惡性腫瘤;消化道彌漫性出血;主動脈-食管瘺等疾病導致的漏出性出血;合并急性腹膜炎或胃腸穿孔;未控制的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疾病。
1.3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治療, 包括:服用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禁食、補充血容量等。①對照組采用胃鏡下鈦夾治療, 方法:胃鏡下觀察并定位出血部位, 經胃鏡活檢鉗通道置入鈦夾, 與病灶距離3 cm 處推出鈦夾, 垂直靠近準病灶部位的血管后深壓周圍組織, 離斷釋放器釋放鈦夾, 完成后抽回釋放器準備植入下一枚鈦夾, 根據患者出血情況通常植入1~3 枚鈦夾, 最后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 明確無出血后退出胃鏡器械。②研究組采用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與鈦夾聯合治療, 方法:胃鏡下觀察并定位出血部位, 在出血部位周圍選取3~5 個注射點, 注射以氯化鈉溶液稀釋的腎上腺素注射液(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1054, 規格:1 ml∶1 mg), 稀釋比例為1∶10000,每個點注射0.5~1.0 ml, 直至胃黏膜發白且無活動性出血。之后使用鈦夾止血, 具體操作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兩組術后均禁食24 h, 持續3 d 內科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止血效果: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即時止血、有效止血與無效止血情況。其中術后24 h 內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且出血癥狀消失計為即時止血;術后72 h 內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且出血癥狀消失計為有效止血;治療5 d 后仍有活動性出血, 需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計為無效止血。②血紅蛋白水平:治療前與治療72 h 后采集患者靜脈血標本3 ml, 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③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感染、穿孔、發熱、胸悶、頭痛、心律失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 兩組即時止血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效止血率高于對照組, 無效止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止血效果比較[n(%)]
2.2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治療前,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2 h 后, 研究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 大便潛血轉陰時間(d) 住院時間(d)治療前 治療72 h 后研究組 49 87.56±10.23 116.52±15.56a 4.32±0.75a 9.52±1.02a對照組 49 87.00±9.98 98.50±12.65 6.65±0.80 13.65±1.54 t 0.274 6.290 14.873 15.651 P 0.784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癥狀, 伴有心率增快、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周圍循環衰竭征象, 嚴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 胃鏡是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段, 具有創傷小、止血快等優勢, 但不同治療方案取得的效果存在差異性[4]。目前, 探尋高效且安全的胃鏡下止血方案已成為臨床學者研究與關注的焦點。
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與鈦夾均是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止血方案, 其中鈦夾能夠準確鉗夾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 快速截斷血流[5,6]。同時, 鈦夾夾取的組織較小, 不會加重組織損傷, 術后1~3 周自動脫落并經肛門排出。然而, 特殊形態的病灶或大量活動性出血可能干擾術野清晰度, 導致鈦夾出現放置角度不佳或難以準確夾閉血管等問題, 繼而影響止血效果[7,8]。腎上腺素具有強效的血管收縮作用,在出血點周圍注射腎上腺素后不僅可以促進黏膜下血管快速收縮, 聚集血小板并形成血栓, 且刺激了黏膜下組織腫脹, 繼而壓迫微小血管, 達到抑制或緩解出血的目的[9,10]。有研究發現, 胃黏膜注射腎上腺素可以提高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局部毛細血管、小血管收縮力, 減慢血流速度, 提升流體靜力壓, 維持血管的通透性, 繼而改善體內環境[11,12]。此外, 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有利于暴露出血點, 增強鈦夾釋放的精準度。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即時止血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有效止血率高于對照組, 無效止血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胃鏡下釋放鈦夾可以機械性的壓迫止血, 注射腎上腺素具有生理性的血管收縮作用, 二者協同應用能夠預防延遲性出血, 保障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
血紅蛋白是評估患者失血情況的可靠指標。本文研究中, 治療72 h 后, 研究組血紅蛋白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大便潛血轉陰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胃鏡下鈦夾可以壓緊出血血管與周邊組織, 十分適用于局灶性出血與血管破裂出血, 但對于視野不清、十二指腸球部后壁潰瘍、特殊形態病灶血管的夾閉準確性仍有欠缺, 而在其基礎上聯合腎上腺素的血管收縮、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等作用, 可以有效保障止血效果與速度, 繼而改善了血紅蛋白水平, 縮短疾病康復進程。在不良反應比較中,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 胃鏡下鈦夾聯合注射腎上腺素治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安全性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 胃鏡下注射腎上腺素與鈦夾聯合治療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顯著的止血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 縮短大便潛血轉陰時間與住院時間, 適于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