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鋼 王細華 李鋒
慢性胃炎是發病率較高的消化系統疾病, 多與患者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結構不健康、過度勞累、壓力過大、情緒波動較大等因素有關。臨床研究發現,Hp 是該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近些年,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在慢性胃炎的治療中也取得了較高的成效, 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西醫治療慢性胃炎多采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而中醫學將慢性胃炎歸為“胃瘍”、“胃痛”范疇, 認為是患者自身飲食不節、胃失和降等因素所致, 治療慢性胃炎應以溫胃止痛、健脾和中為原則[2,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在治療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時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的應用效果以及患者的預后情況, 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2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80 例慢性胃炎患者, 隨機編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4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5;年齡38~70 歲, 平均年齡(48.53±7.16)歲;病程0.6~2 年, 平均病程(1.26±0.63)年。研究組男女比例為24∶16;年齡40~72 歲, 平均年齡(49.05±7.65)歲;病程1~2.3 年,平均病程(1.31±0.5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經胃鏡、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慢性胃炎;②符合中醫脾胃濕熱證的診斷標準:主癥:a.舌質紅且苔黃膩;b.口渴少飲;c.脘腹痞滿或灼熱感;d.食少納呆;e.大便硬結或溏;次癥:a.口苦而黏;b.惡心嘔吐;c.脈濡數;d.肢體困重, 同時符合2 個主癥或符合1 個主癥、2 個次癥即可診斷;③患者及家屬在知情下參與研究, 自愿配合各項檢查以及調查問卷的填寫。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無法交流者;②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④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年)男女對照組 40 25 15 48.53±7.16 1.26±0.63研究組 40 24 16 49.05±7.65 1.31±0.53 χ2/t 0.053 0.314 0.384 P 0.818 0.754 0.702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 口服阿莫西林0.5 g, 3 次/d;口服克拉霉素250 mg, 2 次/d;口服甲硝唑0.6 g, 3 次/d。2 周為1 個療程, 持續治療2 個療程。
研究組:應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 具體方藥:藿香12 g, 神曲12 g, 半夏10 g, 厚樸10 g, 炒蒼術10 g,石菖蒲10 g, 炒陳皮6 g, 黃連6 g, 砂仁6 g, 吳茱萸3 g,蒲公英30 g, 六一散30 g;燥濕者增加白豆蔻與砂仁,腹瀉者增加白術與焦三仙, 大便秘結者增加大黃, 眩暈者增加淡竹茹、石菖蒲與代赭石, 上述方劑均用水煎煮服用湯汁, 服用1 劑/d, 分早晚2 次服用。叮囑患者在服藥期間控制飲食, 在飲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寒涼、堅硬的食物, 以往有抽煙酗酒者告誡其戒煙酒, 保持良好的心態, 注意休息, 保證充足的睡眠, 不可過于疲勞, 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適量運動以提高抵抗力。2 周為1 個療程, 持續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Hp 根除率、復發率、不良反應發生率。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經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消失, 胃酸分泌恢復正常,檢測Hp 呈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消失, 經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活動性炎癥明顯改善, 胃酸功能有所好轉, 檢測Hp 呈陰性;無效:臨床癥狀未好轉, 與治療前相比未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檢測Hp 呈陽性。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采集患者3 ml 靜脈血,離心處理10 min(轉速3000 r/min), 取上層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 水平。③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惡心、腹瀉、上腹部不適。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 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C 反應蛋白(mg/L) 白細胞介素-2(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6.35±2.12 8.56±1.25 52.25±2.32 29.63±1.24研究組 40 26.27±2.08 5.76±1.13a 52.14±2.27 18.55±1.19a t 0.1704 10.5093 0.2143 40.7743 P 0.8652 0.0000 0.8308 0.0000組別 例數 白細胞介素-6(pg/ml) 白細胞介素-8(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8.68±2.02 5.87±1.32 23.75±3.25 13.24±1.43研究組 40 18.59±1.87 5.03±1.18a 23.81±3.32 7.03±1.12a t 0.2068 3.0006 0.0817 21.6227 P 0.8367 0.0036 0.9351 0.0000
2.3 兩組Hp 根除率與復發率比較 研究組Hp 根除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65.00%, 復發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Hp 根除率與復發率比較[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炎性病變疾病的統稱, 該疾病與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 典型的臨床表現是腹痛、腹脹、噯氣、反酸等, 若治療不及時或遷延不愈很容易發生腹膜炎、穿孔、消化道出血甚至胃癌等疾病,嚴重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 生活質量也會有所降低[4]。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臨床以消除Hp并抑制胃酸為治療原則, 西醫治療慢性胃炎是通過抑酸、抗炎、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改善其病癥, 阿莫西林是治療慢性胃炎的一線藥物, 該藥物是青霉素類抗生素, 能夠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進而發揮其殺菌的作用, 特別是對Hp 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 同時配合克拉霉素、甲硝唑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時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愈合[5]。然而, 西醫治療雖然能夠有效根除Hp, 但患者自身缺乏對疾病的認知與重視度, 長期服用藥物會產生耐藥性, 其治療依從性也有所下降, 治療效果不佳導致病情經常反復發作[6]。
中醫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醫學將慢性胃炎歸為“痞滿”、“胃脘痛”范疇, 通過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對患者進行辨證分型,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脾胃濕熱證是較為常見的類型, 與患者機體炎癥性疾病以及活動性炎癥密切相關, Hp 是濕熱之邪, 而濕熱也是慢性胃炎的啟動因子, 脾胃濕熱證慢性胃炎的發病特點是本虛標實, 本乃脾胃虛弱, 標為濕熱內蘊, 治療該類型的患者應以健脾益胃、清熱燥濕、理氣止痛為主, 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則是在此治療的基礎上可消除Hp 感染、調理胃腸功能失調并改善胃黏膜防御機制[7]。方中厚樸可除濕散滿;炒蒼術苦溫而燥濕, 具有健脾的功效;半夏可燥濕;炒陳皮能理氣和中止嘔;吳茱萸取其溫熱之性, 與黃連合用能夠調理氣機, 還能夠預防黃連苦寒傷中;白術能夠滲濕健脾止瀉, 具有氣和滯消、健脾祛濕;蒲公英兼具清熱與化濕的作用, 能夠預防苦寒傷陰;六神曲可健脾助運;砂仁能夠醒脾寬中;藿香能夠清熱解毒、祛暑化濕, 既能夠驅散表邪, 也能夠化解里濕;石菖蒲與六一散合用可散清熱而化濕;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辯證加減治療, 便秘者增加大黃治療, 腹瀉者增加白術與焦三仙, 能夠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 諸藥共奏能夠起到健脾化濕、和中止瀉、升清降濁的功效, 可調和脾胃, 促進氣血暢通, 可有效消除臨床癥狀, 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總體臨床療效[8]。
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研究組C 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 素-6、白 細 胞 介 素-8 分 別 為(5.76±1.13)mg/L、(18.55±1.19)pg/ml、(5.03±1.18)pg/ml、(7.03±1.12)pg/ml,均低于對照組的(8.56±1.25)mg/L、(29.63±1.24)pg/ml、(5.87±1.32)pg/ml、(13.24±1.43)pg/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Hp 根除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65.00%, 復發率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不換金正氣散用于治療脾胃濕熱證慢性胃炎患者在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可保證此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劉燕等[9]在其研究中指出通過中醫手段治療慢性胃炎的治療組患者總體治療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85.00%(P<0.05)。童建衛等[10]在其研究中表明運用中醫方法治療的觀察組患者Hp 陽性率4.0%顯著少于對照組32.7%, Hp 清除率較高(P<0.05)。本次研究與劉燕、童建衛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在脾胃濕熱證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服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具有確切的干預效果,可消除炎性反應, 提升Hp 清除率, 安全性較高, 建議推廣應用。